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docx
7页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 刘政仙 (上海市虹口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80)[Reference]掌握跨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带着这些知识身处跨文化情境中然而,跨文化情境并不是随时都有的观看一些反映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我们的缺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理论,对电影《推手》进行解读,以了解影片作品中的文化特色[Keys]《推手》;跨文化;文化介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离开自己的祖国去他国学习、工作、经商或进行其他各种活动由于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身处异国他乡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身处异国跨文化情境中,人们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直接交流、体验和探索跨文化知识作为大众传媒非常普及的一种形式,电影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且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国际性的艺术语言,因其直观性和生动性,而易于被观众接受另外,由于跨文化的情景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通过观看表现跨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亲身体验的这一缺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本文将以电影《推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跨文化的理论解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特色一、《推手》故事简介《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是首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中国台湾知名导演李安于20世纪90年代执导的“家庭三部曲”,其中《推手》是李安导演执导的处女作《推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来自中国内地北京的朱晓生留学美国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与白人玛莎结婚,并育有一子杰米其父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推手大师,业已退休为尽孝道,朱晓[来自wW]生将朱老先生接到美国共同生活以享天伦之乐玛莎是一位自由作家,整天在家写作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加上朱老先生不懂英语以及儿媳玛莎不懂汉语,朱老先生和玛莎无法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融入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之中,俨然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玛莎认为朱老先生在家里侵犯了她的私人空间,以至于无法正常写作朱老先生空有一身太极功夫,但在美国却无所事事听够了朱老先生和玛莎双方的抱怨,朱晓生生活在朱老先生和玛莎的夹缝之间,左右为难一次朱老先生不慎走失,朱晓生到处寻找父亲未果,几乎崩溃酒醒之后动起了想撮合父亲和寡居的陈太太两位老人看穿了孩子的心思,倍感委屈,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朱老先生坚持离开儿子的家,到中国餐馆打工靠刷盘子谋生。
不料在唐人街中国餐馆遇到黑心老板,连刷盘子都干不了朱晓生到警察局找回父亲,但朱老先生执意不回朱晓生的家,宁愿独自在唐人街附近租住一间小公寓,和朱晓生一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不亲不近的关系故事的结尾朱老先生偶遇也从女儿家搬离出来的陈太太,两位老人似乎要走近、相互扶持了二、《推手》的跨文化解读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美国属于个人主义文化朱晓生将父亲从北京接来安度晚年以期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凸显了朱晓生重视大家庭关系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在美国,个人主义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private)”,成年人,甚至是小孩,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人看来,朱老先生退休后到美国和儿子一家人融入一体,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和文化上的差异,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根本无法沟通,朱老先生来了一个月了,整天在家无所事事,玛莎是自由职业作家,在家写作,对于朱老先生的突然“闯入”,玛莎认为朱老先生占用了她的工作空间,让她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在美国人看来,房间就是个人的地盘,这是欧美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保证了个人的“隐私权”。
