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金融监管经典案例2知识分享.ppt
122页第三篇国际金融风险案例案例3-1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1929年10月28日,这个不祥的日子在美国以及世界金融史上一直被人们牢记在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正式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这次危机来势迅猛,爆发后迅速从证券市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从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从美国发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以极其沉重的打击,以致整个30年代美国经济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1929年的危机,就其深度和广度,在当时是空前的,时至今日也是绝后的一、案例介绍 1929年9月5日,一位叫鲁杰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怕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下跌了10点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异常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下降50点这一跌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摧毁着一切能够摧毁的事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高峰在10月29日到来。
星期二早晨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抛售就突然发生大量股票涌到市场,不计价格地在抛售,出卖的不仅有小企业的股票,也有大企业的股票,股票坐市商被争先抛售股票的经纪人团团围住,全然没有人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时超过800万股,下午1点30分,超过1200万股,当这天收市的大锣敲响后,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根据道琼斯指数的统计,从1929年10月至1933年1月,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每股365美元下降到63美元;20种公用事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2美元下降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80美元下降到28美元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危机给了美国经济极其沉重的打击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6%如果按月份资料计算,从危机前的最高点(1929年5月)到危机的最低点(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56%,退回到1905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工业各部门,工业生产连续下降3年之久危机期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4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约1/4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受到严重打击危机期间进出口总值减少70%资本输出一落千丈,1928年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是13亿美元,1931年下降到2.5亿美元,1933年仅160万美元,资本输出几乎停止这场经济危机迅速地、无一例外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国家,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二、原因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大大膨胀19141918年大战期间,美国加工业生产增长了32%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加强了对外经济扩张在战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而同一期间,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缩减到战前的60%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地位也得到大大提高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升为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上许多国家欠美国的债,连以前的资本主义霸主大英帝国也欠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虽然19201921年间也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危机,但1921年渡过危机后,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涨。
在2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合并浪潮兴起的同时,美国的股票市场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正是这种繁荣背后的严重弱点和隐患,引发了这场空前绝后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经济的结构性失调造成一部分重要产业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美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的失调,某些工业产业如煤矿、纺织、造船、铁路和制革业等,始终没有从战后的萧条危机中恢复过来,陷入长期的萧条中尤其严重的是美国农业的长期危机美国农业过剩的生产能力由于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欧洲农业的发展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尽管20年代美国经济整体上出现空前的繁荣,但仍然有一部分重要的产业持续萧条或长期处于危机状态二)失业是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美国经济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部分产业的长期不景气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失业问题仍然很严重,甚至在最繁荣的年份里,失业人数也在150万以上三)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日益偏重于资本的利润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成为利润(包括留在企业里的那一部分)的部分越来越多;而作为工资与薪水的那一部分,却相应减少由于工资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美国经济的总需求相对于供给能力来说显得不足,受其影响,到2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重要产业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局面,这又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使情况变得更糟糕的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和社会,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自由资本主义的一套,对经济基本不加干预,这就使实际经济需求不足的矛盾在没有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逐步积累,从而蕴藏了经济危机的巨大动能四)银行业对证券市场的信用扩张和证券市场的保证金制度造成了过度信用交易在20年代经济空前繁荣的7年中,随着美国经济财富的价值的不断增加,华尔街股市的股票价格节节上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发财欲望,各阶层的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证券市场,大量的资金也因此源源不断地流入股票市场由于股市行情的持续上升和实际经济的开始萎缩,银行业置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于不顾,对证券市场进行大量融资这种融资通过当时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其作用被显著放大20年代,证券投资者购买1万美元的股票可以只支付1000美元,即保证金比例是10%,其余部分由证券经纪商提供,而证券经纪商的背后则是银行这样,银行提供给证券商和投机者的贷款则成为股市价格暴涨暴跌的基础,货币和信用的扩张使投机活动达到了火热的程度到1929年夏,美国股票市场在持续5年上升的情况下,再度急剧上升,保证金账户迅速增加,资金从全美乃至全世界流入纽约,经纪商的贷款以每月4亿美元的速度上升,到9月份,贷款总额达到70亿美元,利率从7%上升到15%。
