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视图与投影、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doc
11页学习方法报社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第十三讲 视图与投影、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13.1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1. 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是________(选填“平面”或“立体”)图形与几何体表面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 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以得到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表面展开图,平面图形通过________(选填“展开”或“折叠”)可以得到相应的立体图形. 3. 常见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________,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________;(2)正方体有________个面,其表面展开图共由________个正方形组成.考点呈现考点1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例1 如图1,是一个正四面体,它的四个面都是正三角形,现沿它的三条棱AC,BC,CD剪开展成平面图形,则所得的展开图是( ) 解析:沿正四面体的三条棱AC,BC,CD剪开后,侧面的三个三角形均与后面的面相连.故选B. 点评:本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加深理解. 例2 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 解析:一个正方体共有六个面,将选项中的平面图形一一验证,就能得出选D. 点评: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中,应重点掌握正方体的展开图,不仅能将正方体展开为平面图形,而且能识别所给6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否拼成正方体. 考点2 判断两个面是否为对面或相邻的面 例3 (2012年漳州市)如图2,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原正方体中“祝”的对面是( ) A. 考 B. 试 C. 顺 D. 利 解析:判断两个面是否为对面的依据是:展开图的对面之间不能有公共边或公共顶点.由图形可以判断“祝”字的对面为“顺”.故选C. 点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动手折叠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直接根据展开图进行分析,找出相对的三组面,进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例4 如图3,是某一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该正方体是( ) 解析:由所给的表面展开图可知,与在立体图形中是相对的两个面,故A,B两个选项不对,由可知,选D. 误区点拨1. 混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例1 下列说法:①文具盒是长方形;②文具盒是长方体;③文具盒的表面是长方形.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 D. ①②③ 错解:D. 剖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对长方体和长方形理解不清,即混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要特别注意的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所以①不正确. 正解:C. 2. 圆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忽略了它们的底面圆例2 画出图4中圆柱和圆锥的表面展开图. 错解:如图5.剖析:受圆柱、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影响,在画它们的表面展开图时,忽略了底面圆而画成侧面展开图.要注意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即两个平面(圆底面)和一个曲面(侧面);圆锥是由两个面组成的,即一个平面(圆底面)和一个曲面(侧面). 正解:如图6. 技法指导1. 熟练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特征,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2. 熟记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如圆柱、圆锥、正方体等,重点掌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这也是中考的重点.跟踪训练1.下列图形中,不能经过折叠围成正方体的是( ) 2. (2012年宁德市)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图①、图②所示的方式依次对折后,再沿图③中的虚线裁剪,最后将图④中的纸片打开铺平,所得到的图案是( ) 3. (2012年南昌市)一个正方体有_______个面. 4. 如图是每个面上都有一个汉字的正方体的一种展开图,那么在原正方体中和 “着”相对的面上的汉字是_______.5. (2012年杭州市)已知一个底面为菱形的直棱柱,高为10 cm,体积为150 cm3,则这个棱柱的下底面积为_______cm2;若该棱柱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200 cm2,记底面菱形的顶点依次为A,B,C,D,AE是BC边上的高,则CE的长为____cm.§13.2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知识梳理1. 几何体的三视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________;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_______;左视图反映物体的______.因此,在画三视图时,主、俯视图要________对正,主、左视图要________平齐,俯、左视图要_______相等.3. 画三视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________,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________.考点呈现考点1 由小立方块组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例1 (2012年广东省)如图1所示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解析: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正面看,此图形的主视图由3列组成,从左到右小正方形的个数依次是1,3,1.