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专题:急救四项之止血和包扎.ppt
51页大家晚上好!!我又来啦!!!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 急救四项•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搬运外伤现场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治伤 成年人血液占体重的8% 当失血量达20%时,病人神志不清楚,诉口渴,皮肤苍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可正常或稍高,但脉压变小,脉搏快而有力 当失血量达40%时,病人反应迟钝,甚至昏迷皮肤呈青灰色,出现瘀血,皮肤冰冷,呼吸急促,心音低钝,脉细速或摸不清,血压可测不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异常迟缓,少尿或无尿一.创伤止血一.创伤止血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出血的分类及出血特点 外出血: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体表见不到在出血,因不易发现,更加危险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搏动性涌出鲜红色的血液,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静脉出血:持续向外溢出持续向外溢出暗红色血液,血流较慢,血流较慢呈持续状,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呈持续状,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血。
1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22.敷料加压包扎法.敷料加压包扎法3 3.填塞止血法.填塞止血法4 4..加垫屈肢法加垫屈肢法5 5..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6 6.钳夹止血法.钳夹止血法7 7.其他:止血海绵等.其他:止血海绵等现场止血法现场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它的止血方法止血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动脉能使之最易止血的部位用手指压迫出血动脉能使之最易止血的部位人体受到创伤往往会引起出血,严重的出血可人体受到创伤往往会引起出血,严重的出血可致生命危险各类血管出血中以动脉出血危险致生命危险各类血管出血中以动脉出血危险性较大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呈喷射状,并随性较大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呈喷射状,并随心脏跳动而阵阵地向外射出此时用手指压迫心脏跳动而阵阵地向外射出此时用手指压迫出血动脉作为应急措施,可使出血暂时停止出血动脉作为应急措施,可使出血暂时停止动脉血流方向是离心的,因此要在伤口近心脏动脉血流方向是离心的,因此要在伤口近心脏的一端压迫动脉以阻断血源压迫动脉应选择的一端压迫动脉以阻断血源。
压迫动脉应选择该动脉下方接近骨的部位,用力压向下方的骨该动脉下方接近骨的部位,用力压向下方的骨面以闭合血管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面以闭合血管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⑴⑴颞动脉压迫法用于头顶部,头皮前区,头皮后区及颞部动脉出血 止血点:一只手托住伤者后脑,另一手四指托住伤者下颊,拇指按住耳骨下(耳平前1.5公分凹陷处,可以一起按压,但不能超过15分钟)同侧外耳门上方,颧弓根部,用拇同侧外耳门上方,颧弓根部,用拇指或食指压向下颌关节指或食指压向下颌关节•((2 2)颌外动脉压迫法)颌外动脉压迫法 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腮部及颜面部的出血————颌外动脉颌外动脉止血点:一只手托住伤者止血点:一只手托住伤者后脑,另一手四指托住后脑,另一手四指托住伤者下颊,拇指在下额伤者下颊,拇指在下额骨处约半寸凹陷处按住,骨处约半寸凹陷处按住,((可以两边一起按住,可以两边一起按住,但不可超过但不可超过1515分钟分钟))下颌角前约半寸的凹陷处(3)颈总动脉压迫法适用于头部,颈部大量出血,其它方法无效时方可使用此法止血点:用拇指按压颈总动脉,其余四指放在颈后(注意:严禁同时按迫,按压时不可超过一分钟)气管与同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甲状软骨下方外侧⑷⑷锁骨下动脉压迫法适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出血 止血点:在锁骨上缘中点凹下处,用拇指将动脉向下压边,其余四指放在颈后。
