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磐安王斌文火罐疗法.doc
14页火 罐 疗 法磐安卫生院 中医特色科 王斌文 针、灸、药是祖国医学战胜疾病的三大法宝,而火罐则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间素有“火罐治百病”、“针灸拔罐,病去一半”的说法,那么火罐是怎么治病的呢?又能治哪些疾病呢? 定义: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造成罐的负压,使之吸附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特点: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第一节 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拔罐法的演进: 用具:兽角→竹罐→陶罐→金属罐→ 抽气罐 玻璃罐 电拔罐 方法:燃火排气 → 煮水排气 →抽气排气 拔罐形式:单罐 → 多罐,闪罐, 留罐 →走罐。
单独拔罐→综合运用 针罐、药罐,刺血拔罐火罐源流: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此外《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向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 第二节 罐的种类竹 罐: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10厘米不同长度磨光而成。
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 缺点:易燥裂而漏气玻璃罐:用透明玻璃制成,中央呈球形,罐口厚实平滑分大、中、小3型 优点:质地透明,能直接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等情况,吸附力大 缺点:容易破碎 陶 罐: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厚实,大小不一 优点:吸附力大,易于高温消毒 缺点:质重易碎抽气罐:由抽气唧筒和带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组成 优点:可随意调节吸附力,不易破损,不会烫伤 缺点:无温热刺激第三节 拔罐的方法拔罐前的准备 常用物品:各种罐具、燃料、消毒用品、镊子等 应用刺络拔罐、抽气罐、药罐、及煮沸法要准备其他相应物品,以便选用操作要领:轻、快、准、稳一、 吸拔方法1.火罐法 原理:利用燃烧时的热力,排除罐内部分空气,造成负压 ,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皮肤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① 罐具的大小与深度; ② 罐内燃火的时间; ③ 扣罐的速度常用方法:① 闪火法:用镊子挟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部绕1~2圈,迅速退出后拔在施术部位闪火法不受体位限制,吸附力大,较为安全,临床最为常用 ② 贴棉法:将直径约为2厘米的95%乙醇棉球,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注意棉球上的乙醇量要适中,以免滴下烫伤皮肤本法多用于侧面横向拔罐 ③ 投火法:将折叠的软质纸卷(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本法多用于身体侧面拔罐④ 架火法:取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应拔的部位上,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⑤ 抽气法: 将抽气唧筒与罐的活塞嘴对接,连续抽拉唧筒至适宜的负压为止二、 起罐方法: 医者双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下罐口边缘的皮肤,或将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空气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过强时,不可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2 水 罐 法 水罐法,是先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纸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处点燃,在火焰旺盛时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在应用贮水罐时,若应拔部位不在侧面,操作者手法又不十分熟练时,应先设法使患者的应拔部位调整为侧位再拔罐(以免拔罐时水液漏出),待吸拔后再恢复到舒适体位(应防止在活动中因肌肉过度牵拉而脱罐)但必须使罐底朝上,这样温水才能充分浸渍于受术的皮肤表面,发挥其温暖的刺激作用之所以用温水,主要是在拔罐刺激的同时,以其温暖水汽来增强对局部的刺激,若温水过少,温暖刺激的时间就短,效应就差。
小抽气罐的体积小,很适宜于头面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施术,但吸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量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应就更明显,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温水罐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实类病证,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行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可润柔皮肤,不致发生局部疼痛或减轻疼痛3 药 罐 法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
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4 以拔罐的方法有可分为:闪罐法、动罐法、走罐法、发泡罐等(1) 闪罐法 又叫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适用于局部皮肤 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症等疾患2) 动罐法 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反复进行上提、下压或前后左右摇摆罐体(罐具不脱离皮肤)的一种拔罐方法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动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摇罐的作用3) 走罐法 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往返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4) 发泡罐 是使吸拔部位产生水泡以达到治疗目的因负压强而持久,使皮下大面积充水所形成,与炙法中的发泡灸相似,只是本法之泡散在表皮,无痛苦,除有治疗作用,尚有强壮之功 临床观察:发泡与压力大小,留罐时间成正比,并与疾病性质及病体状况有关有的患者为过敏性哮喘,心下痞硬,拔擅中穴、巨阙穴十分钟即起水泡。
常见水湿、酒湿、感冒等易起水泡而有的患者拔30分钟亦不见泡当然,也与皮肤的粗糙或细嫩有关 具体操作:用玻璃罐行坐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为20-30分钟可见有晶莹的大小不等水泡,启罐后并无痛感不必挑破,1、2天可自行消失,如已弄破,涂龙胆紫药水即妥只要处置得当,临床未见感染化脓者三、 拔罐法的运用1. 单罐 单罐独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部位或压痛点2.多罐 多罐并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3.闪罐 将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适用于局部皮肤 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症等疾患4.留罐 将罐留置于施术部位5min~15min此法一般疾病及单罐、多罐皆可应用5.走罐 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将罐拔住后,往返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本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6.药罐 (1)煮药罐(2)贮药罐7.针罐 即留针拔罐,此法针罐配合,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8.刺血拔罐 刺血后拔罐,适用于热病、痛证、瘀血证及丹毒、扭伤、 乳痈等病症第四节 拔罐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一、拔罐法的作用中医: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现代医学: (一) 负压作用 1 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 良性刺激机体; 2 出现自家溶血现象,产生类组织胺物质, 促使功能恢复正常。
(二) 温热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 (三) 调节作用 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强淋巴循环,提高淋巴细胞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二、 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病 症拔 罐 部 位罐 法感冒、咳嗽胃肠疾病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带状疱疹腰肌劳损面瘫落枕肩周炎风寒湿痹痛经疮疡痤疮荨麻疹肺俞、风门、大杼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阿是穴、血海、阳陵泉肝俞、胆俞、局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阿是穴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大椎、肩井、风门肩髃、肩内陵、肩贞、阿是穴血海、肾俞、足三里、阿是穴中极、次髎、地机灵台、局部大椎神阙、血海、曲池留罐、闪罐、刺血拔罐留罐留罐、刺血拔罐留罐、刺血拔罐留罐、走罐、刺血拔罐留罐、闪罐、刺血拔罐留罐、走罐留罐、刺血拔罐留罐、药罐留罐、刺血拔罐留罐刺血拔罐留罐 第五节 注意事项1.选择体位:体位要舒适,拔罐时不要随意移动体位,以防罐 具脱落。
2.拔罐部位:应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处3.禁忌部位:皮肤有毛发、皱纹、溃疡、疤痕、骨骼凹凸、水肿、过敏处外伤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4.禁忌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传染性皮肤病,高热、抽搐等 5.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准确,注意安全不能灼伤 或烫伤皮肤使用多罐时,罐距不宜太近,以防互相牵拉产生疼痛或脱罐刺络拔罐时,出血量不宜过多6.拔罐后局部呈红晕或紫绀色为正常现象,1~2天即自行消退若烫伤或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防止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药水,敷上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