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义学视野下布依族服饰元素艺术表征及意涵研究.docx
19页语义学视野下布依族服饰元素艺术表征及意涵研究 黄柏利 花芬 吴志明摘要: 文章选取157件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布依族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以语义学视角为切入点,结合艺术学和民俗学对布依族服饰元素的表象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服饰的隐性意涵研究表明:布依族服饰元素具有多样演化的图案特征、动静并存的色彩特征、刺染工巧的工艺特征,反映了个性独特的民族艺术审美倾向,寄托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殖繁衍、趋吉避凶”的美好意愿,体现了对“崇敬自然的信仰力量”的渴望;反映了布依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深厚的民族内涵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民族文化元素研究提供借鉴和途径关键词: 布依族服饰元素;语义学;表象特征;隐性意涵;民族艺术: TS941.12;J523.5文献标志码: BAbstract: By selecting 157 Buyi costumes collected in Guizhou Ethnic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 by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ombined with art theory and folklore studies,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Buyi costume elements, and analyzed the implicit meanings of their costume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costume elements of the Buyi ethnic group have diversified evolutionary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and static 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ckling and dyeing, which reflect the unique aesthetic tendency of aesthetic art, repose the good wishes of the Buyi people for "procreation and propagation, pursuing good fortune and avoiding disaster" and reflect their reverence for "the power of nature". It reflects Buyi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profound ethnic connota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help provide reference and ways to study ethnic cultural elements.Key words: Buyi ethnic costume elements; semantics;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mplicit meaning; ethnic art布依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滇、渝三省,据最新人口普查,布依族现有287万余人,其中贵州占有97%[1]。
受自然环境限制,远离中原汉族正统核心文化辐射带,布依族服饰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特征及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并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今现代化进程加速,外来文化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危机,服饰作为布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需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发扬民族文化特色,探索服饰特征及内涵,使其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补给力和文化创新力[2]布依族服饰元素是指世居布依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与历史沉淀中演化的物象通过创造、变化逐渐形成承载文化意象的元素,凝聚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价值内涵关于布依族服饰研究,王金玲[3]、李荣静[4]及樊敏等[5]从自然和社會环境层面分析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产生流变,认为服饰是社会意识和地域风貌的体现;姚晨琰[6]从服饰品类着手,较系统地分析服装的形制及功能;梁才贵[7]、吴跃洪[8]从艺术学角度对服饰的图案和色彩等装饰特征进行简要介绍,缺乏独特的创新视角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157件贵州省民俗博物馆馆藏布依族服饰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学范畴的意符和意涵出发,结合艺术学和民俗学理论对布依族服饰元素的图案组合及构成、色彩倾向、工艺运用的艺术表象特征进行解读,深度挖掘元素背后所传达的内涵及呈现形式,旨在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服饰文化。
