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外国文学史考试重点.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382448943
  • 上传时间:2023-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1.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巴尔扎克:是法国19C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马克思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赞誉他的作品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他是文学中的拿破仑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1819-1829年,开始写小说,探索阶段(创作失败)1825年经商失败1829-1848,黄金时代全力创作《人间喜剧》1、1829-1835创作40多篇《高布赛克》《夏倍上校》;《驴皮记》;《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2、1836-1842创作30多部《幻灭》《古物陈列室》3、1834-1848创作20多部《农民》《邦斯舅舅》巴尔扎克复杂矛盾的世界观:出身、生活环境、经历 对人民的态度;对宗教的态度;自身的矛盾《人间喜剧》简析: 1845年,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总目》1、 结构方式:借鉴-司各特-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地位;创新-将多部作品联结起来,编成一部完整的历史;采用了分类整理法,把《人间喜剧》分为三个研究、六个场景:A、《风俗研究》――描写所有的生活现象它又分为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夏倍上校》(1832)、《高利贷者》(1830)、《高老头》(1834)外省生活场景:《欧也妮·葛朗台》(1833)、《古物陈列室》(1838)、《幻灭》(1837-1843)巴黎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1837)、《贝姨》(1846)、《邦斯舅舅》(1947)政治生活场景:《一桩无头公案》(1841)、《阿尔西的议员》(1847,未完)军旅生活场景:《舒昂党人》(1829)乡村生活场景:《乡村医生》(1833)、《农民》(1944)B、《哲学研究》-企图寻出“隐藏在众多的人物、热情和故事里的意义。

      作品有:《驴皮记》(1831)、《不可知的杰作》(1832)C、《分析研究》-从人类的自然法则出发,分析社会的不合理状态作品有:《婚姻生理学》(1829)2、 思想内容: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现实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供之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者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部中心图画的周围,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我们把《人间喜剧》的思想成就概括为:描绘了“金钱原则“支配下的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得势这个法国社会的“中心图画”A、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可怜可笑 鲍赛昂夫人-《高老头》《被遗弃的女人》《古物陈列室》B、资产阶级罪恶的发迹史――可憎可鄙 高布赛克、葛朗台、纽沁根C、金钱――无冕之王、金钱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人间喜剧》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欧也妮·葛朗台》讲述了一个金钱毁灭人性、造成家庭悲剧的故事。

      [名词解释]-“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出现,一部作品只写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阶段,几部作品连在一起才构成人物性格的完整发展史《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1、长篇小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是《人间喜剧》最精彩的序幕;2、巴尔扎克把在此以前所写的作品的情节在这里被集中起来,然后再向更大的社会面展开;3、巴尔扎克使用他的“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福楼拜――现实主义大师 “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狄更斯的文学史地位:19C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社会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代表了当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称他为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的创作道路: 初期,30-40年代初; 中期,40年代; 后期,50-60年代1、 初期:1835年,开始写作1836年出版《博慈杂记》1836-1837年发表《匹克威克外传》成名1836-1838创作第一部社会小说《奥列弗·退斯特》1838-1839创作《尼古拉斯·尼古贝》1840-1841创作了《老古玩店》(狄更斯早期创作接触了社会问题。

      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描写了“小人物”的悲惨生存境遇,暴露了社会黑暗现象这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创作思想的局限性:用抽象善恶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把罪责归于个别坏人或某些法律条文;对社会的讽刺是温和的,充满道德说教,对道德感化和惩恶劝善来解决社会矛盾,寄希望于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感情色彩很浓;人物变化和情节的发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小人物”往往得到完美的结局2、中期:1841年发表《巴纳比·拉齐》;1842年访美回国后写了《游美杂记》和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1834-1844);1843-1848创作《圣诞故事集》包括《圣诞之歌》、《教堂钟声》、《炉边蟋蟀》、《人生的战斗》和《着魔的人》等中篇小说这些作品被看成“喜气洋洋的作品”,贯穿着宽恕仁慈、克己助人、弃恶从善等人道主义思想1848年长篇小说《董贝父子》,小说通过董贝的家庭生活,他同儿子、女儿、前妻和后妻、亲属、仆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了董贝性格的转化过程,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中期的创作反映出狄更斯思想的变化:早期“仁爱”的资产阶级者形象消失了,光阴被阴影遮住,乐观幻想基本破灭但他仍然认为人道主义可以改造资产阶级,改造社会。

      3、后期:1850年发表自传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大卫是寄托了作者社会理想的典型形象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不论在怎样的处境中,始终保持着正值、诚恳、富有同情心和勤奋努力的品德1853年创作《荒凉山庄》1854年创作《艰难时世》是他唯一描写劳资矛盾的小说1857年在《小杜丽》中开拓新主题,即对无能的官僚主义机构的抨击1859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1861年他用《远大前程》(半自传体小说)证明自己登上了艺术的顶峰1864-1865年创作《我们共同的朋友》(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后期的创作仍然坚持人道主义,作品的题材范围广,批判性强、忧愤情绪浓,早期那种乐观幽默情调明显减弱,而且作品的艺术技巧更为成熟,手法也较前丰富《双城记》 情节梗概:小说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和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作恶杀害农民的情节为双重线索交织着发展它的情节并不像表面叙述的那样按时间顺序展开,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插叙和倒序,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张,错综而又复杂基本主题是“革命”: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是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德伐石夫妇的反抗斗争说明有压迫就有反抗;梅尼特医生及路西等人的善行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的伟大两条情节线索: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作恶、杀害农民的行为。

