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桥互通施工组织设计.doc
50页11、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1.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1.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岸接线起于刘村,接南京至马鞍山高速公路和南京绕城公路,北岸接线止于张店,接南京至合肥高速公路,全长约 15.6公里,其中大桥长约 4.744 公里,南岸接线长约 5.083 公里,北岸接线长约 7.773 公里大桥全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桥面净宽 32 米,计算车速100 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汽车-超 20,挂车-120全线跨越的等级公路由绕城公路(一级),规划江南沿江大道(规划一级)、浦乌公路(一级),宁合公路(高速);跨越的河流除长江外,还有板桥河、南河等全线共设置4 处互通式立交,分别为刘村互通、天后村互通、高旺互通和张店互通拟建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接线 NJX-2 标天后村互通主线桥位于雨花区双闸街道,被交路为规划滨江大道,该路是主城区沿江快速干道的南延段,沟通主城区与板桥等乡镇,最终接上宁马高速公路互通主线桥跨越南河、中心路、中心河、规划滨江大道,向北接南京第三长江大桥南引桥,南接刘村互通1.1.2 地形、地地形、地质质、水文概况:、水文概况:1.1.2.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互通区属长江漫滩区,广泛发育在长江沿岸,地势开阔而平坦,微向长江倾斜,水系发育,标高位于 4~10m 之间。
全新世以来,由于江流平缓,加上海潮的顶托,泥砂沉积旺盛,沉积物为亚粘土、亚砂土、砂土迭置,厚度向长江渐增互通位于平原区,所在区域大多为农田,互通东侧为通航河流新秦淮河,南侧为排洪河流南河,北侧是长江第二道大堤,互通范围内有中心2河长江漫滩区以软弱场地土为主,Ⅲ类场地;局部向岗丘区过渡地带,为中软场地土,Ⅱ类场地1.1.2.2 地地质质条件条件南京地区地层属下扬子分区,宁镇江浦地层小区区内地层发育较全,自震带系上统至新第三系上统均有裸露分布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的南北接线通过区内,经钻探揭露,其地层有株罗系上统龙王山组(J31)、白垩葛村组(K)等“红层”天后村互通位于长江冲积漫滩相地貌单元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晚~中更新世冲积相沉积物、白垩纪沉积岩,土层以软~流塑亚粘土和稍密~密实的砂性土为主,总体分布不稳定,其下为泥质粉砂岩根据钻孔 ZK5~ZK9 揭示的地质情况如下:60m 以上未见基岩,表层为淤泥质亚粘土,在南河以北层厚约 7m 左右,南河以南厚约 20m 以上,其下为40cm 厚的粉细砂及密实的中细砂1.1.2.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南京位于江苏西北部,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具有过渡性、季风性、湿润性的特点。
春季以风和日丽天气为主,6 月前后为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汛期暴雨主要有梅雨和台风形成,雨量集中发生在 6~9 月;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天气清朗,寒冷干燥1)气温:极端最高 43℃ (1934.7.13)极端最低 -14℃ (1955.1.6)多年平均 15.4℃ 3年高温(≥35℃)平均日数 14.8 天2)降水量年最大 1825.8mm (1991 年)年最小 534.6mm (1978 年)年平均 903.2mm 月最大 618.8mm (1931.7)日最大 198.5mm (1931.7.24)年平均雨日 118.8 天3)风最大 10 分钟平均风速 25.0m/s(1974.6.17)历年极大瞬时风速 38.8m/s(1974.6.17)受台风影响月份 5~11 月1.1.2.4 水系及水文情况水系及水文情况长江南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上起七坝与上游新济河段衔接,下迄三江口进入镇扬河段的仪征水道,主河道全长 65km,水流方向在八卦洲以上呈东北向,以下呈东南向。
