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云南民族文化--云南省的汉族历史.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67741195
  • 上传时间:2019-0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1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云南省的汉族历史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约2657.37万人,遍及全省128个县市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战国末年,公元前279年前后,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率兵攻打巴蜀黔中以西,庄乔率军到达滇池沿岸,并在滇称王这是历史记载中进入云南的数量较多的一次内地移民,人数在几千至万人(一说2万人),史称“西南外徼,庄乔首通”这与楚国在云南采矿冶炼黄金铸币有一定关系,是内地汉族先民进入滇池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但是,比起原来的土著民族,这批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变服,从其俗,以长之”,逐渐融化在当地民族之中     秦开“五尺道”,通过四川,沟通了云南与中原的联系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在秦始皇即位前后李冰任蜀郡郡守期间,即已开始在今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的道路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又派常頞继续修筑道路。

      常頞把李冰在□道修筑的道路继续向前延伸,一直修到今曲靖附近由于道路仅宽五尺,时称“五尺道”由于“五尺道”的修筑,“西南夷”各部落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起来据文献记载,秦汉之际关中和今四川之间,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商人来往于途,络绎不绝,把邛□牛马运人四川,又把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四川铁器的输入,对于促进云南生产的发展起了—定的作用昭通地区东汉墓葬封土中发现过铸有“蜀郡千万”、“蜀郡成都”字样的铁器,从字体看,它们应是东汉以前就输入云南的秦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这一事件本身,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平西南夷,置益州郡从此内地汉族先民移居云南,进入一个川流不息的时代汉武帝曾进行政治移民,把死罪和重刑囚犯、豪强或难以统治的地方大户,大批地强迫迁移到西南夷地区落籍,出现了许多汉族移民区后来他们中的上层人物成了当地的豪强势力,云南史称“南中大姓”,如吕不韦后人吕凯父子就是—个典型例子随着汉移民的迁入,政治上、经济上和内地的密切交往, 汉文字至迟自西汉起在己南使用晋宁石寨山除发现著名的“滇王之印”外,还发现“胜西印”和“王牢私印”。

      江川李家山也发现汉印三方:“李德”、“黄义印”、“寿之人”这些印章的主人或是汉移民,或是被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统治者     7世纪,隋唐时期约300年间,内地人民通过战争与贸易关系进入云南的也不少,例如天宝九年(750年)南诏阁罗凤掠取三十二夷州人口;大历十四年(779年)异牟寻侵茂、黎、雅诸州,“悉虏工技以还”;太和三年(829年)南诏陷成都,掠子女百工数万人而去,“自是南招工巧,捋于蜀中”元代以武力征服云南,屯有大量戊军,更兼与蒲甘王朝战争关系和多次镇压各族反抗起义,曾聚集各地军队进入云南,所以从内地到德宏边境一带都有汉族和畏吾儿人等移入定居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历经正统、嘉靖、万历诸朝185年中,在云南大力推行屯田制,军队、农民、商贾、罪犯等汉族移民大量进入边境,出现了移民高潮云南人口在原有的25.9万人的基础上净增了120多万人,汉族人口开始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从总体上说,元末明初的移民主要来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以及南京等地沐英部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山西、河北、河南士兵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北方官话区,这就决定了云南汉族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明代的屯田,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各地均有汉民屯田,形成了与市、镇、村、屯等行政区划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汉语方言因此,云南汉语方言分为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四个片区四个片区的汉语方言既保持了汉语的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如“干什么”这个短语,滇东北多数县说“做啥子”;滇南多数说“整酿”,“酿”是“哪样”的合音;滇中、滇西多说“整哪样”,“哪样”分读又如“怎么办”这个短语,滇南多数县说“纵整”,滇西、滇中多说“咋个整”,滇东北不少县说“怎个整”而使用量词“根”拌人,则订以成为识别滇南的人的标识     新中国成立以前,云南汉族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49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6元,云南各族人民均处在饥饿线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使云南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从1950年至1998年,全省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23.79亿元,建成投产项目3万多个。

      新增固定资产l837.04亿元,一个具有云南特点、门类比较齐全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初步建立,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已有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516个,钢、煤、电、化肥等重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增长了数十倍发电装机容量达703万千瓦,能源供应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99万公顷,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4.6倍,大大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玉溪烟草工业基地,使烤烟和卷烟成为云南的重要经济支柱公路贯穿城乡,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7.7万千米,建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辐射滇中200千米范围的高等级公路网,完成了以省内6条干线公路为骨架,覆盖全省的公路网建设,全部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贵(阳)昆(明)、成(都)昆(明)、南(宁)昆(明)3条铁路干线通向省外,连结全国改建和新建省内10个机场(临沧机场正在建设中),组建了云南航空公司,拥有大型客机2l架、国际因内及地区航线98条市内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达313万门,实现了省地县通讯程控化,全部乡镇和98%的行政村通了,全省普及率达到每百人有机6.1部。

      现在,以昆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运输综合网和多种通讯手段相结合的邮电通讯网已基本形成昔日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面貌已大为改观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355元,比l949年增长了77倍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世居云南境内、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26个民族,是由许许多多或土著、或外来的民族集团和民族群体经过长期的接触、交往、迁徙、汇聚、分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与全国民族关系主流相一致,又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对云南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祖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云南的民族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研究历史上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今天全国全省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事业提供借鉴与参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一、历史上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云南的民族关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形成了在全国各省区中民族成份最多,26个民族杂居共处的多民族格局。

        (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三)形成了同源异流、异源合流而又源流交错,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因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源远流长的血缘和亲缘关系  (四)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又与众多少数民族长期共存的民族人口结构和基层社会结构  (五)形成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由浅入深、由松散到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六)形成了云南山坝之间、边疆与内地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优长互补、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坝区民族统治山区民族和大民族统治弱小民族的政治关系  (七)在以上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占主导地位的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发展与不占主导地位的相互矛盾、相互排斥、隔阂冲突以至武力争斗长期共存、交替出现的民族关系格局  (八)以上七大特点归结为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云南各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根本特点在近代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云南民族关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云南各民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部分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众多而又长期统一,各兄弟民族对中华民族具有总体认同这一客观实际情况所作的科学概括他指出:中华民族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括的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然都称民族,但层次是不同的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存在着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分别创造了他们各具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先人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也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中华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大体形成既是多元区域性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多元区域性文化向中原汇聚及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就在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多种民族集团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集团;经过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民族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 华夏族集团进一步扩大而逐渐形成汉族。

      汉族形成之后便以其较高的文化优势向周围各族辐射,或把他们吸收成汉族的一部分,从而使汉族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凝聚核心但汉族在向四周渗透与扩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融合入其他民族与此同时,中原以外的其他民族地区也先后形成了地区性的初级统一体,如秦汉时匈奴统一北方,唐宋时吐蕃统一西藏,南诏、大理国统一云南等,这些地区性的多元统一都为整个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奠定了基础以后,又经过长期的民族流动、混杂、分合的过程,汉族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了特大的核心汉族一方面仍然主要聚居在平原盆地等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并以其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影响周围各族;另一方面又通过屯垦移民和经商,逐步渗透到其他民族聚居区,在各非汉民族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的网络,把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了大一统的格局这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近代共同抵抗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具有总体民族认同的自觉的民族实体但这个实体至今仍然是包含着56个民族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   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基本特点的形成原因  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那么,它的形成原因自然就要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寻找。

      遵循这一思路,我们分析得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列宁指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跟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2]民族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空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