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768686
  • 上传时间:2018-07-0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7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不仅无法造就杰出人才,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上也 基本无所作为, 甚至有所倒退 部分地区的高考改革将使得未来许多合格的高中 毕业生是“科盲”,非常不利于国民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中国将不可能 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作者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两个凸显问题: 一是学校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即 朝野均关心的所谓“钱学森之问” ;另一是我国中小学生(甚至一部分幼儿园娃 娃)负担太重对此,我们的教育部门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措施对于培养一流人 才,教育部门推出了各种英才培养计划、自主招生措施;而对于减轻学生负担, 其基本思路则是精简学生所要学习课程的内容、降低课程要求、 改革考试内容和 方式,等等本文将不涉及一流人才培养问题,而集中讨论教育部门所采取的减 负措施,以及它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影响 自从 1988 年原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 《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的若干规定》的文件颁布以来,将近30 年间,教育领导部门推出了许多减负的 举措,如中学的文理分科、 严禁各种节假日补课、 实施中学各门课程的新课程标 准 (简称“新课标”) , 直到最近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

      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以为, 降低了课程课业要求之后, 学生会有较多的时间去全面发展, 既减轻了学生负担, 又提高了综合素质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随着学 校授课内容中很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一降再降、招生考试越来越简单、 平均分数越来越高, 我国中小学生的负担至今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重 这 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前“加负”学生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愈演愈烈、愈来愈 早从进入重点高中的竞争演变到进入名牌初中的竞争,再提早到进入好小学的 出招,甚至到优质幼儿园的报考, “学区房”的天价记录一再刷新,便是一个佐 证 (二) 学生每天实际花在学习上的总时间没有减少,尽管课内学时有所降低 随着很多学校明令禁止补课, 不留或少留作业, 众多培训机构和中介公司纷纷介 入教育行业 这不但导致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增加和学生学习负担的增加,而且 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提早固化 (三)随着课程难度和挑战度的下降,随着高考的区分度缩小而对创造性较 强的学生不利,学生高分获得的路径更加依赖于学生的细心、记忆力和勤奋程度, 为此学生大量时间耗费在 “刷题”上, 即反复做各种类型的模拟性试题直至熟练, 更多的“死记硬背”。

      特别是高三整整一年的复习和模拟考试,使得不少真心喜 欢科学、有天分的学生, 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消磨殆尽,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延续 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到大学生、研究生、甚至研究人员,这对我国学生创造力和 想象力的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现在,到了我们必须对“减负”教育政策作一番回顾、分析和认真思考的时 候了!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包括它的长处和短处 杨 振宁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教授和我曾多次探讨过中国教育问题 杨先生多次指出,中国教育对于70-80 分的学生比较合适,对于90 分以上的学 生不合适对于60 分以下的学生是否合适?杨先生没有说,依我看来,也不太合适,学得太累了自信心又很受打击,也许比美国放羊式教育稍好一点 钱教授在演讲中用两个均值、 两个标准差的统计学术语来评价中国教育他 指出,中国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均值”比较高而“标准差” 小;而在人的基本素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则呈现“均值低”和“标准差大”的 特点 [1]确实如此譬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 )组织和进行的 15 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能力评价研究项目,每三 年一届,将近 70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2]。

      自 2009 年正式参加以来,上海中学生 (每届 5000-6000随机取样的中学生参加, 程度参差不齐, 来自上海 150 多个学 校,包括农民工子弟学校)已接连两届获得数学、科学和阅读世界第一这清楚 表明,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但与“高均值”同时出现还有“标 准差小” ,也就是说,我国学生杰出人才比较稀缺,学得很差的人相对也较少 这种传授知识“均值高、标准差小”的现象与我们教育中的“大一统”和“一刀 切”模式密切相关教育“一刀切”是把双刃剑:统一的标准使得学生都有机会 接受比较扎实的基础教育, 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趋同 式教育既造成许多学生负担较重,又十分不利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另一方面, 正如钱教授所指出, 我国学生在人的基本素养、 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还呈现 “均值 低”和“标准差大” 的特点 “均值低” 是指人的素质的平均水平比较低,而“标 准差大”表明,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 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 其恶果已日益彰显这方面教育的责任很大, 但全归咎于教育也是荒谬的 其次,在明白我国教育长处和短处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教育上削弱什么和增 强什么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解决基本素质“低均值、高均方差”问题是我们亟 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这里基本素质包括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 而解决 传授知识和能力上的“低标准差”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问题为此,在中小学我 们一方面应全面增强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和 思考的空间,减少与应试挂钩的大量“刷题”训练和过分的“死记硬背”我以 为,我们教育部门目前“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在传授知识方面是降低均值,减 小“均方差”;而在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上基本无所作为,在科学素质培养和人的 诚信教育上还有所倒退某种程度上是在背道而驰 第三,要认识负担轻重与否是因人而异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一模一样的 产品世上没有两个人的背景、智力、能力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学业,不同学 生感受到的负担会不同 对一些人而言, 现在中学的课程太容易, 完全没有挑战 性;而对有些人来讲,即使把目前课程进一步削减,他们还是觉得太难此外, 对于不同层次的大学和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的科学基础也很不相同因而,我 们需要因材施教一刀切”式的减负虽然容易实行,却非常不合理 第四,对学生面对的压力和负担要“一分为二”人生总要经受“几回搏” 以后才能成长起来, 只要心理压力延续的时间不太长,压力不一定对孩子的成长 有害。