南接线区域内水系较发育,在长江漫滩区地势低平,沟塘分布较多,区内分布的主要河流为南河,该河通过秦淮新河与长江相通,河渠水位变化基本与长江水位一致1.1.3 设计标设计标准及工期和准及工期和质质量目量目标标1.1.3.1 设计标设计标准准(1)设计荷载:汽车超-20 级,挂车-1202)计算行车速度:100 公里/小时3)地震设计烈度:Ⅶ度1.1.3.2 工期和工期和质质量目量目标标4(1)工期目标本工程承台拟于 2003 年 10 月底开始,2004 年 3 月完工2003 年 12月 31 日完成业主下达任务 50%2)质量目标本工程承台质量目标为:合格率 100%,优良率 95%1.1.4 工程范工程范围围天后村互通南接刘村互通设主线桥梁 1 座,主线桥于刘村互通分界起点桩号 K7+499.615,与南引桥分界终点桩号 K9+083.115,总长 1583.5米;设匝道桥梁 4 座,分别为与主线桥相连接 A、B、D、E 匝道桥C 匝道在主线桥第 26 孔下穿主线,向西延伸接规划滨江大道A、B、D、E 匝道桥不在本合同段内,但与主线桥连接墩在本合同段内1.1.5 结结构概况构概况天后村互通立交主线桥共 10 联,在跨越南河时,左右幅错孔布置,各联跨径布置为:左幅 4×30+(4×30+20)+4×31.5+5×31.5+8×30.7+3×25+3×35.65+5×35.65+6×35.5+5×43.5m,右幅4×30+(20+4×30)+4×31.5+5×31.5+8×30.7+3×25+3×35.65+5×35.65+6×35.5+5×43.5m。
互通第五联主线桥上部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左幅 8×30.7m 采用单箱单室,右幅 8×30.7m 采用单箱双室,箱梁高采用 2.5m桥面横坡(2%)由箱梁旋转形成下部结构桥墩左幅采用薄壁墩, 右幅采用双柱墩,基础为直径 φ1.5m 的钻孔灌注桩1.2 工程特点及其分析工程特点及其分析1.2.1 设计设计要点:要点:(1)全桥箱梁分左右两幅实施,共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展施工第五联5箱梁采用有支架施工方法2)第五联箱梁左幅采用单箱单室结构,右幅采用单箱双室结构3)第五联箱梁为双向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跨径方向,箱梁各腹板附近布置纵向预应力钢束;在箱梁顶板内设有横向预应力钢束;在横隔梁内设置横向预应力钢束为提高预应力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所有纵向钢束均采用波纹管,并采用压浆方式防护4)设计温度荷载:升温 20°C,降温 20°C,箱梁顶板的顶底面温差 5°C5)基础不均匀沉降 0.5cm6)主纤桥桥面横颇为双向 2%7)墩身:主因桥下部均采用薄壁墩,墩身顶部通过 100×90cm 系梁连接8)承台:每墩设 2.5m 厚承台9)桩基:根据桩顶反力的不同,基础分别采用 4、6 根桩,基桩直径为 150cm,钻孔灌注桩基础,按摩擦桩设计。
10)桥台:采用肋板式桥台,每个桥台设 4 块肋板,8 根直径 120c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基按摩擦桩设计1.2.2 工程特点分析:工程特点分析:(1)箱梁施工全桥箱梁分左右两幅实施,共四个工作面同时开展施工第五联箱梁采用门架式支架施工方法,支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支架下应设置必要的基础,在正式浇筑箱梁砼之前对支架进行不小于箱梁自重的荷载预压,消除其不可恢复的变形并测量其弹性变形量,其弹性变形应在箱梁立模时预留6纵向分段:每联纵向可分为 2-3 个施工节段,施工缝设在近 1/4 