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6915596
  • 上传时间:2017-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3M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犹县历史文化背景上犹县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 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 乡、茶叶之乡”的美誉一、历史背景上犹县建县于 952 年(南唐保大十年)因境内有大山,状似犹蹲,高耸于场治北面,古称大犹(猷)山(即油石嶂),山下有犹水(即油石河)治所建于大犹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上犹976 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上犹 县属江西南路虔州 990 年(淳化元年)于大余置南安军,上犹县属之1212 年(宁宗嘉定四年),改上犹县为南安县 《南安府志》载:“己已匹袍洞陈癸反,西路通判孙,咎犹字有反义,至壬申改上犹县为南安县”1277 年(元十四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 辖大余、南康、南安至 1279 年(元十六年),改南安县为永清县次年,复名上犹县,属南安路 总管府1368 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上犹属南安府,隶江西中书行省清承明制,上犹仍居南安府,隶江西布政使司1912 年(民国元年)冬废府,上犹 县直隶江西省政府 1914 年(民国 3 年),江西分四道,分领 81 个县,上犹属赣南道1926 年(民国 15 年)废道,省直辖各县。

      1931 年(民国 20 年),隶陆海空军司令部南昌行营党政委员会 1932 年(民国 21 年),全省划分 为 13 个行政属赣南专区1935 年(民国 24 年),全省缩为 8 个行政区,上犹属第四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犹属湘 赣省苏维埃政府 1930 年 5 月,成立上犹县革命委员会1931 年 5 月,成立上犹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同年 10 月,建立上犹县苏维埃政府,属苏维埃湘 赣省 1932 年 10 月,上犹县苏区失陷,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1949 年 8 月 16 日上犹解放,成立上犹 县人民政府,隶属 赣 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属赣州专置1954 年,属 赣南行政公署1955 年 3 月,上犹县人民政府改为上犹县人民委员会1964 年,属赣州地区 1968 年 4 月,上犹县人民委员会改为上犹县革命委员会,属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 年 12 月复改为上犹县人民政府,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99 年7 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上犹县隶属赣州人民政府2001 年 8 月,经上级批准,全县开展并完成了撤并乡镇工作由 18 个乡(镇)撤并为 14个乡(镇),即:撤销中稍乡、沿湖乡并入东山镇;撤销兰田乡 并入社溪镇;撤销金盆乡并入水岩乡;黄埠改乡为黄埠镇。

      二、文化背景上犹县为纯客家县,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底 蕴,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上犹县围绕 客家方言、客家门楣、 厅堂 贴对等客家文化要素,推出上犹 县客家匾额文化展览馆、客家门 楣第一村——园村、 营前“九 厅十八井”等几十条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围绕蔬菜文化、粮食文化等 农耕文化,推出梅水洋田蔬菜展览馆、油石粮食历史文化陈列馆等精品旅游点;依托独特的奇石根艺文化,推出奇石根艺文化一条街;围绕“两茶一苗”产业,推动茶叶、油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赏茶、采茶、品茶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出梅水园村、梅水白水寨、黄埠合溪、社溪沙塅等几十个“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并先后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生 态旅游大县”“中国石艺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等称号1、上犹客家文化(1)客家方言中国方言有 7 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而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

      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 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 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 明末清初粤东、 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 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而上犹客家方言作 为赣南客家方言的一支,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之一李伯勇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 艺作品,客家语言十分丰富,被誉为“乡土文化创作一奇葩”2)客家建筑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 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 艺术家们 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提起客家民居,往往会想起“ 赣南客家围屋”实际上,在上犹县营前附近还有另外一种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规中矩对称分布的特点,又有南方吊脚楼人字屋顶防潮防风的功能,还融入了江南园林建筑中黑白分明的色彩 对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和使用的实用性赣南传统客家民居营前客家民居由 3 组横向、4 组纵向房屋对称相交组合而成,构成九厅十八井的棋盘模式,中轴线上由下厅、中厅、上 厅、后花池组成,两翼又各有 3 个小厅, 为便于采光和排水,每两个厅间设有一个天井,天井与下水道相连,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节,也能排水通畅,使屋内保持干爽通气。

      民居外墙 用石灰粉刷,青 砖黑瓦白墙,配上青山绿水蓝天,既体现了房屋主人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又与当地 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仿佛客家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山水田园诗客家人非常看重“做屋” (即建房)在客家人看来,房屋除居住功能外,还对家事是否顺遂、子孙后代能否成为有用之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过去,当房屋主人用一生积蓄准备“做屋”时,首先请风水先生根据地形、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等多种因素选准朝向,并打下两根木桩确定中轴线,再根据宽度选好大 门的中心点,位置就算 选好了然后,风水先生还要根据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推算出具体动工的时辰,用 红纸写好交 给主人此时第一步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风水先生在客家人 “做屋”过程中充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地流传着“头先生、二木匠、三泥水” 的说法,如果房屋主人是当地富豪的话,往往会挽留风水先生在家住下,一直到房屋正式落成,才用重金酬谢让其离开客家人“做屋” 的建筑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建墙体的材料取用底层生土,用锄头一片片挖下,墙面修补用土还要用竹 筛过筛;墙体建筑过程先用大 块杉木做成“墙斗”(即模板),把生土一层层填入“ 墙斗” 内,每层之间还要放上木料或竹料增加拉力,用木夯一层层把生土夯结实。

