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pdf
27页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内容提要】 森林在数千年间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从上古的吠陀、史诗到中古诗人迦梨陀娑,再到近现代诗人泰戈尔,都有丰富的森林书写诗人笔下的森林既有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更有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特别是其中的净修林,既是修道场所,也是教育基地,具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 在文学审美中形成了以追求解脱为标志的平静味随着仙人文化影响的深入, 森林栖居由修道方式演变成生活方式,成为简朴自然生活的象征这样的森林书写是印度森林文明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关 键 词】森林/ 净修林 / 森林文明 / 原生态主义在世界各民族文学中, 印度文学似乎对森林情有独钟 从上古的吠陀文学到近代诗人泰戈尔,森林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印度学者班瓦里指出:“印度人的意识被树木和森林所充满你是否看到, 比如在古希腊文学中, 你很少发现对树木和森林的描写,而在印度文学诸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却充满这样的描写 人们总是处于树下 印度人民与树木之间的纽带是非常牢固的①印度文学中的森林书写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值得认真探讨一早在印度文明的发端期, 印度文学就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产生于公元前15 世纪的《梨俱吠陀》中不仅有大量关于森林的描写,而且有专门的森林颂歌两大史诗更是森林文学的代表, 《罗摩衍那》 的主干情节和重要故事几乎都与森林有关,《摩诃婆罗多》 的主人公也多次走进森林 佛教文学中也不乏森林书写佛祖释迦牟尼求道、 悟道和传教大部分都是在森林中进行的因此,早期佛典和佛传文学中便少不了森林书写 佛教僧尼们的创作主要表现个人的出家生活和修行体验,由于他们的修行大多在山林清幽之地,其作品中也常常有关于森林的篇什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代表性作品都与森林有关,其中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森林书写他的创作将印度文学森林书写推向高峰在这样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仅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文学有丰富的森林书写,散文叙事文学, 包括早期的故事文学和后来兴起的小说,也大多以森林为背景近代诗人泰戈尔继承了这样的森林文学传统他早期连续创作了 《森林和王国》、《致文明》、《森林》、《净修林》等与森林有关的诗篇,收入1896 年出版的诗集《收获集》中;后期又于1931 年出版了题为《森林之声》的诗集在诗集的序言中,诗人说自己听到了森林的声音:“它们的语言,是生物界的原始语言,其暗示渗入心灵深处, 震撼千百年被遗忘了的历史; 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也属森林的语言范畴——没有清晰的意思,然而,其间吟唱着一个个时代。
②正是这样,泰戈尔的《森林之声》,可以看作《梨俱吠陀》中的颂诗《森林》的现代回响越过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是印度人世世代代森林情结的不断释放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涉及森林的方方面面这些森林书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 二是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纯自然的森林书写, 体现了印度文学善于发现和表现自然美的传统所谓纯自然的森林, 是相对于城市和村庄田野而言的广阔的树林这样的森林首先是植物的王国,其作为审美对象也主要是森林植物有学者认为:“森林美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的美, 这就是说森林植物的美是森林美的主体和主要依托对象③这样的关于森林美的定义,就是从狭义的森林概念出发对森林美的界定 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充分表现了森林植物的美,如迦梨陀娑笔下的雨季森林:阵阵新雨驱散森林地区炎热,四处迦昙波花绽放,如同欢喜,树木枝叶迎风摇曳,如同跳舞,盖多吉树萌发嫩芽,如同微笑④诗人非常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森林树木的不同姿态和神情,表现出森林特有的形象美和韵律美森林不仅是植物王国, 也是动物王国 动物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森林中没有动物, 不仅影响生态平衡, 而且从审美意义上说, 森林也失去了很多活力和魅力。
