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ppt
29页建筑形式和建筑功能的关系,1 卢浮宫金字塔 2 上海华鑫中心 3 范斯沃斯住宅 4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大楼,CONTNENT,| 卢浮宫金字塔 |,1,建筑设计:贝聿铭 项目地点:法国巴黎 委托人:弗朗索瓦•密特朗 项目时间:1983-1989,1981年,新上任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复整个法国的文化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卢浮宫的翻修和改建在游历了欧洲和美国后,密特朗总统把这项任务委托给了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非法国籍的建筑师从事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工作 贝聿铭的翻新工作于1989结束他对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中庭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缓解每日数以千计的游客所造成的拥堵一个新的大厅入口成为独立于展厅的中央大厅空间,方便游客出入,成为游历博物馆的循环路线中的视觉焦点项目背景,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形式上,金字塔作为一种古典的形态,已经深入人心,与古老的卢浮宫并不会产生巨大的冲突金字塔形态具有下大上小的特征,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卢浮宫立面的遮挡 材料上,同时采用了玻璃材质,能够使得人们的视线通过 设计上,体量的把控也十分到位,金字塔成为了广场的中心,但不是重心,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把人们指引向卢浮宫,但也不会过分的喧宾夺主。
设计分析,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随着卢浮宫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博物馆之一,这座建筑原本的入口设计已经不足以接纳每天访问的游客数量为了满足更大客流量入口的需求,促成了人们于1989 年在博物馆的庭院内建造了卢浮宫金字塔现在,这一结构是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会引导游客们先下行进入一个宽敞的大厅,然后参观博物馆内部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功能分析,除了为卢浮宫增加了新入口,贝聿铭还设计了一系列地下空间,包括展廊、仓库和修复实验室,并将博物馆的各个翼楼连接起来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馆的辅助空间后,卢浮宫可以增加自己的馆藏,并展出更多的艺术品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功能分析,在历史建筑——卢浮宫面前设计新的建筑,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贝聿铭通过寻找经典形式,巧妙地采用了玻璃金字塔的形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这一入口将广场巨大人流引入地下,解决了功能性的问题,同时具有现代气息的玻璃金字塔也成为了一个人流吸引点,与古老的卢浮宫交相辉映 在历史建筑的改建或者加建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完善解决的方法作为建筑师,需要熟知中外建筑史,了解经典的建筑以及建筑思想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历史建筑项目的过程中,融合古代以及现代人的智慧,用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出色地解决问题。
贝聿铭 | 卢浮宫金字塔 |,个人评价,| 上海华鑫中心 |,2,建筑设计:祝晓峰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委托人:华鑫置业 项目时间:2012-2013,华鑫办公集群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师祝晓峰通过对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在这里,建筑的结构、材质,和大树的枝干、树叶交织在一起,一起营造出一个个纯净的室内外空间这些空间(屋和院)在时间(路径)的组织下,共同实现了时空交汇的环境体验这是一件由建筑和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项目背景,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一、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二、保留六株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设计分析,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设计师手绘图,平面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该建筑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四个悬浮体在水平方向上以Y形或L形的姿态在大树之间自由伸展这种形态与大树的枝杈形态十分相似,与基地的特质十分契合,更容易塑造人、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状态。
设计分析,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平面布局和景观设计上,建筑师用了一定的造园手法:由波纹扭拉铝条构成的半透“粉墙”,成为一系列室内外空间的容器和间隔穿行于这些半透墙体内外,小屋、小院、小桥,以及它们所指引的不同风景,将在漫步的路径上交替出现外部的水景、漫步道等设计与建筑的茶室、展览功能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惬意、舒适的氛围整个建筑可以分为三大主要功能区间:1、展览区;2、签约区域;3、办公区域 签约区域:这部分空间处于基地上六棵大树的生长区间,建筑以一定的伸展形式与大树自然交错该空间作为客户签约场所,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景观视野,給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顺利签约建筑师将空间形式与建筑功能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办公区域:办公区域是该建筑的主体部分,形式单元与签约区域基本一致,但组合方式则产生变化,成为环状,这样的平面布局形式,具备良好的通达性,通过提高了交通效率来提高办公效率和人们的交流 展览区域:展览区域利用了办公区域环状内部的“虚空间”,将展览区域置于此处,处于签约和办公区域两大区间之间,便于不同人群的观展,同时也避免了向外扩大、延伸体量,使得平面布局更加紧凑、简洁。
