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墨子“非攻”思想的中庸智慧分析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74897004
  • 上传时间:2022-04-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5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墨子“非攻”思想的中庸智慧摘 要战国时期,显学之一的墨学创始人---墨子,首倡“非攻”思想本文系统考察了墨子非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从中庸的角度上重新考虑发掘非攻思想的基本观点,重点论述“非攻”中的中庸智慧所在非攻,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以中正调和的处世态度宣扬自己的反战理论,以“义”为思考着力点,反伐而持诛;为弱者发声,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此等重视和平、推崇和谐社会的正义理想对于处理当今的社会冲突和国际争端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墨子;非攻思想;中庸智慧AbstractWarring States period,Mohism,one of the famous schools,whose creator--Mo Ti--initiate “non-attack”.In this paper,it mainly studied abou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 origin of “non-attack”forming.Based on the study,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ation,the paper reconsidered exploring basic view of “non-attack”,and focused on detailing moderating wisdom. “Non-attacking”, means being against wars of aggression,Mo Ti preached his war theory with his moderating attitude.With the main point of “righteousness”,opposing aggression but preparing defensive.In the place of relative fire class stand,appealing for the weak,and apply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The rightful ideas that valuing peac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possesses the reality referencial significance to deal with both the present social conflic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Key words:Mocius; non-attack ideas; moderating wisdom前 言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一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孟子•尽心上》)的思想家,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关于墨子的生卒年,研究结果颇多,现在为史界广泛承认的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有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子生于齐鲁之地,由于他的思想在早期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再以接近生产者、小手工业者的身份地位对侵略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深有感触,在这样的理论先导和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墨子提出了“非攻”的反战理论,表达自己对于攻伐性战争的深恶痛绝,值得探讨的是“非攻”并非反对所有战争本文从中庸的角度出发,对墨子的非攻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墨子的非攻思想,以中正调和的处世态度宣扬自己的反战理论,以“义”为思考着力点,反伐而持诛;为弱者发声,并发明守城装备,讲求攻守自如有度,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践行者墨子的非攻思想虽然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但在之后的数千年中却没有作为传统主流思想被人熟知,这样的困境非但没有使它趋于泯灭,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这不得不归功于它暗含着的中庸性质,既符合现代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与主流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对我们的现实世界能产生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一、墨子及其非攻思想(一)墨子墨子,姓墨,名翟,我国古代一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孟子•尽心上》)的思想家,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关于墨子的生卒年,研究结果颇多,现在为史界广泛承认的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子》一书是有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二)非攻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无义战墨子以接近生产者、小手工业者的身份地位对侵略战争深恶痛绝,所以他义正言辞的揭露了侵略战争不仅对“无罪之国”进行“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抑其沟也,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的残酷暴行,而且对于侵略国来说,“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罗列了战争对交战双方的恶劣后果,希望能够达到天下兼爱、和平互助的理想社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是他对于生产劳动者最殷切的期望我们可以看出,在墨子眼里,战争是一切灾难的根源墨子之所以反对统治者的侵略与掠夺,更多是从在弱势群体的利益角度考虑的2.理论来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界如此盛况,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诸位先圣出自不同地域,身处不同阶层,所产生的文化学说和思想博弈,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新时代下的思想画卷,完成了历史的一次大进步在这样的新维度中,儒墨显学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学术类型为人所熟知。

      韩非为此特著《显学》篇,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1]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便是墨子在儒家学说基础上进行汲取、再创造的结果《淮南子·要略》是如此记叙的:“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2]此处便清楚地记载了墨子早期的思想渊源与转变学”与“受”则是墨子出其思想启蒙时代的奠基,为之后的的独特学说作了理论上的铺垫,这是其思想来源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乱”,是由于于人们之间缺乏“爱”,因此他提出了“兼相爱”的社会要求墨子既提倡了“兼相爱”,必然希望众人众国之间切忌互相攻击,由此衍生出“非攻”学说作为“兼爱”的实施保障体系众所周知,墨家集团主要是新兴商人、独立手工业者,重利是他们的阶级本质,认为没有无缘无缘的爱,故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利益为指导驱使国家人民能够“兼爱”非攻”是具体要求,“交相利”是完成这要求的方法论兼相爱”是托尔斯泰的利他主义,交相利是科尔普特金的互助主义[3]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构成了墨子提出“非攻”思想的理论基础。

