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doc
7页《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学生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之前,已经在三年级下册有了面积及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的认识基础,在图形面积的认识方法和直观表象建立上已积累了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本单元内容是在进一步巩固面积认识的基础上,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为学生解决生活中关于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提供支持编排特点1.学习材料的选择充分贴近生活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采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机会并不多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 “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2.学习过程的设计强调经验链接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在两个方面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一是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服务,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连续性与衔接性二是在学习行为的设计上,除了引导学生用观察、想象等方式学习之外,提出了许多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体验的要求,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第34页“做一做”、第36页练习六中的第1题测量并计算操场的面积,第9题调查所在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的面积等3.学习结果的定位重视表象形成从本节内容的目标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教材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面积单位的表象例如,在建立1公顷的表象时,呈现了“400米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的描述,设计了实践活动“操场上测量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单元小结中呈现了“200个50平方米的教室面积大约是1公顷”的描述等,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服务。
二、课标解读“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标准(2011)》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从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本单元则是以此为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通过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在课程实施中,需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
四、具体内容根据课标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例1:认识公顷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例2:认识平方千米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面积的市制单位“亩”的相关知识五、教学建议1.从生活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土地面积是一个相当生活化的内容,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学校的操场面积、校园的占地面积等等,但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米作单位表示即可在此基础上,呈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如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请学生尝试判断,使其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在表示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用“平方米”作单位显然不太合适,那么用怎样的面积单位表示才比较合适呢?随之引出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唤起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方法意识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表象的过程中,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理解1平方米、1平方分米以及1平方厘米的探究经验,分别以“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和“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帮助学生建构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表象。
3.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公顷”“平方千米”是两个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建立表象比较困难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是基本途径教学中,可以组织如下三类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一是观察想象类活动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场景图,并且告知相应的占地面积数据,想象相应的建筑物的大小,并与相应的面积数据联系起来,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积累感性经验②测量类活动结合学习过程,测量教室面积或到校园,甚至校外测量某一土地的面积(可以是1公顷,也可以如教材“做一做”那样,测量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直观感知1公顷的大小,为更好地建立1公顷表象服务而在1平方千米的实践活动中,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徒步远足类的活动,体验大小,积累经验③调查类活动结合学习过程,可布置学生去调查一些土地的面积,从而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更好地理解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