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中村民族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1页湖南省株洲市中村民族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二是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①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①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6.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的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7.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B.儿童吟诵精选出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之一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D.吟咏(诵)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审美的艺术,更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参考答案:6.D (原文讲的是“自然生发”而非“随意生发”)7.A (此项所谈为语音变迁,与文化和艺术内涵无关)8.B (“诵、唱和吟”顺序错,与原文不符)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的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就是借给别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
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挑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有人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相关链接 ①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打工,一边勤奋写作他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慷慨解囊,救助处于困境中的沈从文,还把他介绍给当时著名的《晨报副刊》的主编一个月后,沈从文的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几年后沈从文便享誉文坛《郁达夫和沈从文的友谊》)②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当搞建筑的梁思成忙着写检查,搞社会学的费孝通绞尽脑汁应对大字报,而他们的朋友——早早被划归为反动文人的沈从文,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转身:他的后半生投身于文物考古界,潜心研究古镜金锦、器皿书画、陶罐绢纸……前半生写出《边城》的大作家,后半生则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文物研究当中。
《沈从文文物研究心血之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一句,态度明朗,开门见山,并且总领全文B.沈从文借给学生们书,这与他青年时在北京的遭遇有关,郁达夫帮助了他,他也要帮助那些喜欢读书的青年C.对作家打扑克,沈从文很气愤地说“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是他认为不应该在井冈山这样的地方打扑克D.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搞过文物研究,建国后又搞文物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出发点看前后却有了一些差别E.“沈先生不长于讲课”一句,既照应了开头,也领起后文中所写的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的内容2)沈从文搞文物,体现出了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文章写沈从文与朋友的谈论与交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作者写沈从文,只写了一些零散的小事,请你就作者的这种写作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D (答A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答C.E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则给0分2)①年轻时对文物有极大的兴趣,对许多手工艺制品有广博的知识;②对所研究的文物带有浓厚的情感,他认为这是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③注重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物。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表现沈从文兴趣之广和对事物的观察之细;②间接表现沈从文的气质;③突出他的交往之广,为人热情随和的特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①这样写可以从多方面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虽然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读者可以从多方面来了解传主;②这样写可以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平和亲近的感觉文章叙事风格不事铺张,平淡简洁;③这样写突出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这些小事,作者在相隔40 年后还能如数家珍,足见作者印象之深,感触之深每点4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1)试题分析:B.“沈从文借给学生书”是有曾得过郁达夫帮助的原因,但不仅仅是这个原因造成的结果,信息概括不完整C.中沈从文对作家打扑克很气愤,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E.“沈从文以谈天来教育学生,以补其不足”分析不当,原文是“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是说相较于谈天沈从文不擅长讲课,而不是讲课是他的“不足”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本题涉及的文章段落主要是在第三段,要把语句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然后对筛选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
舍弃无关和次要的部分,加以合并,形成答案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本题要求对限定话题与范围的内容做概括,注意划分相关部分的层次结构,最后概括归类一般这种类型的题只要求简单概括,不做阐释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可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文章的写作风格方面、对作传者的影响方面入手挖掘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爷爷是染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