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坐标方向距离(10版).ppt
43页航 海 学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航海学(2.3:陆标定位)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航海教研室航海学(1)课程目录&第一篇 基础知识Ø第一章 坐标、方向和距离Ø第二章 海图&第二篇 航迹推算与陆标定位Ø第一章 航迹推算Ø第二章 位置线和船位理论Ø第三章 陆标定位(END)第三章 陆标定位& 第一节 陆标识别& 第二节 方位定位(两方位定位、三方位定位)& 第三节 距离定位& 第四节 方位距离定位& 第五节 移线定位& 第六节 单一位置线的应用(END)第一节 陆标识别&陆标:海图上标有准确位置可供目测或雷达观测,用以导航或定位的陆上固定物标的统称孤立、显著物标:Ø利用物标形状、颜色、灯质、相对位置关系等识别利用对景图识别 :航用海图或《航路指南》&利用等高线识别 &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概率船位区识别(END)利用利用等高线识别等高线识别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实测船位识别利用概率船位区两方位定位& 概念:利用罗经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陆标的方位来确定船位的方法和过程称为方位定位 定位方法& 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 提高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方法(END)两方位定位方法&选择、辨认物标&观测:GB1/CB1;GB2/CB2&求取物标真方位: TB=GB+G=CB+C&自所测物标反方向绘画方位位置线:TB1±180°;TB2±180°&标注:观测时间&注意:在实际观测中,仅进行两物标方位观测不可能“同时”,因此他们的交点只能认为观测方位时刻的最概率船位。
END) 两方位观测船位精度提高两方位精度方法& 1. 物标选择Ø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Ø->90°,一般应满足:30°≤ ≤150°& 2. 观测顺序Ø“先慢后快”―先首尾后正横Ø“先难后易”―先闪后定、先长后短、先弱后强Ø “测锚位” :先正横后首尾& 3.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END) 三方位定位& 三方位定位特点:Ø简单直观Ø可以判断OP的准确性& 误差三角形成因& 三方位定位步骤(同两方位定位)& 误差三角形处理(小误差三角形、大三角形)& 等精度情况下误差三角形处理& 提高三方位精度方法(END)船位误差三角形成因& 异时观测;& 方位观测误差;& 罗经差本身误差;& 作图误差;& 物标的海图位置不准所引起的误差END)船位误差三角形处理(小误差三角形)& 在大C海图上边长<5mm(合理的随机误差)& 近似直角:近直角处;& 近似等边:中心;& 近似等腰:近短边中心;& 狭长等腰:短边中点;& 若附近有危险物:对航行最危险的一点END)大三角形的处理& 短时间内重复观测:& 1.基本消除或明显缩小Ø原因:可认为是消除粗差后由于合理的随机误差所至。
Ø处理:同小处理;& 2.的大小与方向无显著变化& 3.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无规律(END)误差三角形无显著变化& 成因: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措施1:改变罗经差法& 措施2:差值法(三方位定位->三标两水平角定位)& 措施3:三方位定位->雷达方位、距离定位等(END)措施1:改变罗经差法& 方法:将三条方位线同样作 3~5的变动 现象:Ø新变大了:变动方向增加了系统误差;Ø新变小了:变动方向减小了系统误差;Ø新消失了:变动方向、大小刚好抵销了原三角形;Ø新倒置了:变动方向减小误差,数量过头了 & 处理: (END)措施1处理方法&处理:用直线连接两三角形相应顶点&相交于一点:消除后的观测船位;&相交成小 :消除后由随机误差引起(同小处理) (END)提高三方位定位精度方法&1. 物标选择Ø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Ø->60°/120°,一般:30°≤ ≤150°&2. 观测顺序Ø“先慢后快”―先首尾后正横Ø“先难后易”―先闪后定、先长后短、先弱后强&3.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END)方位定位观测顺序&先测M2:ØOP:F1Ø误差:F1B&先测M1:ØOP:F2Ø误差:F2B{ F1B>F2B{∴ 先慢后快(即方位变化慢的优先,方位变化快的在后)(END)等精度情况下误差三角形处理& 随机误差三角形Ø 反中线交点& 系统误差三角形Ø 分布范围>180O:内心Ø 分布范围<1800:旁心(中标外测)(END)等精度随机误差三角形处理等精度系统误差三角形处理1等精度系统误差三角形处理2第三节 距离定位& 概念& 距离测定Ø 利用雷达测定距离Ø 测垂直角求距离Ø 灯塔初隐/初显距离& 距离定位 & 提高两距离定位精度方法(END)测垂直角求距离& 公式ØD=H/(1852×tg)Ø =1.856×H/’ 海里& 注意事项Ø在潮差较大的海区,H应经潮高的改正;Ø应选择岸距小、高度大(陡直)且距离近的物标;Ø当D>>H>e且H>d时,D<3e。