      两条线索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他人物故事都与它们相关梅尼特医生的故事是主线,贯穿始终小说情节围绕梅尼特医生受迫害而展开,分为“复活”、“金钱”和“暴风雨的踪迹”三部《双城记》中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说明着一部分主题,宣扬着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某一个侧面梅尼特医生的正直克尽治病救人的天职体现出宽恕仁慈的精神代尔那接受民主思想,同情人民放弃爵位和财产是弃恶从善的明智之举卡尔登是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着,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来理解和反映革命斗争,把法国社会革命前后紧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人物命运纠结在一起,通过对众多人物的描写来说明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他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理解他们强烈仇恨产生的根源,指出了革命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但又惧怕、反对他们过火的暴力行为,将革命写成一场以暴易暴的血腥屠杀,歪曲革命者的形象果戈理文学史地位:19C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要奠基人自然派”的创始人――《死魂灵》是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之一―――《钦差大臣》(1836)“自然派”:19C40年代俄罗斯文学的一个派别,又称“果戈理派”,形成于1842-1845年间它由别林斯基组织和领导,以师法果戈理的文学创作为出发点,以反对农奴制为共同的思想基础,主要表现手法是讽刺。

      果戈理的《死魂灵》标志着“自然派”创作的最高成就果戈理――成名作是《狄康卡近乡夜话》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德》(1835)和《彼得堡故事》(1835 -1842)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钦差大臣》表现的是沙皇官僚集团内部的冲突戏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是否定人物评论者说剧中唯一“正直高尚的人物”是“笑”,即讽刺、嘲笑果戈理借市长之口无情地嘲笑了沙皇官僚集团在临近终场的时候,市长对着台下大笑的观众说:“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吧..”这句台词直接点明了喜剧的社会意义沙皇尼古拉一世到亚历山大剧院看了首场演出后悻悻地说:“这个剧本对每个人都够受的,尤其对我这正体现出果戈理喜剧笑的威力赫尔岑说果戈理的笑里有某种革命的东西但受阶级偏见束缚的果戈理并未意识到《钦差大臣》的社会效果他决意在《钦差大臣》里把我们那里看到的俄国的坏东西搜集起来,一下子把他们嘲笑个够也就是说,他想要以笑的手段来惩恶劝善《死魂灵》情节梗概与主题意义:它与一般小说不同,作品从经济关系和政治交易的角度去透视社会面貌应该说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纯属奇闻怪事,荒诞可笑,但一经果戈理的摄录和制作,却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无遗。

      小说围绕简单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将19C30-40年代俄国城乡社会联接起来,把一个个地主串联起来,构成一副具有时代特点的俄国上流社会全景图《死魂灵》人物形象分析:1、玛尼洛夫是乞乞科夫走访的第一个地主这是一个已经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失去了对生活的切实感受的幻想家和寄生虫他的性格是一种不成其为性格的性格,他已经堕落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人物果戈理说他已经是个非驴非马的角色,成了一个不配再做生活的主人的寄生虫2、梭巴开维支是貌如狗熊、又笨拙又狡猾、又贪婪又吝啬、极端残忍极端顽固的守财奴、饕餮鬼可是这样的人却是当时俄国专制农奴制的有力支柱这一形象反映出俄国的停滞状态3、泼留希金是《死魂灵》所描写的五个地主中最不像人样的一个泼留希金残酷而空洞在他身上,除了病态的贪婪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泼留希金就成了一个冷酷的利己主义者和病态的守财奴,一个埋在灰堆中腐烂发臭的老废物,也是私有财产所固有的天性――毁灭力的象征他的形象表明腐败的农奴制可以使他的主人堕落到多么可怕的地步通过这几个地主形象,作家实际告诉我们俄国地主们的灵魂已经腐朽发霉,他们是活着的“死魂灵”而这些人在当时的俄国又恰恰是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人”让这样一些人来做俄国社会的支柱,俄罗斯的前途会怎样?作者为此而忧虑。

      他写道:俄国啊,你奔到哪里去,给一个回答吧!屠格涅夫文学史地位:他是19C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 成名作《猎人日记》屠格涅夫主要文学成就:随笔集《猎人日记》(1847-1852),中篇小说《木木》(1852),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罗亭》到《父与子》中人物形象的变化:《罗亭》反映的是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同名主人公罗亭是继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之后的又一个“多余人”形象罗亭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脱离实际,意志软弱,缺乏实践的能力, 理想流于空谈,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结果只能一事无成,像“飞蓬”一般在俄罗斯流浪《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是一个真正的“多余人”作为“多余人”典型,他比奥涅金、毕巧林高出一头他比较务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