故选B.点评:解决此类问题,首先约定前后称为行,左右称为列,上下称为层,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考点2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2 (2012年安徽省)下面的几何体中,主视图为三角形的是( )解析: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因此,根据这几个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圆柱的主视图是矩形,正方体的主视图是正方形,圆锥的主视图是三角形,三棱柱的主视图是两个相连的矩形.故选C. 点评:应熟记一些常见几何体(如圆柱、圆锥、球、三棱柱、三棱锥等)的三视图,解题时可以直接应用. 考点3 组合体的三视图 例3 如图2,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解析:这个几何体由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它们的主视图分别为长方形和三角形,且看得见的部分画成实线,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可拆成两个分别研究,要注意看得见的轮廓用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用虚线,要防止出现选C的错误.考点4 旋转体的三视图例4 如图3,直角梯形ABCD中,AB∥DC,∠A=90°.将直角梯形ABCD绕直线AD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 解析:由图3旋转所得的几何体是圆台,其上小下大,所以俯视图为D. 点评:要注意上小下大,即上、下底在俯视图中都是看得见的,所以都应画成实线. 考点5 已知俯视图及小方块个数画其余视图 例5 图4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块的个数,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 解析:根据图4,可得如图5的实物,由实物知,其主视图应是两列,左列有两层,右列有三层,故选A.点评:本题已知俯视图及其在每个位置上的小方块数目,由此可以确定实物图,然后再根据实物图确定它的主视图.这体现了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技法指导1. 画物体的三视图时,应注意“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意思是说,主视图和俯视图的长与几何体的长相等,主视图和左视图的高与几何体的高相等,俯视图和左视图的宽与几何体的宽相等.2. 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误区点拨1. 视图的画法有误例1 画出如图6所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错解:三视图如图7所示.剖析: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无论哪种视图都要求视线正对物体,因此,两侧的平面在视图上变成线,所以主视图和左视图错了;对能看见的轮廓线要画成实线,所以俯视图也错了. 正解:三视图如图8所示. 2. 虚线与实线没有分清 例2 如图9是一个空心几何体,请画出它的主视图. 错解:主视图如图10所示. 剖析:画组合体的三视图时,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 正解:主视图如图11所示. 3. 画图比例不准确 例3 根据所学视图的相关知识,画出图12中正六棱柱的三视图. 错解:三视图如图13所示.剖析:画视图要注意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从图13看,俯视图的尺寸比例画错了,它的长应与主视图一样,而高应等于左视图的长,但图中的俯视图明显不符.正解:三视图如图14.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2. 在下面的四个几何体中,它们各自的左视图与主视图不相同的是( )3. 如图是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形中的________ (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4. 如图所示是一个圆锥的主视图,则该圆锥的侧面积是______. 5. 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的三视图.§13.3投影知识梳理1. 太阳光线可以看成________光线(填“相交”或“平行”),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________. 2. 物体在太阳光照射的不同时刻,不仅影子的长短在变化,而且影子的________也在改变.根据不同时刻影长的变换规律,以及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可以判断时间的先后顺序. 3. 判断平行投影的方法:分别过每个物体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一条直线,若两直线________,则为平行投影. 4. 灯光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从一点(即点光源)发出的,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________. 5. 中心投影点光源的确定:分别过每个物体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直线,这两条直线的________即为光源的位置. 6. 判断中心投影的方法:分别过每个物体的顶端及其影子的顶端作直线,若两直线________,则为中心投影.考点呈现 考点1 投影作图 例1 如图1,已知树及其影子,画出在阳光下同一时刻旗杆的影子. 解析:在阳光下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即光线是平行的,由树高及影长可确定光线的方向,由此即可画出旗杆在同一时刻的影子.如图2,连接AB,过点C作CD∥AB,则图中ED即为旗杆在同一时刻的影子.点评: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转化,即由影子可确定光线,由光线再确定影子. 考点2 与投影有关的计算例2 如图3,教室窗户的高度AF为2.5米,遮阳蓬外端点D到窗户上缘的距离为AD,某一时刻太阳光从教室窗户射入室内,与地面的夹角∠BPC为30°,PE的长为米,试求AD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分析:过E作EG∥AC,构造直角三角形.在Rt△GEP中可以求出EG=1,在Rt△ABD中可以求出AD的长. 解:如图3,过点E作EG∥AC交PD于G点,则四边形BFEG为平行四边形.由题意,得∠BPC=∠D=30°. 因为EG=EP·tan30°==1,所以BF=EG=1,则AB=AF-BF=2.5-1=1.5.在Rt△ABD中,AD==(米).所以AD的长为米.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再利用有关的知识来解. 例3 如图4,王华晚上由路灯A下的B处走到C处时,测得影子CD的长为1米,继续往前走3米到达E处时,测得影子EF的长为2米.已知王华的身高是1.5米,那么路灯A到地面的距离AB等于( ) A. 4.5米 B. 6米 C. 7.2米 D. 8米 解析:由题意,知GC⊥BC,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