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实践与反思.doc
5页1连天线 接地气——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实践与反思摘 要:二轮复习是一线教师感觉比较困惑的事,知识已经炒了几遍,接下来该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呢?笔者感悟二轮复习的两个关键:上连天线---吃透考纲,下接地气----研究学生,以高考为导向,以学生为本,落实课堂,提高二轮复习的有效性关键词:二轮复习每年的三月份,各个学校都进入了紧张的二轮复习备考阶段,化学二轮复习到底该怎么进行?高考后期复习时间非常宝贵,化学知识点又多,如何提高二轮备考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感悟二轮复习的两个关键:上连天线---吃透考纲,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四年我们浙江省考题,明确高考方向,知晓考什么?怎么考?下接地气----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应该补什么?怎么补?1 二轮复习教学实践现以小专题复习课例《有机合成》为例,谈谈对“连天线,接地气”二轮复习备考的一些做法1.1 连天线---吃透考纲,考什么?怎么考?1.1.1 纵向研究:根据2014版考试说明对有机部分的要求,纵向看浙江省近四年的考题,从2013年开始有机题增加了对有机合成流程的考查,笔者认为该考题既能考查学生对有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更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考查他们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能力,具有很好的选拔人才的功能。
1.1.2 横向研究:横比其它各省份近几年的高考题,有机合成流程源自江苏卷,江苏高考自2009年开始,连续几年一直出现有机合成流程考题,从2009, 2010年的接受简单信息到2011,2012 年的提炼有用信息,再到2013年的挖掘隐含信息,考查层次逐年提升,可见该小题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既然我们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引入此小题,2014年是否延续呢?笔者认为,即便考查形式不延续,但复习有机合成流程对巩固学生有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突破有机推断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1.2 接地气----研究学生,补什么?怎么补?1.2.1 研究学生一轮有机复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每个学校学生基础不同,故一轮复习后的知识漏洞也不尽相同对学生知识漏洞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对作业的批改,课堂上很多学生浑水摸鱼,似懂非懂,可等做到练习,问题便暴露无遗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我们在一轮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处,及时解决一处但笔者认为,知识漏洞往往是学生容易搞混的,或者容易遗忘的,或者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在一轮教学中,我们应及时做好教学札记,便于在二轮复习中再组织,再强化,以务实基础1.2.2 研究学生对有机新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考试说明对化学学习能力要求第一条: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和分析有机新信息是学生做好有机题的关键,学生在分析新信息过程中会存在哪些思维障碍?我们老师该如何引导他们突破信息,笔者认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答疑是掌握学生情况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信息的思维过程,然后不断的引导纠错,举一反三,以提升他们的能力21.2.3 研究学生有机表达书写上存在的问题,包括结构简式、键线式、条件书写、方程式漏写小分子等等这是有机答题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最可惜的失分对此,我们老师要做到不厌其烦,反复订正,强化学生书写的规范意识1.3 抓好两头,落实课堂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天线和地气很好的糅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连天线主要落实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吃透考纲,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精选例题,精编练习,大胆删除偏题,怪题,减轻学生负担在天线的指挥下,课堂教学重在接好地气,提高效率接地气”教学片断一、问题1:反应顺序错误,使某些基团受影响反问:两步能调换吗?引导学生挖掘隐含信息-------酸性条件下,酯基会发生水解问题2:流程图书写不规范,缺反应条件3问题3:没有从给出的原料出发问题4:与题目给出的信息不符课堂上不断纠错,不断引导,强化解题的规范性。
接地气”教学片断二、已知写出2-甲基-1,3- 丁二烯和 2-丁炔的反应方程式问题1:碳架错误问题2:多氢少氢问题3:键线式表达欠妥4又如:常见的书写中少碳的再如:苯环习惯性书写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高考复习后期,学生在有机合成思路上多数时候已无多大障碍,对他们而言,缺乏的恰恰这些细节问题的再强化和再落实,如我们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实做足,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的一些无谓的失分2 二轮复习教学反思连天线,接地气的二轮复习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避免一个知识点不落的“保姆式”的复习,精心研究高考要求,把握重点主干知识,大胆取舍第二,避免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低效率评讲课,这种课学生很容易走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二轮复习,勤于动脑动手第三,避免教师“经验式教学”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曾经的教学经验来引导教学,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不足来引导复习课的开展第四,一节二轮复习课的目的性要明确,目标要小一节课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问题,提升学生太多的能力,如果一节课能解决好一个问题,提升学生一种能力,也就足够了在连天线,接地气的指导引领下,笔者提出以“整合、提升、迁移、应用”为二轮复习主旋律,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实践,教学颇见成效。