      我们的媒体报道有很多片面性,总是说美国中学生比我们轻松实际上, 美国最优秀的一批中学生十分拼搏,十二分努力 与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群体比 较,美国最优秀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可能还要重一些不同的是, 他们的压力和负 担很大程度是自找的,而我们的学生很多是家长或老师安排的 第五,一刀切式的“减负”之所以无效的根源在于我国文化、历史和社会传 统,延续到当代演变为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追求此外,30 多年 来的独生子女这一基本国策的成功执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得独生子女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成为“4-2-1”结构家庭关注焦点,这与过去多子女家庭的 心态大为不同 在此背景下, 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 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在较长一个时期内, 高考是促进我国 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可能被取代的主渠道在此制约下,如果不能破解改变“高 考独木桥”,不能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即使中小学课程学习内容再 精简,考题再简单, 授课课时再减少, 学生的负担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大幅度的 减轻(最多消除由于教学不得法造成的负担,减轻大量刷题带来的额外负担) 在“一刀切”教育模式和高考主导的大背景下,盲目地统一降低课业要求,只是 使学生的平均知识水平下降, 但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 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 质,因为进入名校 (十多年前是进入高校) 的激烈竞争基本上是由高考相对选优 来决定的。

      我们教育部门对于减负的认识误区,不仅没有带来学生负担的减轻, 而且导 致很多不良后果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 我很担心由此导致的我国中学生科学教育 的弱化,特别是物理教育的削弱在这些教育管理者的心目中,物理学的概念、 思想、方法是最难学的, 应该是减负的首选目标, 他们由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正 在给我国的科学教育带来严重的问题,对我国长远发展更将造成危害 下面我通 过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个例子是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目前正在实施的高中物理 新课标由共同必修和选修系列共12 个模块构成,其中10 个选修模块又分为3 个系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发展潜力及今后的职业需求”进行选修,实 际上是为文科生、 技校就业生和理科生分别设计的学生只要学完 2 个必修模块 (主要是力学知识) 和一个选修模块共6 学分就算高中物理课程合格 新课标是 有一些可取之处 表面看来,新课标减少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物理知识总量,同时 似乎也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但事实上,学生对选修模块的选择仍然要服从 高考指挥棒, 服从于各个省市教育部门决定的高考方案根据新课标, 中学生所 学的物理知识相当不系统和不完整(只有牛顿力学是必修的, 其他部分, 包括电 磁学、光学、热学、近代物理等均为选修,特别是电磁学主要部分没有包含在必 修内容中),导致了高中物理学科体系的“碎片化”和中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结 构性欠缺。

      此外,教学内容安排也脱离了人的认识过程,例如,必修模块中,在 学生只有牛顿定律的基础上, 紧接着就讲相对论时空观和微观世界中量子化概念, 不仅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授也很困难,实际效果也不好根据我们的调查,大 学教师、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新课标实施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物理的 基础明显下降 由于各地对新课标选修模块的不同要求,还导致了高考命题的难 度增加,使其公平性变差 另一个例子是最近浙江省和上海市正在试行的高考改革方案考生总成绩由 语文、数学、外语 3 门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浙江还有一门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 个(浙江是 4 个) 高考改革有许多措施是正面的,但是从现有的浙江和上海两地试点方案 来看,物理等科学教学有进一步被削弱的趋势一个学生报考大学, 假定所报考 大学的专业没有物理学科要求, 许多人将不会选考物理, 因为物理思维的独特性 使得许多中学生感觉难拿高分,而且成绩还是相对等级分(上海物理高考最高 70 分,最低 40 分,3 分一个等级, 共分 11 等级;浙江最高 100 分,最低 40 分, 3 分一个等级,共分21 等级) ,分数高低还依赖于一起考的人的水准,往往要与许多选考物理且学得好的同学排序; 假定所报考的理工科大学的专业要求必考物 理,对于物理学得好而语文、外语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很难被录取,因为物理成 绩对高考总成绩的贡献已完全边缘化了(物理成绩对高考总成绩的贡献率,浙江 方案中只有 60/750=8%,而外语的权重为150/750=20%。

      上海方案中相比于语、 数、外每门 150/660=22.5%的贡献,物理贡献仅为30/660=4.5%,即一门外语考 试成绩对于升学的贡献,等于5 门物理,远远超过物理、化学、生命等3 门科学 课程之和)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评论 首先, 我们必须要清楚,中学的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物理学家, 对于物理专业学生, 中学这点物理知识完全可以在大学补,许多一流物理学家如 杨振宁、周光召,在中学时并没有学过物理 中学的物理教育和科学教育最重要 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物理是高科技的基础, 学习物理是养育科学精神 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 与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学校教 育培养了一大批科学素质相对比较高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密切有关,所谓的“人口 红利” , 本质是“教育红利” 我国当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