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诸葛亮演义与史实的区别ppt.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豆浆
  • 文档编号:26472746
  • 上传时间:2017-12-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82M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东汉末年,他隐居隆中,以务农为生他通晓兵法,有计谋,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人称“卧龙”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从此以后,他全力辅佐刘备及其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兴十二年,他与魏将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追谥“忠武侯”提起诸葛亮,首先进入人们脑海的,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的确,罗贯中在细节描写上是花了工夫的,因而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能够深入人心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无法与真实历史相等同下面,因此我们将从虚构和真实两个方面来进行对比,从而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首先, 从选材方面谈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以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为基础,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的。

      而陈寿写《三国志》的时间接近三国,可利用的前人成果不多,其中《魏书》《吴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官修史书,因蜀无史书,《蜀书》的史料主要由他自己采集对于那些陈寿自认为不可信的材料,他一律弃之不用,所以失之简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因此,诸葛亮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事实上,这只是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 ,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颌  ,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虚构的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书》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故城址在山东金乡县东北)来打曹操当时曹操驻军乘氏(故城址在山东省钜野县西南),部队都下乡收麦子去了(兵皆出取麦),留守的不到一千人情急之下,曹操便让随军女眷都到城上短墙(陴)去站岗,所有的兵力也都用上(悉兵拒之)吕布来了以后,看见曹军人数不多,墙上站着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怀疑那里有埋伏。

      吕布就和部下说,曹操这个家伙很狡猾(曹操多谲),我们不要上当(勿入伏中),便向南后退十余里等到第二天吕布再来时,曹操果然在堤内埋伏了军队,结果打得吕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营而还” (此为后世学者研究史书得出的一种最大可能性,另一说法为文聘对孙权所用《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火烧博望坡,《三国演义》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领兵十万,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征讨刘备 刘备闻讯后,立即召集将士,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要求众将依计而行。

      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埋伏圈内,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四周芦苇全部燃着,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又带兵杀回,夏侯惇带领部分军马突火而逃此时,关羽见火起,出兵截住粮草,一把大火,粮草全部燃着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脱张飞见火起,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着辎重夏侯兰、韩浩夺路逃脱 这一仗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从所未有的第一次全胜1、历史上博望坡之战的导演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2、第二,这场战争发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诸葛亮时年21岁)3、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他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与曹操夏侯惇军在博望遭遇,开启了战端不是曹操已平定河北,南征刘备而是刘备北伐曹操,曹操派军抵御4、第四,这是场小的战役,并不是如小说所言,夏侯惇军有十万之众5、夏侯惇军死伤并不惨重,曹军的李典早已料到刘备会使出伏兵计策,故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攻击刘备,救出了夏侯惇之后两军撤退,战争结束,刘备只是小胜6、并不是像小说里所写,用火攻大败曹军,刘备只是烧毁自军营寨,用的是伏兵之计,将这场战役称之为“博望坡之战”更恰当,舌战群儒,《三国演义》中,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孙权极为不利。

      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史书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并没有舌战群儒的戏份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所虚构的这是罗贯中为了抬高和神化诸葛亮而虚构的三气周瑜,《三国演义》中:1、赤壁之战胜利后,周瑜与刘备约定,若自己无法取得南郡,任凭刘备去取,结果中了孔明之计,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胜利果实2、周瑜不甘心失败又献“美人计”,不想弄巧成拙“赔了夫人又折兵”,气的周瑜箭疮迸裂3、东吴索要荆州未果,以为刘备征讨西川为名进军攻取荆州,不料此计又被孔明识破,周瑜陷入重围气的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最后连叫数声而亡,死的极其悲壮真相果真如此吗?,历史上的周瑜,,1、 《三国志》中,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当时周瑜与程普率军进攻南郡,与曹仁隔江相对,刘备担心曹仁兵精粮足周瑜胜算不多,特派张飞率兵跟随周瑜,刘备率军超曹仁后路,两军水陆并进结果大败曹仁收复南郡周瑜领南郡太守,因赤壁、南郡刘备均有战功,为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周瑜将南岸分给刘备屯扎。

