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人类的攻击性.ppt
51页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第六章人类的攻击性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内容提要什么是攻击 1攻击性行为的理论2控制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3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内容提要什么是攻击 1攻击性行为的理论2控制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3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的普遍性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暴力破坏行 为是生命受 阻的结果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什么是攻击v攻击行为应该定义为是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种 目的在于引起他人伤害或痛楚的行为 §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 § 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伤害 行动伤 害 意 图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分类v攻击的方式: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v攻击的动机§ 敌对性攻击• 源自愤怒的行为, • 目的就是伤害对方,即将痛苦或伤害加给别人; § 工具性攻击 • 是通过伤害达到其他目的,这种伤害仅仅是作为达 成某种目的的手段v攻击的价值判断:反社会的攻击和亲社会的攻击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攻击的判断指标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者的社会角色攻击的判断指标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攻击的判断指标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者的身份特征攻击的判断指标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的稳定性v攻击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攻击 性与后来的攻击行为有普遍联系。
v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 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 后(30岁)的攻击性行为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内容提要什么是攻击 1攻击性行为的理论2控制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3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v遗传基因的影响 § 对猴子的研究(芝加哥大学) • 攻击性行为与亲生母亲更相似 § 双胞胎研究 • 同卵双胞胎对具有攻击倾向的问题给出的答案要比异卵 双胞胎的答案更一致 § 目前对攻击行为基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单胺递质系 统功能基因上 • 多巴胺 • 5-羟色胺(5-HT)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攻击增多); • 去甲肾上腺素等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v神经系统的影响 § 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可导致出现攻击暴力行为 • 具有反社会行为的人,脑部的前额叶皮质部分具有结 构和功能的双重障碍前额叶皮质小且活动疲弱 v社会文化的影响 § 性别会影响攻击行为 • 由于社会性别的影响,男性的角色也会常常引导他们 更具有攻击倾向导致社会文化对男性攻击行为的一 种不恰当的默许和认可。
§ 中国的隐忍谦让和美国的激进好斗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与进化心理学v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 § 攻击行为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在某些物种中,攻击性行为已经过一番进化对于这 些物种而言,攻击性行为有助于个体提高自己的生存 和繁殖几率不过,这种行为是如何进化的,则取决 于与该物种相关的社会、历史、繁殖以及一些特殊环 境 ——戴维·卡里尔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与进化心理学v人类的攻击性行为其他动物的区别 § 对于动物来说,即便简单的争食,也会让它们 暴怒无比,然后攻击同伴在少数动物中,攻 击行为可能不局限于保卫领地、配偶、后代和 食物 § 在人类中只有复杂的情感才能激发暴力行为, 不过相对这些动物,人类攻击行为的进化等级 显然更高,我们很少因为某种单纯的情感而向 他人发起攻击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与进化心理学v两性在攻击行为上的差异 § 口头攻击中男、女性的攻击行为基本一样多, 而女性更多地攻击对方的外形或不检点的行为 § 同性间的攻击行为中,激发男性攻击行为的情 境因素通常包括失业、未婚、地位等,女性之 间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双方的竞争活动中 § 战争主要是男性的活动;有繁殖能力的女性是 战争的获胜者所得到的主要战利品;无论男性 或是女性,都非常惧怕战斗带来的死亡后果。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与进化心理学v其他研究与发现 § 攻击性之所以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幸存下 来,是因为它对动物非常有用 § 攻击行为很有可能也会让大脑产生快感 • 大脑对攻击行为做出反应时,会分泌神经传递 素多巴胺 § 攻击性太强也绝对不是好事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本能论v威廉·詹姆士 §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 来的本能 §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 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攻击动力 ,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制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本能论v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 两种基本驱动力 • 建设性的攻击性能量,即“力比多”; • 破坏性的攻击性能量,即“死本能” § 攻击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从攻击能 量的释放中获得快感 • 在社会许可范围内释放或者通过转换的方式释放 • 受阻时不断蓄积,超过限度后,要发泄出来 • 不能以对外的攻击行为发泄可能转向内在攻击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本能论v康拉德·洛伦兹的本能论 § 攻击是一种本能, 是非习得 性,必须定期加以发泄 § 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 物保护意义 • 通过族内及族间争斗,挑选出 最优秀或最强壮的成员承担繁 殖后代的任务 • 通过攻击可以保护领地、求食 、固种, • 热带鱼的攻击行为举行体育竞赛和 其他消耗体力的 活动,如登山、 航海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本能论的评述v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攻击行为,是因为 具有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
