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设计.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5743763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8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本课共分两目:一、实践及其特点介绍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学情分析】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思维科学,比较抽象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正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仍然比较强,而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如果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会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关注的具体生活,选取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并在生活中理论结合实践,提高自己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参与探究等方法理解实践的相关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展示图片:《万有引力》提问:1.你是如何获得“万有引力”这个认识的?2.牛顿又是如何获得“万有引力”这个认识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论是从书本上知道,还是通过物理老师讲授,都是由于牛顿先发现了万有引力而他是通过具体的科学实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活动得出的这个认识因此我们知道,认识来自实践那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和认识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二、思考探究,学习新课教师引导: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发布了新的iphone系列iphone的制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动画版iphone进化史》)自主探究:1.制造iphone是一种什么活动?2.是谁去制造?用什么来制造?怎样去制造?教师引导学生认识: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自主探究:l.iphone的进化是不是随心所欲的?2.iphone的进化过程中,人发挥了什么作用?3.iphone的进化是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立就能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结合视频,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思考:l.iphone的进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在它的开发过程中受到什么制约?(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技术,材料,团队等等。

      归纳原因:A、实践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在iphone的进化过程中,以乔布斯为核心的团队不仅创造出世界上本没有的这款,同时还成立了苹果公司,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因此,人在其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3.iphone的进化是仅仅个人吗?仅仅依赖于苹果公司团队吗?iphone的产生到进化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时刻?归纳: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学生活动:根据所学实践基本特点进行连线:教师提问: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活动?这三种实践活动有什么不同?根据它们的改造对象我们可以把实践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过渡: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实践和认识谁是基础?(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回到本课最初的问题,“万有引力”这个认识从何而来?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来源于哪?(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可以用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书本获得间接经验,但都是实践的产物。

      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1973年第一部摩托罗拉大哥大到今天的i—phone4s,人类对于功能的使用认识越来越丰富,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对于功能的认识呢?教师归纳:生产的实践中遇到新问题,功能能否扩大?推动了人们对的新探索,与互联网,数码相机等技术整合,促进了上网拍照功能的实现,推动了人类对功能使用认识的发展除此之外,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先进的认识工具(学生举例:显微镜,望远镜等),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本身也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此,我们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过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从实践我们可以获得认识,发展认识,但我们获得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那么,怎样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呢?请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设置讨论:各抒己见——以下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观点一: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观点二:用多数人观点检验;观点三: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观点四:用实践检验学生讨论回答并陈述理由教师归纳:我们说某种认识正确,是指这种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所以,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须具备一个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唯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的实践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展示材料: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问题:这两则材料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三、课堂总结,落实知识一个话题:人的认识从实践当中来两个方面: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个小要点:含义、特点、基本形式(第一方面)四个小要点: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第二方面)四、名言评析,提升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提问:两句诗反映了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什么内容?请你列举出还有哪些名言或诗句体现了这一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我们对于实践及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了解,我们不仅要学习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自觉运用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提升我们的能力。

      教学反思】哲学是智慧之学,指导我们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对于高二学生来讲,由于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的局限,使得学生对于哲学的理解有些尴尬因此,本课教学注重把握时代性,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生活中,构建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同时,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和问题的设计等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更深刻作者单位:北京育才学校)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