2.1 整合知识,建构体系经过了漫长的一轮复习.虽然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许多知识,但仍有不少知识容易遗忘或者混淆,同时学生对知识依然内化不够,不能充分应用而且很多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模糊,缺乏宏观的知识框架,所学知识是一盘散沙,不成体系,需要再次巩固,连成体系因此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知识,构建网络,提高综合能力如小专题《有机反应条件的控制》复习中,可先设计如下问题以整合知识:1、有机实验中常用的溴试剂有哪几种?【溴水,溴的CCl 4溶液,纯溴(液溴,溴蒸汽) 】 ,2 、请写出三个以上与溴试剂反应的有机方程式,要求(1 )有机物分属不同类别(2)包含三类有机反应类型(3)注明所用的溴试剂及反应条件 3、和学生一起将与溴有关的有机反应整理成表格,见下反应类型物质类别 溴试剂 其它条件烷烃(CH 4) 溴蒸汽 光照苯 液溴 FeBr3苯同系物 液溴 ?取代反应酚 溴水烯烃加成反应炔烃溴的CCl 4或溴水氧化反应 醛 溴水通过表格整合,使学生对溴参与的有机反应及反应类型有了更新更完整的认识2.2 挖掘内涵,提炼提升5二轮复习不应该还是就知识点论知识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跳出思维的小圈圈,站到新的高度理解知识的内涵。
如上述表格可再提炼:苯的同系物与溴试剂反应,条件控制不同,取代位置不同烯烃、炔烃与溴的加成,为何老教材用溴水溶液,而新教材出现的均为溴的CCl 4溶液呢?上述问题的设置,把学生带入到对有机反应深层次的认识——条件控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包括温度的控制、溶剂的选择和催化剂的选择等对温度的控制,可整合教材涉及的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的例子,如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消去,苯与混酸在不同温度下的一元取代和二元取代,二烯烃在不同温度下的1,2-加成和1,4-加成,实验室乙醇与溴化氢得溴乙烷使用微沸而不强热等等例子,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炼提升得出温度控制的意义:(1)加快反应,减少副反应发生( 2)及时蒸出生成物,促进平衡移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再如溶剂的选择问题,教材涉及的有:卤代烃的消去NaOH/醇溶液中醇的作用?油脂的皂化反应实验加入油,NaOH, 酒精加热, 酒精的作用?比较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活泼性为何选择乙醚作溶剂?引导学生得出溶剂的选择原则: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无干扰又如对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我们还可再挖掘:(1) 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蒸汽【苯为液态,接触面积大】(2) 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的CCl 4溶液, 【溴自身已易溶于苯中】 (3)已知该反应首先发生 Br2 + FeBr3 = Br+ + FeBr4- ,得到的Br +再与苯环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能用溴水代替液溴吗?【溴与水反应,不能形成Br + ;FeBr 3水解,不能形成Br +】 ,通过多个角度,让学生体会有机反应中溶剂选择的意义和重要性。
2.3 迁移 应用,触 类旁通知识的整合建构、提炼提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融会贯通,迁移应用如有机反应溶剂的选择上,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H 4中的CH 2=CH2杂质如何除去?【溴水而非溴的CCl 4】 ,信息题用NaBH 4还原酯基,为何还要用到甲醇或乙醇【作溶剂】 ,在AlCl 3的催化下用苯和乙酸酐合成苯乙酮,实验为何强调无水【防止三氯化铝和乙酸酐水解】 又如,在复习氨气与酸的反应时,让学生认识到该反应的本质是形成了配位键,对比氨气和肼的电子式,迁移应用:(1 )N 2H4与HCl溶液反应吗?(2)1molN 2H4最多消耗几摩尔HCl ?(3)N 2H5Cl能与酸反应吗?能与碱反应吗?(4 )已知N 2H4在空气中能发烟,试推测烟的成分?(5)1mol H2NCH2CH2NHCH2CH2NH2最多能消耗几摩尔HCl (6)写出N 2H6Cl2电子式,指出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 (7)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是由于水电离出的H +与氨分子形成了配位键,试解释Al(OH) 3的两性为何看成一元酸而非三元酸把问题设置成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而致用,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增强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就感。
结束语: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教师应以考纲为指导,以学生为本,连天线,接地气关注学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同时,做到精选:选取例题,取舍有据,多中求少,少中求精精讲: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抓住关键,以质取胜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参考文献[1]2014 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S].杭州:浙江考试编辑部,2014[2]沈慧芬.优化二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教学 2013(10)4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