文学中的森林书写少不了动物的形象《梨俱吠陀》称森林为“兽类的母亲”,这可以说是动物与森林亲密关系的最贴切的比喻大量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寓言故事都发生在森林中, 这些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一起构成森林文学的内容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写般度族五兄弟流放森林,坚战提出要在大森林里找一处有许多鹿和鸟的地方,作为栖身之地他们来到美丽的双林,坚战看到:“森林中的大树枝头上,孔雀、鹌鹑和成群的鹧鸪,还有林中的杜鹃,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声 “林中有成群成群的大象,每群有象王带领象王如同高山,有雌象陪伴, 春情发动,颞颥流着液汁 ”⑤《罗摩衍那》 对森林的描写更为细致,其中自然少不了动物的身影 就具体动物形象而言, 佛教高僧吉得克长老对林中孔雀有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头项生美冠,孔雀有蓝颈游于卡郎林,引颈妙声鸣风雨填凉意,鸣声转融融,我正修禅观,声动林中僧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 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最初阶段, 人们把森林看作是一群树木的集合体19 世纪中叶以后,生物学家和林学家把森林看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是以树木为主体, 包括森林植物、 森林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种生物群落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家和林学家进一步把森林看成一个复杂系统,是森林植物、 森林动物、 微生物以及光、温、水、气、土等成分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综合体。
⑦从这个意义上说, 森林是大自然的代表 因此,森林美就不仅仅是植物的美和动物的美,还包括森林中的山川、湖泊、溪流、瀑布以及季节更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等环境美文学的表现总是超前于科学的认识, 森林书写也不例外 印度古代诗人似乎早就体悟到森林美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所以他们在作品中描写表现森林并不局限于植物和动物,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环境美和各种变化的美《罗摩衍那》第四篇《猴国篇》第一章,写罗摩和弟弟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寻找悉多,来到美丽的般波湖畔 诗人写道:罗什曼那!你看呀!成行的树在般波池上,莲花在水里闪着光辉,像那初升的娇嫩的太阳池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这个般波池清香芬芳;里面开着荷花和蓝莲,鸿和迦兰陀鸟在里面游荡里面挤满了鸳鸯,它处在山顶的丛林间;成群的大象和小鹿,为了喝水来到池边⑧这里写的是森林中山顶上的一个湖或者池塘,岸上有成行的树, 水里盛开着莲荷,有水里的动物,也有陆地的动物,它们各得其所,是一幅非常生动和谐的森林生态图泰戈尔的《森林颂》一诗,开篇写太阳呼唤生命, 森林响应太阳的呼唤, “昂首第一个对太阳礼赞” ,由此说明森林是元初生命的代表;接着描写森林跨越死亡的城门,经过一个个新建的驿站,向“无极”的圣地前进;然后写森林作为生命的象征, 在世界上不断征服不断开拓。
在诗人笔下, 森林不仅开拓了生命的疆域,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森林以自己的枝条“营造原始歌巢”,清风以森林的乐音的色彩涂染自己的肢体,在冷清寂寞的太空 “映上歌曲的七色彩虹” ;在广漠无际的原野上, 森林 “运用从太阳带来的想象力” , “首次绘画美的形象” ;在雨季来临之时,森林又“以花叶之杯”承接甘霖,用以“滋润干旱的田野”⑨可见,森林不仅是美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哺育者总之,森林作为大自然的代表,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创造并维系着地球的生命和美丽文学是人学, 主要表现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森林更多的是与人发生关系的森林, 或者说是人化的森林 如果说纯自然的森林书写表现了印度文学的自然美传统, 那么,人化的森林书写, 则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早在上古时期的吠陀中, 诗人所关注的森林就已是人化的森林了在题为 《森林》的颂诗中,诗人写道:森林女啊!森林女啊!你好象是迷失了路途你怎么不去向村庄询问?是不是你感觉到了恐怖?响应兽的吼声,虫鸟发出低鸣,仿佛随着音乐伴奏,森林女舞蹈,备受尊敬又好像牛在吃草,又好像看到了住房,又好像森林女到晚间发出了车子般的声响啊!这一个在呼唤母牛。
