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doc
12页1 -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弥渡寅街镇历史文化名人一、师姓一、师姓●●师向忠师向忠弥渡辛野村(今寅街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乡试举人第二名(亚元),官至天津盐场大使●●师范师范时代:清代类别:云南著名学者文人官职: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师范(1751—1811) ,字端人,号荔扉、金华山樵诗歌以唐为宗,得子美、乐天之长,绝、律、歌、谣均备,雅俗共赏,自成风格诗集有《金华山樵前后集》 、 《二余堂诗稿》 、 《抱瓮轩诗稿》 、 《师荔扉遗集》等,诗论《荫椿书屋诗话》则被评为大理地区第一本诗话,辑刻《雷音集》 、 《历代诗词》 、 《南园诗存》等,一生著述和自费刊刻书籍四百余部,滇人著作之宏富当推为第一,其史著《滇系》被文学家姚鼐评为“史氏一家之美” ;其诗作流传大江南北,被文学家刘开称为“其气之盛,若决江河而东驰;其思之奇,若云烟变灭而不可测”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评论道:“吾滇文献大家,当以荔扉先生为冠 ”师范少即博学,下笔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本省乡试第二名入都,诸先达巨公虽咸叹为国士,卒不获遇便挑补师范少即博学,下笔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本省乡试第二名入都,诸先达巨公虽咸叹为国士,卒不获遇。
便挑补剑川剑川学博后以军功保授学博后以军功保授望江望江县知县时值西南用兵,军事繁剧,州郡承应,恒惧不给,而先生以闲曹受当时知,委理州事,措施县知县时值西南用兵,军事繁剧,州郡承应,恒惧不给,而先生以闲曹受当时知,委理州事,措施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城内三十年未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搜刻望江先辈遗文,籍风后进城内三十年未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继登选惜以疾去官,未尽展其才,士民哀之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继登选惜以疾去官,未尽展其才,士民哀之师范平慷慨有大节,重然诺自幼倜傥多能,凡有关民生国计者,莫不考求实用尤熟于水利边防事宜,指陈古今,悉中师范平慷慨有大节,重然诺自幼倜傥多能,凡有关民生国计者,莫不考求实用尤熟于水利边防事宜,指陈古今,悉中利害晚成利害晚成《《滇系滇系》》百卷,固为研究西南舆地所必不可少之书,更睠睠于表章遗逸,多足订补史乘,盖合亭林、梨洲两先生之百卷,固为研究西南舆地所必不可少之书,更睠睠于表章遗逸,多足订补史乘,盖合亭林、梨洲两先生之才识为一,非徒推方志善本已也。
馀诗文集尚若干卷才识为一,非徒推方志善本已也馀诗文集尚若干卷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六岁始学诗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六岁始学诗, ,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 ,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学画,向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学画,向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 6 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 “,广交有识之士广交有识之士17871787 年,任年,任剑川州剑川州学正在剑川剑川 7 7 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年,培养了大批人才17911791 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辅佐运粮事宜 ““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 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1797 年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
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 3 3 年18011801 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今安徽省望江县望江县)知县八年知县八年18081808 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18111811 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师范(公元 1751—1811 年) ,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辛野村(又写莘野村莘野村)人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仪乡凤仪)人祖籍山西省,先祖在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征云南,就在弥渡定居师范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及祖父皆为州学生;父亲师向忠为乾隆辛酉科乡试亚元,挑选晋宁州训导,部授盐课大使范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 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1787 年,任剑川州学正在剑川 7 年,培养了大批人才。
1791 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 “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 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1797 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 3 年1801 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八年在望江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 “以爱士恤民为己任,敦礼节,厚风俗,义之所在,虽死生利害弗挠“,曾面斥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委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为发展望江教育事业,他怜才好士,开辟“小停云馆“以礼贤士大夫,亲为诸生讲学自题“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 身居异乡,范十分珍重桑梓之谊, “凡滇人士过访必厚赠“1808 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1811 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2005 年 4 月 18 日《大理日报》第八版介绍: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师荔扉先生传》碑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
