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教材资料.docx
3页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10生本1班 何彪 2010574160【摘要】 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关键词】 罗非鱼 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性别控制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食性广杂,抗病力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养殖鱼类常见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桑给巴罗非鱼等,均属鲜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由于繁殖快、成熟早,养殖过程中易造成繁殖过剩、密度过大、个体过小等不利情况,另外罗非鱼的雌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因此,研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单性养殖,可使罗非鱼获得高生长率、减少能量在性腺及繁殖方面的消耗、降低相互间的争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遗传和环境因子两方面初步探讨了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对罗非鱼性别进行人为控制的几种方法1 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由染色体结构引起的性别决定称遗传性别决定(GSD)决定罗非鱼类性别的性染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性异质型,雄性由异质的X Y性染 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同质的x x性染色体决定,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另一种是雌性异质型,雄性由同质的ZZ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异质的ZW 染色体决定,如奥利亚罗非鱼。
由于罗非鱼性染色体处于进化的原始状态,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在形态上较难区分,以前常采用 细胞学以外的方法来确定配子同型或配子异型,如基因标记法、人工雌核发育、诱发性逆转、种间杂交和分子杂交等Carasco和Penman (1999)利用电镜观察联会复合体的手段对罗非鱼进行核型分析,发现在尼罗罗非鱼2对染色体中,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最长的染色体对(染色体 I)的末端他们分析XX(性逆转雄性)、XY(常规雄性)YY(超雄性)三种不同基因型雄性罗非鱼的基因核型,结果发现最长染色体末端的非成对区只在X Y罗非鱼中找到,而在XX和YY雄性中没有此区,证明这个非成对区正是XY型性别决定的中心对奥利亚罗 非鱼染色体第一次减数分裂的联会复合体核型分析表明,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存在于两条 染 色体中,W 和Y位于最长染色体对亚 末端,W和Y ,位于小染色体对上,推断奥利亚罗 非鱼 的性别ZW/ ZZ、ZW-ZZ两套独立的性染色体对共同决定2 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鱼类存在环境性别决定因子(environme , ltalsexdeterm ination E S D)对于性别决定起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温度、pH、放养密度、社会因子等。
相 关的研究表明,温度对于热敏感鱼类的性别决定是主要的控制因子,即温度性别决定(T S D )罗非鱼在不同的温度条件控制下,雌雄,性比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但对于盐度、密度等环境限制 因子不敏感罗非鱼 的性别决定存在一个临界敏感期,即在性别分化开始之前或分化期给予一定的环境压力刺激,则可以改变鱼类的性比罗非鱼的临界敏感期始于受精后的14一24天(Baroilleretal 1996)Desorez等(1998 )研究了周 围水域环境对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的影响,在鱼卵产出后9天时以 21℃、27℃和34℃的温度分别处理4 0天、25天和25天,结果高温组的雄性率为 97.8%,中温组雄性率为 63.0% 雌雄比例差异不显著,而低温组的孵化成活率低且性别 分化推迟Baroiller等(1995)利 用高温处理临界期尼罗罗非 鱼获得了高比例 的雄性个体,使基因型为雌性的个体雄性化,并且X X型雄性只出现在高温处理组他们还用激素处理临界期的罗非鱼,发现只用1O天的高温处理就与 用激素处理2 1天的效率相当罗非鱼的临界敏感期存在热敏窗D(ther moser lsstsvews, ldows),即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温度对性比起作用。
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在临界期进行低温处理,发现即使使用激素对性比也不产生影 响对莫桑比克罗 非鱼 的试验也得出 同样的结论:对孵化 lO天后的卵进行处理,高温组出现高比例的雄鱼,低温组对性比不起作用 对于温度的性别决定机制还没有统一 的结论SPotila等(1994 ) 认为,TSD机制是一种 未分化的性腺发育的修饰过程,这种修饰过程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特异DNA序列的差异表达,而这种表达又受到某一温度敏感的过程或类似于蛋白一样分子的基因产物不同作用所控制温度作为修饰剂(媒介)改变x分子的空 间构型,在产生雄性的温度上,X结合到增强子上,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基因转录,产生 大量的雄性分化所必需的基因产物,而在雌性产生温度下,分子x有不同 的构型,其不能与增强子结合,从而仅有少量的基因产物,性腺则发育成雌性虽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 