啊!那一个在砍伐树木晚间留在森林里,觉得听到有人惊呼森林女决不会伤人,除非有什么向她走近可以吃甜蜜的果子,然后尽情睡稳有油膏香气,散发芬芳,食品富饶,不事耕种,兽类的母亲,森林女,我对她作这番歌颂⑩这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文学中最早的直接描写歌颂森林的诗篇诗人写出了森林的深沉、丰富和神秘这里森林是相对于“村庄”而言的,她伴随着鸟兽鸣叫的音乐而翩翩起舞,显然是外在于人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又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森林,人们在其中牧牛、 伐木,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森林不仅不伤人害人, 而且给人类提供甜蜜的果实,人们在森林中可以无忧无虑,尽情睡稳可见,在吠陀诗人看来,森林不仅是“兽类的母亲”,而且是人类的朋友,因此才对她进行由衷的赞颂虽然现代科学已认识到森林不仅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但其对森林的理解仍有欠缺,主要是忽视了人这一重要因素 事实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在森林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人始终是其中一分子,而且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一因素越来越重要在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中, 人与动物、 植物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同生活,共同成长,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在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中,国王迪利波来到极裕仙人的净修林,看到这样的景象:这净修林中到处有鹿儿,按照习惯期盼分享野稻,像孩儿们那样,拥堵在仙人妻子们的茅屋门前那些牟尼的女儿们浇灌树木后,立刻转身离开,为了让那些鸟儿们放心,前来饮用树坑中的水 (11) 《沙恭达罗》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净修林男主人公豆扇陀刚进入净修林,就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树底下是从鹦鹉穴中雏儿嘴里掉下来的野稻别的地方又可以看到磨因拘地种子的光滑石墩麋鹿在人身旁依依不舍,听到声音并不逃掉溪旁的小路上印着树皮衣上流下来的成行的水痕微风吹皱了的河水冲洗着树根幼芽在溶化奶油的烟雾中失掉了光彩在前面,在已经割掉达梨薄草芽的林子里,毫不胆怯的小鹿悠然地来回徘徊12) 这两部作品的两个场景, 都描绘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动人图画, 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后一部作品在这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展开,女主人公沙恭达罗与林中的蔓藤一起成长,她的心灵也像是沁透了林荫的凉爽没有净修林, 也就没有这个具有自然质朴之美的人物形象在沙恭达罗即将离开净修林时,她的养父、净修林主干婆仙人对林中的花木说:“在没有给你们浇水之前,她自己决不先喝。
虽然喜爱打扮,她因为怜惜你们决不折取花朵你们初次著花的时候, 就是她的快乐的节日 沙恭达罗要到丈夫家去了, 愿你们好好跟她告别!”幕后的杜鹃以甜蜜的叫声作答:“愿她走过的路上点缀些清绿的荷塘!愿大树的浓荫掩遮着火热的炎阳!愿路上的尘土为荷花的花粉所调剂!愿微风轻轻地吹着,愿她一路吉祥!”沙恭达罗告别亲人准备上路,感觉有什么东西跟在她的脚后面牵住她的衣服,回头看看,原来是她的义子,一头小鹿沙恭达罗一边安慰这个孩子,一边伤心地哭起来她的女友对她说:“朋友呀!在我们的净修林里, 没有一个有情的动物今天不为了你的别离而伤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爱是相互的, 彼此交流情感, 非常默契 沙恭达罗与净修林中的鸟兽草木依依惜别, 并非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主义的世界观的表现二在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中, 净修林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这是印度独特的宗教文化土壤的产物 所谓净修林, 是婆罗门修道士在森林中建立的栖居、修道和讲道的场所,又译为道院或梵行院, 也可以与其他宗教的聚集场所一样称为寺院印度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林居生活,主要场所就是这样的净修林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主人公都曾长期在森林中生活。
他们所居住的森林并非荒无人烟的野林,而是仙人们的净修林罗摩流放森林14 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仙人们的净修林中度过的《罗摩衍那?森林篇》中写道:在这吉祥的净修林里,罗摩以后就安了家他幸福地住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