      3.具体含义攻?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敏感也最为尖锐的问题不仅是墨家,儒家、法家、道家都曾涉猎这一话题墨子作为社会底层的庶民、手工业者的代表,也设身处地的深入了解大众百姓的感受,在此之中形成自己的反战观念与理论,因此在现实中也最具感召力墨子的“非攻”主张正式对于战乱频繁时代的抗争攻”是指具有攻伐性、侵略性的不义之战,而“非攻”意在反对这些“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战争,并非反对一切战争墨子的本意旨在维护人民的生产安定,国家诸侯的和平共处,这时间与他自身社会地位而提出的核心主张,所以即便他提出了非攻思想,对于自身抵抗暴力守卫和平家园的自卫性战争和除暴安良性质的诛式战争都是积极支持的这乃是墨子“非攻”的基本观念墨子“非攻”理论的出发点在于说明攻掠行为是“亏人自利”的[4]根据墨子的义利观,贵义重利是其核心,那么亏人自利是“损人利己”,把害处都留给了别人,把利益都留给了自己,那还有何“义”可言呢?墨子在《非攻篇》中以三篇理论为各种攻伐进行辩护的言论做出辩谈在《非攻上》中,墨子由小及大,层层深入,以盗贼切入,比之杀人、窃国是同意,都知是不义之事,但天下“君子”却“大为攻国,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明白“义与不义之别”的。

      知识阶层对于日常之事尚能正确辩解,但对于大国打着“正义”的旗号随意攻伐其它诸侯国时,反而愈加赞美,这便是典型的“窃钩者诛,窃国者王侯”从具体事例到抽象结论,黑白类比,增加说服力《非攻中》篇里,墨子开篇就强调了发动战争,征兵作战的种种坏处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居处不安,食饭不时,饥饱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全部都“不可胜数”对于百姓来说食宿温饱皆不能解决,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笼罩着他们,墨子对于侵略战争的谴责不胜言表,那么对一个国家来说,劳动力的丧失,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为什么如此多的君王却乐此不疲呢?答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诸侯们贪图攻伐胜利而得到的名声利益墨子更是对此嗤之以鼻,战争攻城,士兵屠城,即使得了城池,土地扩大,人口减少,治理问题已经使人焦头烂额,又如何能够统治整个国家呢?接着,墨子以医生治天下病人而只治好了四五个人的药就不能是可以通行的药来说明:即使攻战有成功扩大土地人口的,也是极少数的,并非人人都可以成功以夫差屡战屡胜之后自恃其力、骄傲自大而后被灭国之实和唇亡齿寒的典故,交代出以人民的伤亡为代价来换取的土地并不是一个为政者的明智之举。

      《非攻下》篇中,依然是墨子对战争的非难篇首提到现今人们所赞赏的应当是利天利鬼利人之事,但实际上对于“诸侯攻伐兼并”之事却是“不察其实,誉义之名”,这样就好比盲人能分辨墨色与白色的名字,而不能分辨墨白实物,正是言行之悖墨子还为好战的君主计算了得失,以过往推未来,古代的仁义之人“必定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给人的利益多,率领百姓致力于农业,所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这是智慧的人的追求墨子以此训诫国君切勿发动战争,否则百姓饥饿,妇人无法纺纱织布,兵器支出使得国库空虚,国力虚弱之时又会使得他国趁虚来犯,如此百害而无一利之事,必须加以减少但有一节选篇中,墨子却高度赞扬了禹征有苗、汤伐夏桀、武王伐纣,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的攻战取缔的是不仁不义之人,这些国君在位之时以失德著称,使得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禹、汤、武王皆师出有名,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墨子称此类战争为“诛”,所以也不是墨子所反对的攻战总而言之,在墨子眼中,攻伐实乃天下之“巨害”要想奉行仁义的话,对上要符合“圣王之道”,对下要迎合“国家百姓之利”,要从根本上做到利天利鬼利人之事,无论是对诸侯国或是对于百姓,都应该做到“兼爱非攻”,否则,国家危亡便在旦夕之间。

      二、非攻蕴含中庸,中庸体现智慧(一)中庸中庸,出自《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它主要是儒家的道德标准,重点在于中、庸二字《中庸》对此是如此解释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现代人眼里,它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观点,通常情况下有三种解释:第一层,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和目标这乃是一个持久不变的成功要诀;第二层,指中正、平和,这里主要指人应该保持并和、淡泊的心境,情绪起伏不宜过大;第三层,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泛指人应该在其位谋其职因墨子最初是学习当初最有影响的力的儒学,所以他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受了影响,即使他后来与儒辩论甚至是批判儒学,但也从未否认过自己的思想中有一部分承袭了儒家思想然中庸之道,在墨子的非攻思想中又是如何让体现的呢?非攻中的中庸智慧,被墨子以三个思想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而此处的中庸并非贬义,是指墨子折中调和的的处事态度墨子从善良的特性出发,“兼爱”是其所有思想的核心,天下诸国能够和谐相处,减少战乱,所以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的非攻主张,反对具有攻伐性质的战争,并且指出了一切侵略战争发生的根源即“不相爱”,二者互为因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