存在遗传性别决定和温度性别决定,却不能把TSD和GSD截然分开因为TSD的敏感期一般就限定在胚胎、仔稚鱼期内的几周之内TSD敏感期的温度控制不会逆转性腺性分化的方向,并且许多证据表明TSD可能在温度耐受闭的边缘地带压倒G S D的作用性别的最终决定是遗传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有学者认为TSD是鱼类的一种适应性,性比决定于某温度下那种性别的个体受益更多 (eonveretal 1987)3 人工控制罗非鱼性别人工控制的方法主要有:种间杂交、激素诱导、染色体操纵(雌核发育多倍化)等根据其遗传机理采用 罗非鱼种间杂交法可繁育出高雄性率的杂种鱼,种间杂交当前国 内外生产全雄或大部分雄性罗 非鱼的应用最广的一种途径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 非鱼己和尼罗 罗非鱼x桑给巴罗非鱼己是目前在生产上生产单性罗非鱼应用最广泛的杂交组合然而,种间杂交产生 的后代雄性也存在不稳定的现象,尼罗 罗非鱼x奥利亚罗非鱼己所产后代雄性比例在 5 9% 到 8 1%之间波动 (wollfarth,1994)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 固醇类激素在性腺性分化的关键时期处理仔、稚鱼,可得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目前外源激素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投喂、浸浴和注射3种,而投喂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利用激素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主要是用雄激素使遗传型雌向表现型雄性转变,应用最广泛的雄激素是17-甲基肇酮,它具有容易得到且口服时相当稳定有效研究发现,不同含量的 甲基攀丸酮对鱼 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剂量为 lo一50ppm 会导致罗非鱼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当剂量超过l000ppm时则对遗传性雄莫桑比克罗非鱼产生雌性化效应(Nakamura 1975)。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已应用到罗非鱼的性别控制中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包括两个主要技术环节: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以及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用各种辐射或化学方法处理鱼类精子,都可以有效地破坏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 N A,使其失去遗传活性,但精子的细胞质组成并未发生改变因此,这种遗传上失活的精子仍能进入卵子,它所携带的细胞分裂器能正常的起作用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温度和静水压)、化学以及生物 (杂交)等三种方法x x 染色体鱼类经人工诱发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在遗传上和表型上都是雌性而在雌性配子异型(zw)的鱼类中,人工雌核 发育的结果则可产 生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varadaraj 等(1989)利 用定向联合性逆转和雌核发育技术使超雄性个体由 2 5 % 增加到50%,培育时间由2个月减少到8个月潘锋(1994)用鲡鱼精子激活奥利亚罗非鱼卵,成功 的诱导出雌核发育的个体雌核发育鱼无论在外形上还是生化、遗传性状上都表现出亲母本性,而与鲡鱼不同但雌核发育鱼的出苗率较低 用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获得罗非 鱼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试验已见报道从所进行的实验来看,有三倍体出现频率低、仔幼鱼存活率差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存在。
如Myer (1986)报告用压力和冷休克联合诱导的罗非鱼四倍体仔鱼在出膜后7天 内全部死亡容寿柏(1994)用热休克的方法,以39.5℃ 的温度处理罗非鱼卵三分钟以诱导四倍体,仔鱼和幼鱼的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只有38.3% 和30%,并且出现短尾、歪尾和血管 畸型的胚胎和仔鱼,同时伴有大量的死亡4 结语罗非鱼性别决定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对罗非鱼的遗传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开展较早,由此产生的种间杂交方法得到全雄或大部分雄性罗非鱼在当前生产上已广泛应用利用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性别控制手段关于罗非鱼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表明罗非鱼确实存在温度性别决定机制,而且这种温度性别决定只出现在临界敏感期通过调控温度来生产单性罗非鱼,已显示出广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李家乐,李思发,韩风进.甲基辜丸酮诱导吉富品系尼罗非鱼雄性化的研究水产学报 1997(12),21:107~110[2]杨永锉.应用三系配套途径产生遗传上全雄莫桑比克罗非鱼 遗传学报198 0,7(3):241一246.[3]容寿柏,周泉涌,安 艳芳.用热休克诱导罗非鱼四倍体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 1994,4(2):97一101.[3]潘锋.异源精子诱导的罗非鱼人工雌核发育 水生生物学报1994,18(l):90一91.[4] Abucay J S, Mair G G, Aquaculture 1999, 173:et al.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ex ratio in Oreoc : hromis niloticus. L.219一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