v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 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质疑是,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攻击本能§ 另一类质疑是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攻击本能,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就一定具有攻击本能呢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具有一定 的需要和目标在需要和目标的 驱使下产生了相 应的动机和行为行为过程中遇到 了无法克服的障 碍或干扰个体意识到障碍 和干扰的存在对障碍和干扰的 认知而产生了消 极的情绪体验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v在实现目标的途中受阻,产生的挫折感会增加攻 击性 v攻击的对象不一定是挫折源,在很多情况下敌意 会被转移到更为安全的目标上挫折攻击的激发其他反应 (如退缩)外向攻击内向攻击 (如自杀)直接攻击替代攻击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挫折攻击一 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一 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挫折攻击一 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v多拉德 § 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 德在1939年提出的。
§ 人的攻击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 挫折感越大,攻击越强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挫折感越大,导致的攻击越强v哈里斯(Harris, 1974)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 ,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第二个人对 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攻击性§ 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 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 口头攻击非语言攻击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挫折攻击其他 反应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v米勒 § 《挫折——攻击假说》修正理论的内容 (1941) § 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 攻击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 § 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攻击行为;但攻击行为 往往同挫折有关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v伯克威茨 § 挫折的存在使个体处于一种攻击行为的唤起状 态 § 攻击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 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攻击线索武器效应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武器效应v伯克维茨和李•佩奇(Berkowitz &Le Page, 1967 )的实验§ 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 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
• 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 猎枪和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 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 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 v武器=有效的攻击线索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v挫折与剥夺 § 挫折并不会因为剥夺而产生,一个人没有一件 东西不一定会引起挫折感,更不会导致攻击 § 挫折是相对剥夺的产物,如果一个人失去他应 该有的,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 • 不公平易产生相对剥夺感 § 希望的满足可以减少攻击行为,希望的完全丧 失也可导致攻击行为的减少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对挫折—攻击理论的评述v该理论的基本缺陷 § 忽视了攻击的产生可能由与挫折无关的因素所 引发 § 挫折并不是攻击的唯一原因,而且挫折也不是 总导致攻击行为v挫折—攻击理论也无法解释攻击行为多样性的问 题v结论: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 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 人对暴力的关联事件的攻击反应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v攻击行为的新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 主张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与身俱来的本能,而 是源于个人的后天生活经验,是习得的。
§ 挫折不总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惟一原因,个体 受到挫折后如何反应取决于以往的学习经历 §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学 习,我们很容易习得攻击行为这一影响在儿 童身上尤其突出 § 人的认识作用对攻击行为也起着抑制或促进的 作用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v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是并非生来就有 ,而是后天习得的 § 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攻 击行为 • 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 物质奖励、关注) ,导致攻击行为出现 的可能性增大打娃娃实验) § 通过观察习得攻击行为:个体从观察 他人的攻击行为到表现自己的攻击行 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 有一个榜样表现攻击行为; • 榜样的攻击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 观察者在榜样表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必须 在场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通过观察习得攻击行为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儿童观察不同榜样后的侵犯 行为 组别榜样行为侵犯的行为总量身体的语言的实验组侵犯的12.738.18控制组中性的1.050.35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v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 或消除 § 实验方式:通过看电视短片 § 第一组是奖励组。
赞赏并给予实物奖励 § 第二组是惩罚组惩罚攻击塑料娃娃的孩子 § 第三组是控制组只看电视短片 v单独与其他儿童游戏,制造挫折,看如果解决冲 突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对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评述v社会学习理论在习得的攻击行为和实际出现的攻 击行为间作了重要区分v它解决了挫折—攻击理论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人 类攻击行为的多样性v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不关注或忽视, 可减少攻击行为在这种条件下既没有提供可以 仿效的攻击榜样,也没有提供额外关注的强化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内容提要什么是攻击 1攻击性行为的理论2控制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3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社会公平的建立v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1965)认为,人们总将自己所做的贡献 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 行比较,如果相等,就有公平感;否则,就产生相对剥夺感, 从而做出各种拒绝性行为 § 贫富差距增加,悬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产生心理落差,抢 劫、绑架等案件急剧增加 § 所以建立社会公平对维持社会稳定,减少攻击行为有很大 意义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社会公平的建立 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Brosnan & de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