      应该说, “做屋” 的过程是一个重体力 劳动的过程,好客的主人除了3餐伙食要搞好以外,上午还要增加一个“打斗昼” ,这样一天就变成了4餐为了喜庆,在整个“做屋”的过程中, 还有5次“ 酒宴”,即“ 起手”、 “打平水 ”、“放大门”、 “下墙斗”、 “圆屋酒 ”,届时请全体工匠、小工大吃一顿伙食越好,工匠、小工就越加卖力, 墙体夯得格外牢有些客家民居虽然是土墙,瓦顶木梁,但时隔三四百年,仍然异常结实客家民居中轴线上的上厅,是客家人祭祀祖先、娶亲嫁女、族中议事的地方,所以上厅在整个建筑中是重中之重,上厅一般跨度较大(约10米) 为了解决屋梁的承重问题,在厅前两侧要设置两根木柱,这两根合抱粗的木柱不知得 经过多少 艰难从深山老林中觅来,然后 经过能工巧匠做圆、雕花、刻字、油漆等一系列工序,再配上 坚固石料做底座,成 为上厅建筑中最靓丽的构件上厅正中的屏 风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两旁的厢房则是办喜事的“ 接待处”客家人 对这两个地方的建筑更是不惜花费金钱,很多大户人家这几个地方的门窗隔扇都镂空、雕花、油漆、涂金,以 显主人的奢华中轴线上的大门口是最能体现客家文化的地方,大 门上宽约 半米的一块长方形区域,称之为“月印”,根据主人的姓氏、祖先的功 绩、典故、姓氏的发源地等, 题上斗大的4个字,如“春申垂裕”、 (姓黄)、 “金鉴家声 ”(姓张)、 “三省传家”(姓曾)、 “禄阁流光”(姓刘)、 “紫荆荣茂”(姓田)、 “范阳衍 庆” (姓邹)等。

      一个内行的外地人来到客家聚居地,从门楣上的题字,一下子就能判断出主人的姓氏,从而找到自己的“ 本家”房屋落成后,整个建筑工程还远远 没有完工,客家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要在房屋前建设一块晒坪,用于收获时 期晾晒谷物,晒坪前挖一口水塘,万一失火 时起消防取水的作用,水塘外侧为菜园,最后修筑一道半圆的围墙,在风水先生认为最有利朝向的地方,再建一个飞檐斗拱的“斗门” ,作为出入的惟一通道有条件的人家在房屋两侧还要挖水井,修建一些附属设施,甚至建私塾 办学堂 这样,一所集居住、生活、防卫、教育于一体的客家民居才算真正竣工 (3)饮食文化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 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 乡土味 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 饮誉海内外包米果包米果是上犹客家饮食中最具特色的食品,其做法很简单 :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尔后磨成米桨,把桨均匀地淋在用竹篾 编织成的圆形汤皮簸箕内,待桨薄薄的淌满簸箕面时,就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 汤皮,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了。

      过去江西上犹的客家妇女,人人都会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么做出标准呢?就是看其做出来的包米果味道好坏,来评价这个妇女是否认能干手艺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桨粗,蒸出的汤皮皮就厚,调料不好吃手艺好的包米果,磨出来的米桨细嫩,蒸时要用竹片火,蒸出来汤皮如纸且透明,而且口味适中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以 绿色青菜为 主;夏秋两季以瓜类为主;冬季以包心菜、箩卜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葱、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馅则味道更好 说起包米果的由来,这里还有个故事据《上犹县志》载:南宋 灭亡一个多月后,蒙元先后率兵攻打上犹城县,城里人死不降元 军,元 军恼怒不已,城破后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余人,当时有个幸存的客家媳 妇,劫后 寻找食物,惊喜地发现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桨用老办法煮饭是不可能的怎样煮来吃呢?当年县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参天,干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动一动脑筋,拿一个本来是用来晒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桨,烧起旺火,蒸熟后,包上一点腌菜萝卜之类的,尝了一囗感觉十分好吃, 这位客家媳妇还请左邻右舍的村民来吃,都 说味道很好,大家都 说她心灵手巧问她用什么东西盛米桨蒸个?当时她不直说,而用手比划着 说:[园(元)篾(灭)!]引起众民一 阵开心的笑。

      也附和着说:[元灭!元灭!]在那个朝代,说错了话是要砍 头的因 为元朝对汉民统治十分 厉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况这小女子还当众说:[园(元)篾( 灭),不 给点颜色她看看 还得了?官府拿这个妇人当堂审问,巧媳妇拿出簸箕解释 [园篾]之说,官府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客家媳妇不畏强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从此江西上犹县客家美食-----包米果却流 传开了黄元米果黄元米果原用大禾米加工而成,黄气香质软 60 年代后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琐在冬季制作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内,用硬杂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由于做工繁 琐,往往要亲邻朋友相助才会动工兴做做好的黄元米果色黄味鲜,通常用灰水浸没,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晒干,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种类 型的果品具有柔 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的特点   全鱼宴上犹县被誉为“水电之乡” ,全县可开发水域达 8 万多亩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数万 库区渔民靠网箱养鱼发展鳜鱼、石 鱼、 银鱼、鳊鱼、 鲟鱼、鲶鱼 、斑点叉尾 鱼、鲟鱼等特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