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数学下册 2.3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 (新版)北师大版.ppt
23页七年级下册2.3平行线的性质情境导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补反过来: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否正确呢?123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初步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本节目标预习反馈1.如图,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从∠1=110o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1=110o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1=110o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为什么?2E134ABDC解:(1)∠2=110o∵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2)∠3=110o∵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70o∵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预习反馈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前后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BC 解:∠C=142o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预习反馈3.如果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必定有()(A)内错角相等(B)同位角相等(C)同旁内角互补(D)以上都不对D预习反馈4.∠1和∠2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要使这两条直线平行,必须()A.∠1=∠2B.∠1+∠2=90oC.2(∠1+∠2)=360oD.∠1是钝角,∠2是锐角C课堂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任选一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角∠1∠2∠3∠4度数角∠5∠6∠7∠8度数课堂探究l3观察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____,内错角_____,同旁内角_____.相等相等互补课堂探究 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abd课堂探究如果两直线不平行,上述结论还成立吗?课堂探究一般地,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12ac∴∠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b(已知)总结归纳课堂探究 思考: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解:∵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b12ac3课堂探究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12ac3∴∠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已知)总结归纳课堂探究思考: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b12ac4∴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4=180°∴2+4=180°(等量代换).课堂探究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2ac4∴∠2+∠4=18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已知)应用格式:总结归纳典例精析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A与∠D互补,∠B与∠C互补.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ABCD随堂检测1、如图:∵∠1=∠2( )∴AD∥ ( )∴∠BCD+ =180°( ) ABCD12已知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随堂检测⌒⌒⌒⌒ABC CDE60°32°1 12 2F F解:过E作EF//AB因为AB//CD所以EF//CD()所以∠1=∠B=60°所以∠2=∠D=32°所以∠BED=∠1+∠2=60°+32°=92°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2、已知:如图AB∥CD,∠ABE=60°,∠CDE=32°,求∠BED的度数.随堂检测3、如图有一块梯形的玻璃,已知量得∠A=115°,∠D=100°,请你想一想,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ABCD解:∵AD∥BC(已知)∴A+B=180°即∠B=180°-A=180°-115°=65°∵AD∥BC(已知)∴D+C=180°即C=180°-D=180°-100°=80°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为65°、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本课小结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1 1.同位角相等同位角相等2 2.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 3.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性质性质判定判定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完成本节的同步练习预习作业:预习2.4导学案中的“预习案”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