在玛莎看来,他们应该让朱老先生搬出去住,“结婚7年来,晓生像没父亲似的,一个月前老头突然出现”,真的“希望他不存在”但是在朱晓生看来,“在中国,这间房子够住四家人”朱晓生来美生活多年,但他骨子里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一点,朱老先生退休后和他们一大家子在一起生活,尽到赡养父亲的义务然而朱晓生也深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后来在朱老先生不慎走失后也动起念头有意撮合朱老先生和陈太太的结合,这样朱老先生就能搬出去住了在美国文化中,孩子从小在自由平等的文化中熏陶,培养了个性的独立,长大成人以后不管结婚与否,都会搬离父母家分开居住关于赡养老人,由于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大多数老年人年老时也不想依赖他们成年的孩子的赡养,这正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和从小就养成的独立性的反映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美德之一百善孝为先”,因为孝维护着家族的稳定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香火是中国家庭最大的责任,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影片中朱晓生在美国生活安定下来之后,把退休的朱老先生接到美国一起生活,这是为了尽显对父母的孝顺在朱老先生不慎走失后,朱晓生对玛莎说:“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
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你不能接受?”以致朱老先生不慎走失后朱晓生将餐桌、厨房里的东西全部推翻、打翻在地以及酒醉、自残以发泄对玛莎没有照顾好自己父亲的不满,同时也有对父亲朱老先生的责备在朱晓生的心里,父亲走失,是做儿女的不孝,同时也有责备玛莎没有尽到做媳妇的责任但是在美国文化里,人们信奉自由平等,作为完全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朱老先生,出去遛遛,是他的自由,尽管玛莎知道朱老先生语言不通出去溜达会有困难;对于玛莎来说,抓紧自己的写作要比照顾好朱老先生重要,这让朱晓生根本无法接受,玛莎甚至认为朱老先生“他好像故意要走失,像小孩要争取大人的注意”孩子是维系中国家庭的最重要的因素影片中玛莎在给杰米洗完澡后,杰米裹着浴巾在家里到处跑时,朱老先生抱起杰米,开怀大笑地看着孙子杰米的生殖器官就说:“小宝贝呀,光着屁股你就跑出来了哟,咱们传宗接代就靠你这小宝贝在朱老先生的观念中,孙子杰米是他们家庭的延续在中国的传统中,孩子不仅仅是在延续着血脉,还有“养儿防老”的原因为了子女,父母做出了很多牺牲在“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来抄家时,在妻子和儿子两人同时受到生命危急之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血缘亲子的驱使,朱老先生,作为一代太极拳师,纵有再大的功夫,也只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的一个人的生命。
由于中国这种传统观念的本能反应,他当时只能救儿子朱晓生,为的是延续家庭的香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暴徒将自己的妻子打死于棍棒之下影片中朱老先生对朱晓生说:“我没脸见她还记得这个疤吗? 红卫兵抄家那一天,他们明知道伤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你妈就不行了这一辈子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而在美国文化中,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双方两个人,建立在相互平等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夫妻感情影响着家庭的变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影片中朱晓生和玛莎在家庭事务中按照美国家庭文化观念生活,但或多或少朱晓生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里,由于受到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教育的影响,家长从小时候就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家长,顺从长辈的意志,要求孩子服从家长的权威,“吃有吃相,站有站相”朱老先生对儿子朱晓生和儿媳玛莎教育孙子杰米的方式很是不满,“不把小孩当小孩看待”当玛莎对杰米说喝完奶才可以看电视时,朱老先生批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宽容、缺乏家长的权威,和小孩还讨价还价地交换条件:“美国教小孩,好像做买卖,什么都谈条件这小孩吃饭都不专心,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专心呢?”看到美国动画片里充满暴力时说“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唯恐天下不乱”,并说中国教育孩子“咱们古有明训”。
在美国教育孩子,完全强调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从小就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朱晓生由于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对待孩子的教育,也不太认同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所以当朱老先生说“咱们古有明训”,朱晓生有点不耐烦地说“爸,吃饭吧”儿媳玛莎对朱老先生批评美国动画充满暴力也极为不满,认为朱老先生自己就是太极拳师,是练功夫,怎么会反对暴力动画,这些都是他们没有了解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三、结语《推手》故事的最后看似是个圆满的结局朱老先生最终选择独自生活在唐人街的一个公寓,一次偶然的机会又遇到了陈太太,此时陈太太也从女儿家搬离出来居住在附近,两位老人似乎又要互相扶持、走在一起了在影片中朱老先生和陈太太从中国来到美国生活,体会到的是尴尬、无奈和茫然若失,就算在各自的家里,他(她)也是个永远的局外人面对一种新的文化,有些人可以很快地适应,也有些人可能永远也无法适应而有时候,在适应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新的生活,但总要失去些什么[Reference][1] 陈雪飞.跨文化交流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2] 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来自wwW.lw5u.Com]010.[3]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 刘政仙(1971—),男,安徽合肥人,硕士,上海市虹口区业余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