桥跨左右水平分层:每一节段砼浇筑最好在初凝前一次浇筑完成,若需水平分层时,可在横断面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箱梁底板和腹板(至上承托点),上层为箱梁顶板,合龙段不分层,每层砼须在初凝前一次浇筑完成浇筑时要保证纵向和横向对称,每一节段砼表面必须凿毛、清洗,严格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初凝前应对箱梁顶板顶面进行拉毛2)预应力施工混凝土强度至少要到到设计强度的 90%时,方可张拉预应力筋所有索的张拉均采用双控,张拉顺序应注意对称进行箱梁纵向预应力钢束均为一端张拉,腹板与底板钢束张拉顺序为先腹板后底板,腹板从高处束开始向低处束顺序张拉,底板束先中间后两侧。
左右腹板束及顶、底板束均沿箱梁中心线对称张拉,每个工作面上必须至少保持不少于两台千斤顶同时操作2、施工方案、施工方案2.1 钻钻孔灌注孔灌注桩桩施工工施工工艺艺2.1.1 概述概述长江三桥第五联为 φ1500mm 陆域钻孔灌注桩根据设计所提供的地质资料,拟选用 GPS-15 型回旋钻机配笼式刮刀钻头进行成孔钻进,粉细砂层以上部分土层范围(标高约-48m 以上部分)拟采用正循环回旋钻进、优质泥浆护壁、泥浆置换清孔工艺2.1.2 工工艺艺流程流程施工准备→测放桩位→搭设施工平台→埋设护筒→钻机就位调试→7钻进成孔、钢筋笼绑扎→一次清孔→验孔→下钢筋笼、导管→二次清孔及验收→浇筑水下混凝土→钻机移位2.1.3 测测量放量放样样采用全站仪测设桩位,然后把桩位利用十字线引到护筒位置以外打设四根木桩,根据四根木桩的交汇点埋设护筒,护筒埋设好后再用全站仪进行复验,并对桩中加以标识,以便钻机就位时对中2.1.4 钻钻机平台构筑机平台构筑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桥位测量放线,首先将每个排架钻孔灌注桩施工场地进行处理,然后上铺道木,以供钻机就位钻孔施工桥台处钻孔灌注桩待桥台填土预压稳定后,再进行局部开挖、平整、碾压,然后上铺道木,以供钻机就位钻孔施工。
2.1.5 钻钻孔灌注孔灌注桩护桩护筒埋筒埋设设钻孔灌注桩护筒采用钢护筒钢护筒内径比灌注桩直径大 30cm 考虑护筒顶标高高出地下水位1.5m 以上,并高出地面 0.5m,底端埋置深度按 1.5~2m 考虑钻孔灌注桩护筒采用人工挖孔法埋设埋设时护筒外侧用粘土分层回填,防止穿孔2.1.6 钻进钻进成孔成孔(1)成孔顺序成孔采用跳钻,即基桩成孔时,相邻两孔不得同时钻孔或浇注砼,以免搅动孔壁造成穿孔或断桩2)成孔方法根据桥处地质情况,本工程钻孔灌注桩成孔,粉细砂层以上部分土层范围拟采用正循环回旋钻进、优质泥浆护壁、泥浆置换清孔工艺,混卵砾中细砂层(标高约-48m 以下部分)拟采用气举反循环回旋钻进工艺8(3)基本工艺① 泥浆池构筑:拟在桩孔附近就近设置泥浆池,包括循环池、沉淀池、新浆储备池及新浆制备筒,制备优质泥浆,通过泥浆管道,实行泥浆循环、沉淀废浆统一排至沿线各弃浆点,避免污染环境② 钻机就位与试机检查:钻机就位时,水准仪测量钻机底盘顶面四角的高程,采用千斤顶对钻机进行调平,并固定好钻机排除护筒内清水,向护筒内注入泥浆,启动钻机,使泥浆开始循环观察钻杆、供风、供浆、排浆管路、水龙头等是否漏浆现象,持续 5 分钟左右无故障,即可开始钻进。
③ 钻进:先启动泥浆泵,待泥浆输进钻孔中一定数量后,即泥浆循环正常后方开始钻进沉淀池泥浆一旦满了以后要及时清理,废浆采用泥浆泵输送到施工场地以外的指定地点④ 泥浆护壁:为保证泥浆的粘稠度、稳定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固壁能力,在钻进过程中,往钻孔内加入膨润土来制作泥浆用以护壁,为调和泥浆的性能,加入外加剂——纯碱加入膨润土及外加剂的用量,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予以确定,一般加入量控制:膨润土在用水量 4% ~ 8%范围内,外加剂在加入膨润土的 0.3%-0.5%范围内当泥浆指标不合格时,及时调整泥浆在钻孔结束及灌注砼时,将泥浆排入泥浆池中,可进行循环利用⑤ 清孔检孔:终孔前 1-2 小时,开始调整泥浆指标,终孔后,采用泥浆置换法清孔,依靠钻机系统的泥浆的持续循环彻底清孔具体方法是:a. 终孔后提起钻头 30—50cm,用泥浆置换法清孔,利用钻机系统泥浆泵循环进行换浆b. 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