”- 2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等业务著有《南诏征信录》3 卷、 《课余随笔》3 卷、l《金华山樵集》2 卷、 《雷音集》12 卷、 《荫春书屋诗话》1 卷、 《小停云馆芝兰》10 册,以及《二余堂诗稿》等编嘉庆十三年(1808)季冬,编著成《滇系》一书,计 40 册,约 45 万字,记述了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在望江县刻板印刷,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称是书“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传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成为今天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乾嘉间云南的名史学家师范,潜心研究地方文史、整理地方文献,“搜集材料,实数十年”,编成了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滇系》,对后世研治滇史者产生过深远影响1、教书育人师家是武官出身,希望子孙能得个文职师范的曾祖和祖父都一心苦读,为应试而累死父亲只中乡试第二名,担任晋宁州训导其父将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师范在父亲的教导下,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74 年,师范中乡试第二名,眼看中进士有望师范 7 次参加会试,都以落榜告终其间,他遍游各地名胜,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按乾隆年间的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可以通过大挑,一等用为知县,二等委以教职。
1787 年,师范被任命为剑川州学正到剑川后,他四川漫游,熟悉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掌故,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历史著作《南诏征信录》 他认为《南诏野史》有许多记载荒唐,便予以删正,以做到“实而有据,确而不诬” 他用《通鉴》编年体的体例编纂的《襄阳耆旧传》 、 《洛阳伽蓝记》等书,是了解云南历史的必备之书他深入村寨教授生徒,组织科考,选拔人才师范在剑川 7 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师范到任不久,因安南内乱征调民夫,受委托当了一年的州篆1791 年,时逢官军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师范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终于踏上了仕途,时为 1797 年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 3 年1800 年,师范服满进京,途中又听到妻子及儿子、儿媳俱染鼠疫而死的消息,心中万分悲痛在洞庭舟中,师范写下了追怀父母、兄弟、妻子朋友的诗2、求才慕贤1801 年,师范赴望江就职师范刚正廉洁,不畏权势,以爱士恤民、兴除利弊位己任,曾当面斥责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官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望江水灾、旱灾频繁,大旱的时候禾苗都干死了,但一场暴雨又冲毁了良田和房屋,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虽然望江有大批灾民等着救济,朝廷却不理会,将大量粮食运到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川楚前线,又将师范借调出来运粮师范对此情景很感痛心,在运粮途中愤而写下了《咏史诗》108 首师范关心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他在望江修葺了“小停云馆” ,设了 7 个客寮,以招揽天下才志之士,供给他们食宿,日夜与之谈论吟咏,又将他们的诗文编成《小停云馆芝言》付印传世此书共 10 册,收录了 93 人的诗作,云南有 18 人此外,师范又广泛搜集了望江历代名人共 43 家的诗文,辑刻成《雷音集》 师范常常考察书院里生员们的学习情况,亲自为他们解说师范十分珍视同乡之谊,每逢有云南人前来拜访,他都予以厚赠3、传世著作1808 年,师范被罢官因为贫困不能回乡,只有寄居旅社,靠卖文为生,或靠好友接济度日在这几年中,师范两耳全聋,手脚麻痹,僮仆散尽,收入全无,几乎无法生存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师范仍然坚持把《滇系》一书编完,还筹编望江、赵州两志,整理了历代的诗文1811 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他重视教育,爱接纳名士,向他求学的人很多,请求校正文字的也很多师范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军事,著作有:《南诏征信录》三卷、 《金华山樵集》二卷、 《课余随笔》三卷、 《雷音集》十二卷、 《荫春书屋诗话》一卷、 《小停云馆芝言》十册、 《二余堂诗稿》 。
编辑、整理《历代诗文》六十卷、 《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二百卷、《经史涂说》四十卷《滇系》一书,师范于 1806 年开始编纂,1808 年成书,计 40 册,约 45 万字,记述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 《滇系》一书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其中《滇南经费略论》 、 《滇省利弊》 、 《论钱法》 、 《缅事述略》 、 《征安南纪略》 、 《金沙江议》等篇,已收入《皇朝经世文编》中此书在安徽望江县刻板印刷,姚鼐称此书为“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 ” 《滇系》是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 《《滇系滇系》》师荔扉的一生,虽经历坎坷但饱览经史,遍历全国、又博闻强记,勤于著述他的宏篇巨帙师荔扉的一生,虽经历坎坷但饱览经史,遍历全国、又博闻强记,勤于著述他的宏篇巨帙《《滇系滇系》》等大量著述,是留给等大量著述,是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他的诗是一部诗人成长史,南北交通史、社会生活史,而他的历史著作又恰似一部我们的丰厚遗产他的诗是一部诗人成长史,南北交通史、社会生活史,而他的历史著作又恰似一部云南云南家乡的赞美诗家乡的赞美诗《《滇系滇系》》一书,共分十二系(类)一书,共分十二系(类) ,,4040 册,约册,约 4545 万字,全面、详尽载述有清嘉庆以前云南一省疆域、职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