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学常识和诗经用韵.ppt
139页音 韵 学 常 识,第一讲 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第一节 什么是音韵学与语音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传统音韵学的门类,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关系,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汉语传统的音韵学与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三、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 (《吕氏春秋·重言》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荀子·非十二子》),,四、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青青子佩[buə],悠悠我思[siə]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ə]?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第二讲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第三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附 录: 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一、关于声母的名称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这些声母代表字称作声纽、字母或声类。
声纽 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kj]、[k]两个声母字母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纳而成的 ( “悉昙”是西元约六百至一千二百年间书写梵文的文字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经多以某种版本的悉昙文字写成,于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在唐代,不但是佛教界僧侣熟习悉昙梵字,当时一般士人能书写或研读悉昙资料,也变成一种流行的风尚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二、对于声母的分析1.对声母发音部位的分析传统音韵学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将三十六字母分析为五音和七音。
五音的分法最早见于《玉篇》,由外而内,即唇、舌、齿、牙、喉后来人所谓七音,是从五音的舌音中又分出一个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为七音再到了南宋的《切韵指掌图》,又将七音中的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将舌音又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称为舌齿音,这样就成了九音2.对声母发音方法的分析声母发音方法无非清和浊,送气和不送气,是鼻音还是口音传统音韵学对声母清浊的问题注意得比较早所以首先可以根据清浊(即声带是否振动)分类清音根据不送气和送气,分成全清、次清浊音之中将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列为次浊,其它为全浊半元音: 语音学上指擦音中气流较弱,摩擦较小,介于元音跟辅音之间的音),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ia、iou、uɑi、üe、i、o、uen、iong、en、iou、ɑn韵母的结构总体可划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每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韵腹是韵母的核心所在一、对于韵母的分析1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1)韵头在现代汉语中,韵头共有i、u、ü三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y]韵头在中古是没有的,它是由中古[i]、[u]的结合音[iu]演变而来的。
2)开口呼与合口呼中古时期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而没有齐齿呼和撮口呼的称呼,这种情况反映在宋元时期的韵图中根据古代等韵学家的研究,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比如:[an]这个韵,开口是[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an],还算做开口合口[u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uan]还算作合口也就是说,只要有[u]就是合口古代开口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圆唇和不圆唇的区别四呼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情,明确将韵母分为开、齐、合、撮四呼的学者是清代音韵学家潘耒中古时期虽然没有开、齐、合、撮四呼,但开口呼与合口呼却各分为洪音和细音开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开口呼,开口细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齐齿呼,合口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合口呼,合口细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撮口呼2.同时从韵头、韵腹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音韵学家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了“等”的概念等”就是根据韵头、韵腹的状况对韵母的分类中古时期,在同一摄内,汉语的韵母共分为四个等其中开口韵有四个等,合口韵也有四个等,合称为“二呼四等”(也有称二呼八等的),简称“等呼”《韵镜》某图,,在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中,四等是通过四个格子的形式去表示的。
一二三四等分别被排列在四个格子之中例如《韵镜》左边的竖行八个韵目表示韵母和声调对四等,清人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其意思是说,一二等韵都是响度大的洪音,二等韵的响度略逊于一等韵,三四等韵都是响度小的细音,四等韵的响度比三等韵更小根据今人的研究,四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母有无韵头及韵腹元音的音值上根据古人的解说,我们说:开口洪音指的就是开口一二等韵,开口细音指的就是开口三四等韵,合口洪音指的就是合口一二等韵,合口细音指的就是合口三四等韵很粗略地说,今音开口呼就是由中古一二等韵变来的(声母为舌根音的开口二等韵一般则变齐齿呼),今天的齐齿呼是由中古的开口三四等韵变来的,今天的合口呼是由中古的合口一二等韵变来的,今天的撮口呼是由中古的合口三四等韵变来的3.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在分析韵母第一个音素及韵腹的同时,古音韵学家又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了分析根据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特点,音韵学家将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及入声韵三类所谓阴声韵,是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ia]、[ai]等;所谓阳声韵,是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aŋ]及潮州话中的[am]等;所谓入声韵,是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梅县话中的[ap]、[at]、[ak]等。
以上各类韵母在中古都是存在的,阴、阳、入三声相配,构成了严整的系统,这是古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到了现代普通话中,中古阳声韵中的[-m]尾韵消变成了[-n]尾韵,与原来的[-n]尾韵合流入声韵则消变成了阴声韵,与原有的阴声韵合流中古[-m]尾阳声韵及入声韵现在只是保留在一些方言如厦门、广州、梅县话中第三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韵母可以从韵头、韵腹、韵尾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对它进行归纳传统音韵学上常提到“韵”(韵部)、“摄”这两个术语,即属于对韵母归纳的概念一、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古人提出了“韵”的概念,“韵”就是韵部,而不是韵母《广韵》有二○六韵,也称作二○六部在中古,凡属于同一韵的韵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2)声调相同如果声调不同,即使韵母结构相同也算不同的韵部独怜幽草涧边生[ŋ],上有黄鹂深树鸣[i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uŋ] —庚韵 七言绝句:韦应物《滁州西涧》,,寒雨连江夜入吴[u],平明送客楚山孤[u]。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u] 模韵 七言绝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