      2、刘备囤聚公安,以地盘小为由屡次向孙权借地,借荆州得逞,刘备又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刘琦病死,刘备以左将军的身份兼任荆州牧,孙权害怕同时也为加强孙刘联盟,所以将妹妹许配刘备,对于孙权的好意刘备也不能无所表示,因此才有了刘备与孙权的一面之缘孙刘在东吴京城举行会晤,这时的周瑜还在南郡,上疏曰:刘备是枭雄,关羽、张飞是熊虎之将,此三人终非池中之物,为今之计多给刘备建筑豪华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让刘备“玩物丧志”“乐不思蜀”,然后分开关张,大事可定也由此可见,周瑜献美人计的时间当在刘备与孙夫人成亲以后,而且美人计的主角也不是孙夫人,并且周瑜的所谓“美人计”也未被孙权采纳3、周瑜之死实际是从东吴京城返回江陵的道上《三国志》说,为策划攻取蜀地益州,周瑜进京与孙权商议,周瑜的计划是:先进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然后与马超结援,军队驻扎襄阳以抵抗曹操,慢慢徐图北方周瑜此计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并且获得孙权许可后,周瑜从京城赶回江陵,准备回去就作攻取益州的打算,不料半道病重,在巴丘不治身亡演义中一气、二气、三气,最终以蜀胜吴败,诸葛亮被神话周瑜被活活气死而结局,假使周瑜并非英年早逝,真不知道小说将如何自圆其说。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属于诸葛亮的神话杜撰?,1、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来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2、智取汉中:那时孔明在成都负责兵粮筹备,攻下汉中的是刘备自己,带的是法正3、安居平五路:史书上根本没记载,刘禅登基是章武三年,马超在章武二年便死了而且当时魏延镇守汉中,书上说孔明派他去南中4、六出祁山:实际上只有两次出祁山5、上方谷:没有这一出,司马懿坚守不出,拖死了孔明6、乞求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其他肯定还有,像七星灯,小说嘛,肯定会就如作者的主观艺术创作的 基本都是罗贯中杜撰的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先前所熟知的诸葛亮的其人其事未必是历史的真实,大多是戏说成分,是《三国演义》作者的臆造所以,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要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对当前法制建设具有启发意义东汉末年 ,居于独尊地位的儒学,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怀疑。

      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群雄并争的现实,使人们的思想完全摆脱了汉儒今、古两派的规制,纲常名教的约束,转而研习春秋诸子各家的思想,寻找兼并天下、治国安民的良策,从而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迎来了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思想大解放韩非子、申不害等人的法家思想被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政治实践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应用最具特色、成就最显著的当属诸葛亮了诸葛亮一生勤于政事、戎马倥偬,始终是一位实践的政治家 法家的思想在他的政治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法家思想执政、治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诸葛亮以法治国有如下特点:一是“严”史书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虽然未必可信,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诸葛亮执法之严 诸葛亮不光对他人严格,在面对自己的过失时,他同样以严自责 例如马谡失街亭以后 ,他“挥泪斩马谡”,并向后主请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分难能可贵二是“公”史载诸葛亮执法“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在其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的句子,委婉地劝谏君主执法也必须公平、公道,这样就使君主自身也受到法的制约。

      三是“信”治国用法,贵在有信, 要“言必信,行必果”,要能够取信于民 诸葛亮一生领军“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原因就在于不朝令夕改,对士卒讲信义结果“去者感悦,愿留一战,住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亮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刀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 ,却宣王,一战大克,此信之由也从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我们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这也难怪有史以来以法治国取得成功的为什么只有诸葛亮一人 此外,诸葛亮的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名篇《诫子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用这些简明扼要的话,特别教导子女们要讲究道德修养,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如今,这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也警示我们后人,如果平时不注意平心静气修身养性,就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更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他又在《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即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效法学习过去历朝历代先贤的榜样 ,断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他同时还强调:“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于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