功能分析,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如何在城市中回应建筑与基地、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如今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受重视我认为祝晓峰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分析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师将场地上看起来似乎是设计障碍的大树变成了设计突破点,巧妙地设计了迎合大树的平面形式,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也因为建筑和自然的共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整体环境舒适性与视觉观赏性 在处理基地与建筑的关系时,建筑师应该充分分析基地环境状况,发掘场地的特点,寻找设计可能做出新意的潜力点,尊重基地,尊重自然,用合理的空间形式去回应基地特质,同时也必须处理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个人评价,祝晓峰 | 上海华鑫中心 |,| 范斯沃斯住宅 |,3,建筑设计:密斯·凡·德·罗 项目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普兰诺 委托人:范斯沃斯 项目时间:1945-1951,1945年末,尚未成名的密斯认识了42岁的芝加哥女医生艾迪诗·范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 )她给密斯带来了一个实现理想建筑的机遇——一个位于优美环境中的只有一个人使用的周末度假别墅就像1929年的德国馆一样,这正是密斯梦寐以求的建筑,几乎无任何功能限制,可以让他自由发挥。
由于种种原因,该住宅直到1949年9月才动工,1951年完工这座钢结构建筑表面完全被玻璃覆盖,让住户与周围田园诗般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件作品成为了密斯现代主义理想的代表作品之一项目背景,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整个住宅由主体建筑和其南侧的一块平台构成,主体部分是一个四面透明的玻璃盒子,它们被三排白色的工型钢柱从地面上撑起采用抬高的形式,使得建筑体量显得更加轻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潮防水作用设计分析,,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设计分析,平面组成上,范斯沃斯住宅仅由两片长方形构成,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形式来进入这片完全自然又缺少边界限定的基地 立面组成上,密斯使用了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钢具有长直和坚固的特点,而玻璃具有通透和平面铺展的特点这两者特点对比强烈的材料,经过密斯的设计,使得建筑展现出舒缓感的同时,兼具一定的力学感,表达了空间的限制与扩展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作为度假别墅,范斯沃斯在功能组成上十分简单建筑内部仅设计了一个小小封闭的服务中心,把浴室、厕所这些设施放在里面 玻璃盒子与内部服务中心之间的一圈,则设置为厨房和起居室功能分析,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除去别墅的基本居住功能,观景性也是该设计中密斯着重考虑的部分,包括大面积玻璃立面的设计,以及完全开放的起居室和厨房设计。
但这样极简的设计,却给业主范斯沃斯女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私密性问题、保暖隔热问题、以及功能使用不便等问题,使得该建筑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功能分析,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密斯提倡“少即是多“,在平面设计中隐含的几何原则也体现了其个人的理性主义精神密斯在设计过程中希望将自然、居所以及人类三者结合,达到高度统一但我个人认为密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更侧重于形式本身,追求形式和建构上的简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碰到形式与功能冲突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必须分析清楚建筑的使用者特点、后续的管理和使用等问题在充分设想未来使用场景的情况下,作出一个合理的评判,一味追求形式而导致建筑功能性的缺失,那么建筑就会成为一件摆设或是艺术设计品,这与建筑的性质相悖同时我认为,在业主没有清晰目标和未来预判的时候,建筑师有责任说明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业主分析利弊,最终给出解决方案个人评价,密斯 | 范斯沃斯住宅 |,|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大楼 |,4,建筑设计:扎哈·哈迪德 项目地点:中国香港 委托人:香港理工大学 项目时间:2007-2013,为了促进设计学院的发展,促进院系之间开展跨学科项目,以及加强学校与政府、学术界、民间等组织的交流,香港理工大学于2007年举办国际竞赛,拟建创新大楼。
扎哈的事务所通过竞标拿到方案,项目最终于2013年建成项目背景,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从基地现状看到,基地周边都已经有紧密的建筑设施,用地限制十分严格面对狭窄而不规则的用地,扎哈采用了“L”形的平面布局,尽量去契合这块建筑用地设计分析,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设计分析,立面设计上,扎哈主要强调了线性以及曲面,通过层层堆叠的曲面,突出建筑的动感和现代气息 内部空间设计上,扎哈强调空间的流动性以及互相交织性,打破了传统大楼的空间秩序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作为设计学院的大楼,建筑以设计教学和创新用途为主,设施包括:设计室、研究室和工作间、展览、教室、公共休闲区等 然而由于过于强调异质空间,导致平面布局出出现了很多狭小空间以及很多非规整空间,无法作为需要布置投影和黑板等设备的教室功能使用,同时由于追求视觉和空间效果,扎哈设计了很多交通走廊,并导致了部分立面与平面的脱离,造成平面利用率低的同时,使得立面清理维护也成为一个难题功能分析,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扎哈作为解构主义大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塑造了很多造型大胆,富有动感的建筑,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形态上的可能性。
但在对建筑与建筑基地关系的处理上,我个人感觉扎哈对此不够重视,较少对建筑基地有回应 相较与传统的建筑,异形建筑的出现增强了建筑形式的丰富性,避免了城市中建筑的相似性,也给建筑师打开了一扇尝试思考新的设计方法的大门但是这类建筑往往会带来形式与功能的冲突、不协调,以及随之而来的施工维护等难题,我认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也变成一位使用者,从使用者角度切身思考问题,并要对产生的矛盾冲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个人评价,扎哈 | 香港创新大楼 |,我认为这次寻找的案例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处理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关系的,有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也有强调创造性和“未来主义”风格的这些案例虽然分为了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但其实都有可以供我们学习反思之处学习案例优秀之处,反思案例不足之处 抛开甲方的硬性要求和个人过度的理想主义,建筑设计过程中总会遇到形式与功能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们能做的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个矛盾转化为设计的突破和创新点,注重使用者的体验感受,不只是做一件好看不好用的“艺术品”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应该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接触实际的项目作品,去不断感受和领悟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思考总结,| 思考总结 |,Thanks for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