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解读教材.doc
30页正 确 解 读 教 材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舞台,教材就是演出的蓝本师生们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下颗颗爱的种子;用真挚的爱、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灵感、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这,或许就是教学的艺术和魅力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演出需要的蓝本----教材我准备分三个部分讲解:第一部分 ,讲什么是教材;第二部分, 从理论层面,讲怎样解读教材;第三部分,从实践操作角度,讲解读教材老师们,我的小同行们,你们已经站到了课堂这个大舞台上了,虽然时间很短,但一定会对教材、教学有所感受,谈谈你们对教材的理解及使用情况10分钟左右)第一部分 什么是教材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资源等概念混淆到底如何界定教材,下面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含义,理解教材的广义性与多样性《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资料。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个各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校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作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成分加以掌握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各学科的目的内容或材料现代教育派认为:教材既包括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料或工具教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的)和无形的(精神的)在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了些什么》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教材的定义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响带等。
广义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资料、教学实物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为教学材料,总之,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教材与课程、课程资源的区别课程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是“用什么教”的问题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何种内容最有价值?”“如何有效传递这些内容”而教材是“教什么?”“如何教得更好?”的依据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等教材是由一定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离开了教师的“教和辅”,由学生凭借自己兴趣学习的材料,只能叫学习材料,同样,教师为丰富知识,解除困惑而参阅的材料,学生并未参与其中,也不能叫教材总之,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使用价值。
立足课程标准去钻研教材才能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教材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我们要围绕教材进行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功效第二部分 理论引领,解读教材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一、解读课程标准-----在对话中提升(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具有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对课程标准作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4、它隐含着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涉及一个整体发展的三维目标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特点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结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设计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学中注意问题教材编写建议课时安排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建议考核与评价附录术语解释案例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内容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间接性、指导性、弹性的规范直接、统一、刚性的控制(三)、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四)、新课程标准的突破与创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的重大突破,是把新课程理念广泛应用与各科进行的探索,更是对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体现了新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活化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密切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了学科封闭,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使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在“评价建议”中,充分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为评价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性意见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有效评价策略和评价手段,引导学校、教师的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标准中建议了多种评价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测试与考试、问卷调查等-------特别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利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对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5、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科在莫某一学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的描述,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体系的逻辑结合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提供较大空间,特别是针对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教师怎样使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施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表述,是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教学实施:(一)、指导确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评价与实施的依据,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操作、调控、中介和刻度的功能1.目标体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科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目标)2.目标表述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表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技能”目标体验性目标方式: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体验性、过程性,是难以结果化或不需要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3.表述目标注意事项抓住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是谁——学生行为动词:——表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可操作、可测量行为进行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除用行为动词外,用其他方式表达程度行为达到程度:——除用行为动词外,用其他方式表达程度例: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进行条件 主体 行为动词 达到程度(二)、指导教师钻研课程内容——创造性使用与开发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立足课程标准去钻研教材才能达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高度钻研教材包括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三个层次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全面把握课程的设计教师要把本节内容放在本学科的整体中进行系统考察教一门课,首先要深入了解本门课程纵向的课程发展要求,深入了解,明确课程是怎样发展的,具体到每一个学段,年级的具体要求都要了然于心其次要把握学科内容的横向结构“三维目标”领域的分层具体要求还要掌握教材编写是如何在教材中体现课程标准的,即“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2.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加工和转化教师备课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化为现实教学能力的过程1)把教师个人的经验、学生的经验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转变成一种新经验2)把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心理追求3)把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准备程度和教师教学的设计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预设的,可行的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加工和转化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经验化加工,教学内容的价值追求加工,教学内容的教学法加工。
3.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新课程标准积极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条件和空间,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增删、创新性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教学实际,二是开发校本课程,追求学校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特色性建设三)、了解学生实际是教学的前提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来概括:“了解学生已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为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发展确定了一个“最低标准”,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让不同的学生提高与发展,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以确定更好的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