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25页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从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选择。
(编自张玮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宋代政府注意到产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给予严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基于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参考答案:2. 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寻找教育的曙光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接到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15.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6.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 17.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参考答案:15.【试题分析】本题选择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原因,有助于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答案】(6分) 16.【试题分析】陶行知给操震球的回信,是这篇传记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陶行知对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青年同仁的热切期盼此题要求考生把原文中的相关内容从“甘”和“苦”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这个句子,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这些描述乡村教育甘苦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答案】(6分) 17.【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经过近两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以往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去年全国卷的探究题是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干上,今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探索,在题干上不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只是要求考生“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参考答案”提供的三种观点,也就是三个答题方向,更能体现探究的性质和特点。
评分参考”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 略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