1 布依族服饰元素语义解读1.1 布依族服饰类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衣、背扇、围腰、头饰四种馆藏布依族服饰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1.2 布依族服饰元素语义解读框架所谓语义,即语言的含义、意义索绪尔(Saussure)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语义学研究的也就是符号的所指(意涵)和能指(意符)两者间的意象作用之间的关系[9]任一符号都有“意符”和“意涵”两个方面的语言含义,意符是描述物体呈现出来的规律性外在表现形式;意涵指物体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内在含义,即语义符号所传达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思想观念等布依族服饰在传统审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服饰的造型、纹样、色彩及工艺等元素,创造出本民族特有的视觉形态体系,结合地域特征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演变与发展,形成并蕴含着许多精神层面的意涵,便具备了符号的作用,形成了布依族服饰完整、齐备的语义元素”在《汉典》中释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布依族服饰元素包括服饰具有的表征元素及内涵元素,即视觉范畴可见的显性元素与精神层面可感知的隐性元素的统一结合显性元素包含布依族服饰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与工艺等艺术表现形式;隐性元素是指服饰所传达的能满足内心精神层面需求的内涵元素,通常折射出人们的思维观念、象征寓意、文化内涵和信仰崇拜,构成服饰元素意涵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不同的元素整合使原本单调的服饰传达出本民族特有的人文风俗及社会意识的精神意境,从而对布依族服饰体系有更深的了解2 布依族服饰元素的表象特征2.1 多样演化的图案特征2.1.1 布依族服饰图案的题材运用图案具备装饰美化功能的同时体现了创造者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布依族服饰的图案元素题材十分广泛,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文字、自然现象等将这157件服饰品的图案按照不同纹样类型的组合和构图形式进行区分,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按图案的题材组合形式分为植物图组、动物图组、动植物组合图组、人物加动植物图组、几何图组和混合图组其中以动植物图组出现的次数最多,可表达万物欣欣向荣的场景植物类纹样包括牡丹、石榴、梅花、桃花等常见中国传统吉祥植物纹样;布依族生活区域常见的植物成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装饰图案,比如蕨岌纹、莿藜花、蕨菜花等,图案多以刺绣形式呈现动物纹样主要有蝴蝶、蝙蝠、鱼、龙凤、公鸡、喜鹊、鸳鸯、象等纹样,通常与植物纹样搭配组合使用几何纹样多来源于天地自然物象,就地取材,通过高度夸张和凝练出抽象化的图形,如水波纹、铜鼓纹、田纹、山形纹、漩涡纹、米粒纹等,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文字纹样通常简单直白,由具象的文字代表其释义直观显现,与祥珍瑞兽、花鸟草木构成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饱满生动画面。
人物纹样出现的次数不多,仅出现为孩童、仙人两类,说明布依族服饰图案中对于直接绣人的题材相对较少2.1.2 布依族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民族服饰图案讲究构图上的形式美感且特点鲜明布依族图案元素的构图结构可分为三种:1)对称结构,在视觉画面中色彩、纹样、造型取得上下、左右、顺逆等力学关系上的相对平衡,会产生秩序、理性、格律的朴素美感图2(a)中,蝴蝶花图案组成了对称结构的主体,采取中轴线划分的方式,发现左右两边的纹样在形态和色彩上完全相同2)重复结构,为形态、色彩、大小、肌理等方向的相似重复,是量的规律性排列积累的结果,此外形态重复又分为基本形重复和骨骼重复图3(b)中,采用矩形和菱形组成了重复结构的几何图案,整体构图左右对称、规律排列,具有整体和机械的美感3)满铺式结构,将单独的局部块面结合比例巧妙地使用对称、分割、重组等手法铺满画面,组成复杂而饱满齐全的构图图3(c)为混合图组,孩童主体形态和植物次要形态构成单个纹样共同填补画面空白,但整体形态的色彩、大小相似且均衡,丰富完整,体现以齐全为美的观念布依族服饰的图案元素具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缩影,同时题材搭配色彩与纹样组合,根据布依族地域民族特性多样演化,形成了民族风格特征的图形符号代表,内容和形式丰富。
2.2 动静并存的色彩特征色彩是时尚领域季节性设计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某些纯度或色调与特定时代紧密联系,成为引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愉悦和传递行为方式的重要语言[10]民族服饰色彩绚丽、浓郁、鲜艳且张扬,结合生产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归纳、提取、想象、夸张和变形等手法,与纹样协调对色彩的高度概括,将主观愿望直白地反映于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冷暖、对比等关系上2.2.1 尚蓝情结布依族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普遍的用色规律一方面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适合染色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布依族人结合实际生产技术,染制出蓝、青、黑等冷色系服饰;另一方面却也受植物染颜色的限制,有色相的装饰显得尤为珍贵如图3所示,色彩运用频率依次为靛蓝、黑、蓝灰、青灰、大红、黄绿、绿、水红、灰白及其他少量偶发色俗话称“五彩彰施,必有色主”,可见布依族服饰以低明度、高纯度的蓝、青同源色为主导,高明度、中纯度的亮彩色为辅,性冷低沉的主导色与鲜艳大胆的亮彩色产生视觉上的强烈碰撞,反映布依族人沉稳低调、秩序和谐又寻求突破的族群性格2.2.2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民间造物色彩具有鲜明的范式,彰显着集体意识,其文化观念除了遵从固有的礼制规范之外,也因时代变迁或创作地域人文风貌的不同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具有风格素朴与绚烂并存、色相中补色对比的程式性[11]。
布依族服饰色彩对比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面积对比的方式,即通过两种或多种颜色面积比例的差异,来呈现色彩轻重力度通常为蓝黑底+局部浅青水红花、黑底+局部红蓝花、蓝底+局部浅绿红花等组合,以大面积的纯色块衬托小面积的混合色块,纯色具有整体性、含蓄沉稳,小面积混合色块决定其明快醒目,两者在一定比例的调配下形成布依族服饰色彩元素的素雅与律动二是明度对比的方式,即将不同明度的两色并列,依靠明度差异产生的视错觉表现色彩的层次与空间感低明度表达效果相对柔和、雅致;高明度对比通常明快、鲜艳绚丽;中明度色彩作为中间过渡色,起到调和作用本文统计的布依族服饰底色多为高纯度低明度的蓝、黑、青等色,配以中明度高纯度的红、绿、蓝等色,利用高低明度的比例搭配、色相的高低差异及纯度的虚实深浅形成视觉鲜明的层次对比三是服饰品类对比的方式,布依族服饰类型根据使用的场合、地域、年龄、地位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色彩审美倾向,即使用功能的不同会造成品类的色彩差如围腰着于上衣外,被围腰遮挡的上衣衣身主体部分为纯色,配色沉稳,色彩装饰集中于衣袖、领口等显露之处;相对而言,与上衣搭配使用的围腰注重实用功能更着重色彩装饰功能,采用鲜艳浓郁的配色,区分于主体服饰,形成服装品类上的色彩对比(图4)。
2.3 刺染工巧的工艺特征2.3.1 刺染工艺纺、染、织、绣是布依族妇女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