END)距离定位&观测船位的确定:Ø靠近EP附近的一交点;Ø根据观测时的相对方位确定;Ø根据船位点与航迹分布情况判断 &定位精度 (END)提高两距离定位精度的方法& 物标选择Ø 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Ø ->90,一般应满足:30150 观测顺序Ø“先慢后快”即:先测正横附近距离变化慢的物标,后测首尾线附近距离变化快的物标 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第四节 方位距离定位&概念:观测视界内仅有一个可观测物标的方位和距离确定船位方法和过程特点:Ø位置线交角始终等于90°;Ø简单、迅速,不需要进行移线定位提高观测船位精度方法:Ø孤立、显著、准确的近标;Ø尽可能减小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和概率误差END)方位距离定位常用方法:雷达观测距离方位定位;利用初隐(显)距离和罗经方位定位;利用六分仪垂直角测距和罗经方位定位(精度最高);利用测深确定物标距离和罗经方位定位第五节 移线定位&概念&位置线转移方法(直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圆弧位置线转移方法、折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单标方位移线定位Ø移线定位方法Ø未估计水流引起的移线船位误差&有准确船位后的单标方位移线定位&特殊移线定位(四点方位法、倍角法、特殊角法)&提高移线定位精度的方法(END)直线位置线转移方法&原理:位置线具有时间性&转移方法Ø在P上任取一点A(通常为P与CA或CG线的交点);Ø自A画CA或CG线的平行线,并截取A’点,使AA’=S;Ø过A’作P的平行线P’,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
END)圆弧位置线的转移&原理:转移圆心方法:Ø自物标M起,画CA或CG线的平行线,并截取M’点,使:MM’=S;Ø以M’为圆心、D为半径画圆弧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END)折线位置线转移&原理:按“直航线”和“直航程”转移方法:Ø连接EP1、EP2,与转移前位置线P1交于点A;Ø在直航线上沿前进方向截取A’点,使AA’=S(直航程) ;Ø过A’作P1的平行线P’,即为T2时刻的转移位置线END)单标两方位移线定位方法&移线定位方法:Ø将T1时刻的位置线P1转移到T2时刻P1’, P1’和T2时刻的位置线P2的交点为T2时刻的移线船位代号:RuF(END)未估计水流引起的移线船位误差&水流对RuF的影响:Ø流向与P1平行:误差最小;Ø流向与P1垂直:误差最大减小水流影响方法:Ø当物标方位与流向平行时观测P1END)有准确船位后的单标方位移线定位&原理&方法Ø过F任意画直线(通常为TC)交P1于A;Ø在FA上截点B,使FA:AB=T1:T2;Ø过B作P1平行线与P2交于F2;Ø连FF2与P1交F1, F F1 F2 即为实际航迹线,F1、F2分别为T1、T2时刻的移线船位求平均流向、流速(END)四点方位法&原理:Ø移线定位->单标方位距离定位。
方法:Ø当Q=45°时计录L1;Ø当Q=90°时计录L2;Ø则:D正横= SL(END)倍角法&原理:&方法:Ø当Q1=Q0时计录L1;Ø当Q2=2Q0时计录L2;ØD⊥= MBsinQ2 = SLsin2Q0(END)特殊角法&原理:ØQ1=26.5°;Q2=45°; Ø tan26.5°=0.5; tan 45°=1Ø D⊥=SL&优点:Ø可预测正横距离和T2至正横间的航程题型(END)提高移线船位精度的方法&要求:Ø1.航向、航速恒定,准确掌握风流,提高观测方位精度和推算船位精度;Ø2.位置线交角->90°,一般≥30°方法:Ø选择正横附近距离较近、方位变化较快的物标进行移线定位;Ø当方位变化30°~60°时确定移线船位END)第六节 单一位置线的应用&导航&避险(方位和距离避险)&转向(正横、导标、逐渐转向)&测定仪器误差&判断船位误差Ø与CA平行:判断偏离航线的方向和距离;Ø与CA垂直:判断超前或落后实际船位的情况;Ø与子午线平行:可确定经度;Ø与纬线平行:可确定纬度END)。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