这种股价上涨只有在增量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市场的情况才能维持,一旦新的资金难以为继,市场的涨势就停止,相反的趋势和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保证金制度的内在逻辑会加速市场崩溃的速度和深度过度的信用交易隐含了市场崩盘的危险性五)股市操纵和金融欺诈的流行也是一个重要方面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存在严重的股市操纵,证券交易所的规则默认甚至鼓励股市操纵集资团伙先收买或雇用金融专栏作家,然后同作为炒作对象的公司的大股东进行接触和交易他们先悄悄地收购股票,然后喧闹地购买,把价格炒上去,接着,受其雇佣的金融分析家在报刊上鼓吹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在价格节节上升时候,炒作者再给股票以实在的推动,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对敲交易,等股票价格再次大幅度上升之后,便不露声色地把手中的股票抛出由于炒作资金的90%可以由银行贷款提供,这大大扩大了他们的能量在股票出手后,集资团伙通常还做空,促使股票价格进一步下降上述行为在当时是一种合法或至少是一种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尽管有一些州制定了反欺诈法,但对证券交易难以实施和发生效力大部分承销商还进行欺骗宣传在19201923年间,承销商售出证券500亿美元,到1933年这些证券的一半已完全消失,另一半也只保留了其价值的一小部分。
六)政府对市场的宏观控制及监管不力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投机心理使市场的崩溃不可避免美国政府在当时信奉的是无为而治的经济哲学,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其自己解决每当股市显示出弱势,总统或政府要员就出来发表讲话,宣称经济基本是健全的,持续的繁荣不会结束当胡佛在1929年3月1日就任美国总统时,尽管他连任两届商业部长并早从1922年就知道股市存在问题,但他没有强烈地向国会和报界表明自己对股市的看法,没有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虽然此时采取行动可能为时已晚当时,工商界和银行业普遍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般舆论对通过立法来控制持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监管信用交易也没有任何支持在美国社会一般公众中,当时弥漫着一种时而近于狂热,时而又惊慌失控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股票价格的非理性心理,使投机之风增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股票价格大大上涨,超过其账面价值320倍,成千上万的人们对自己的正当职业失去了兴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炒作股票上,股票交易成为商业和社交集会的主要话题以往在证券交易中一天有100万股股票的成交量就算是创造纪录,但是在1929年,成交量在400万股以上的日子有122天,其中有37天的成交量在500万股以上。
投机是那样的疯狂,以致最终使这场投机浪潮发展到了极点七)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这次世界性的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的大爆发,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正是吸取了这场危机的教训,二战后开始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体制的变革,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进入又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三、启示1929年的大危机发生在美国经济持续多年的繁荣之后,它所带来的震荡是如此深重,以致时隔多年,人们对此仍心有余悸有人曾如此说:“大萧条像一场大屠杀一样,幸存者的精神创伤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公共政策这场危机的历史经验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与启示:(一)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政府加以适当的干预在30年代,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积极推行新政,一反以前历届总统的对经济的不干预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管理,其中总需求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理论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创立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30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且逐步影响到大学和政策实施凯恩斯主义认为,大危机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所引起的总需求不足。
该理论认为,20年代繁荣的基础是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普及,以及住房建设的高涨但是,这种繁荣有赖于需求的不断扩张,即使在繁荣时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也有一定限度30年代的危机则是由于投资机会的耗尽和投资需求的锐减如放任市场经济自行运转,总需求不足是必然的,危机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只要国家采取需求管理政策进行干预,危机是可能避免的尽管经济波动难以彻底消除,但像1929年这样的大危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总体经济环境的重要性,从政策实践的效果来看,其主张具有较多的合理性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给以较为直接和全面的干预,尤其是对总需求的调节,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更显得必不可少仅仅通过中央银行以货币政策实施间接调节,有时是难以保持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而当总体经济环境不稳定时,金融体系自身也难以独自保持稳定二)一个健全的金融体制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一个健全的金融体制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这要求具备一个拥有必要权力的中央银行;适当的货币政策;管理严密和规范的金融体系等根据大危机暴露的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若干措施1933年1935年的银行法令推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它扩大了联邦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权力,使联邦储备银行真正具有中央银行的权能。
它对银行业的监管进行严格规定,规定商业银行业务必须和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控制和监督银行业的信a贷活动,并且限制银行业的过度竞争,如不准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息;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存款进行保险,以使那些几乎是毫无保障的存户得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