按压不可超过十五分钟同侧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处,压向后下方第一肋骨面同侧锁骨中点上方,锁骨上窝处,压向后下方第一肋骨面((5 5)肱动脉压迫止血法)肱动脉压迫止血法1 1)上臂出血压迫止血法)上臂出血压迫止血法————用于上臂的出血用于上臂的出血一手将患肢抬高,另一手拇一手将患肢抬高,另一手拇指将上臂内侧的肱动脉向指将上臂内侧的肱动脉向肱骨方向压迫,肱骨方向压迫,或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处的搏动点(6)手指压迫止血法手指出血:压迫指动脉,手指出血时,可用拇指和食指压迫手指两侧的血管 ((7 7)手掌出血压迫止血)手掌出血压迫止血法法————手的出血手的出血止止血血点点::在在手手腕腕的的软软骨骨与与横横纹纹交交界界处处,,两两拇拇指指按按压压尺尺,,桡桡动动脉脉((内内尺尺处处桡桡,,大大拇拇指指那那边边的的动动脉脉是是桡桡动动脉脉))手手指指出出血血则则按按压压伤伤口口下下面面两两侧侧按压不可超过按压不可超过1515分钟分钟桡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尺动脉(8)腘(guo)动脉压迫法:适用于小腿以下严重出血止血点:在窝中部较深入处摸到腘动脉膊动之后,用拇指向窝深部压迫按压不可超过15分钟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广药中山校区红会培训部注意事项: 准确掌握动脉压迫点 压迫力度要适中,以伤口不出血为准 压迫10~15分钟,仅是短暂急救止血 保持伤处肢体抬高用于其他止血方法暂时不能控制的四肢动脉出血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布条止血带两种止血带止血法: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布条止血带止血法1、在肢体上绕两圈2、先打一个结,在上面放一个止血棒3、然后再打一个方形结固定4、将止血棒转紧,使血流停止5、固定止血棒6、注明详细的使用时间注意事项: 皮肤不能与止血带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以免损伤皮肤 松紧度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容易引起肢体坏死运送伤者时,止血带要有明显标志,以方便观察并标志时间二二. 包扎包扎•包扎的目的•帮助止血、保护伤口、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减轻疼痛、利于转运•常用的包扎用品•创可贴、尼龙网套、绷带、三角巾及多头带等•就地取材:衣服、毛巾等绷带包扎绷带包扎㈠绷带包扎法环形包扎法形包扎法 •适用于肢体均匀的部位• 方法:将绷带倾斜45度角,做一个固空圈,多生的角折回包住,平均覆盖1/2~1/3缠绕齐上螺旋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较均匀的部位• 方法:将绷带倾斜45度角,做一个固空圈,多生的角折回包住,平均覆盖1/2~1/3缠绕齐上螺旋形反折包扎法螺旋形反折包扎法 •适用于肢体不均匀的部位• 方法:在螺旋形包扎法的基础上遇到不均匀部位时,一手四指按住绷带,另一手将绷带反折向下,拉紧之后的反折位都在同一平面上蛇形包扎法蛇形包扎法 •适用于骨折,包扎时避免关节位,可用夹板一齐使用 “∞”字形包扎法字形包扎法 •分别有向心试和离心式 离心式•以关节位为中心,在关节中央做一圈一固定,然后向下缠向心式,从关节位两边开始,在前臂1/3处做一个固定圈缠一圈再向下绕一圈,向上缠绕再做一个固定圈,再向下缠绕,慢慢收小距离,但要避免开关位,形成“∞”,并覆盖前圈1/2或1/3。
向心式•与离心式向反,两个固定圈在关节两边开始,适用于肘,膝,肩,髋等部位. 人(人(8)字形包扎法)字形包扎法 •用于肘、膝及肩、髋等关节部位的包扎•方法:包扎起点在关节中央,先作一固定的环绕,然后向下缠绕一圈•再向上缠绕一圈,形成人(8)字形的缠绕,并覆盖缱绻的1/2,用扣针(或打结)将带尾固定或打结绷带包扎法注意事项•先清创,再包扎•不水洗(化学伤除外)•不轻易取异物•不送回脱出体腔的内脏•动作轻柔、松紧适当、指(趾)端外露•包扎后的肢体保持功能位置绷带包扎绷带包扎三角巾三角巾•三角巾的应用广泛,因为它简便迅速,易于掌握,包扎面大,效果也很好尤其适用于大面积的软组织创面和上肢损伤的包扎三角巾的制作也非常简单,用正方形的白布对角剪开既成两条三角巾,三角巾依三角形命名,有顶角、底角、斜边和底边三角巾的包扎方法众多,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头顶帽式包扎法•底边外翻2指宽•齐眉露耳•三角并两角•枕后交叉额前打结2.风帽式包扎法•顶角和中央各打一个结形成风帽•套住头部•燕尾边向中央折叠•由下向上包住下颌骨,在侧边打结3、单眼包扎法•三角巾折成三指宽•一个固定三个折:•上1/3处盖伤眼•患侧耳下一个折•健康眼上面一个折,•健康耳下一个折(在健眼上方前额反折,转向伤侧耳上打结。
*4、双眼包扎法•三角巾折三三角巾折三指宽指宽•枕后向前枕后向前•鼻梁上交叉鼻梁上交叉•枕下部固定枕下部固定打结打结*5、下颌包扎法•三角巾折成4指宽,留出系带向上•颊侧面交叉反折,压住口子托住下巴 耳后向上•耳前、耳后与系带三•足鼎立,头顶打结6、单肩包扎法•一底角放对侧腋下•顶角盖住后肩部•系带绕处上臂三角肌•一底角上翻对侧腋下打结*7、单胸包扎法 顶角放肩上顶角放肩上,底边往上翻底边往上翻,两两底角与系带在底角与系带在后背打结后背打结8、双臀包扎法•两三角巾顶角连两三角巾顶角连接接•上面两底角围腰上面两底角围腰在前面结扎在前面结扎•后两底角分别绕后两底角分别绕腿与其底边中在腿与其底边中在腹股沟打结腹股沟打结*9、膝(肘)部包扎•对折再对折对折再对折•内短外长内短外长•上加压、下加压上加压、下加压•外侧打结外侧打结10、手掌包扎法•三角巾一折二,中三角巾一折二,中指对准顶角,顶角指对准顶角,顶角上翻盖住手背,两上翻盖住手背,两角在手背交叉,围角在手背交叉,围绕腕关节,在手背绕腕关节,在手背打结11、上肢包扎法1.顶角对向伤肢的肘部,打顶角对向伤肢的肘部,打结结2.三角巾的一底角放在对侧三角巾的一底角放在对侧的肩上的肩上3.伤肢的肘部屈曲,另一侧伤肢的肘部屈曲,另一侧底角包绕前臂后放在伤侧的底角包绕前臂后放在伤侧的肩上肩上4.两底角的颈后打结两底角的颈后打结。
The end–th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