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3601029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学中的数学文化  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还以自然哲学等文化意蕴参与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也是赋予中医学特质的重要因素中国是数学的发祥地之一,其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古代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象”,《左传·僖公十五年》记韩简子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它以象为主论述客观事物的有序性,以文辞数字形式为用,循着抽象性与应用辩证统一的道路不断发展,形成了以有机论数学观念为理念的非构造性数学体系明显表现出重视归纳法的倾向与几何代数化的倾向,这与古希腊数学的重演绎法倾向和代数几何化倾向交相辉映中医学一直认定养生保健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原则,中医学理论也应是数的“阳奇阴偶”及“象为主,数为用”的数字抽象象征的体现例如,“1”是“道在于一”,又是五行中肾水的生数;“2”是两仪,是阴数之始,是五行心火的生数;“3”是《老子》论“三生万物”的小成之数,《素问·三部九候论》言“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又是五行中肝木的生数;“4”是四象四时四方,是五行中肺金的生数;“5”是天地数的总括,《易·系辞上》谓:“天数五,地数五”,在五行是脾土的生数;“6”是筮法老阴之数,阴爻称六,又与六合、六律、六吕之数相契,在五行为肾水的成数;“7”是《周易》“七日来复”之数,《伤寒论》有热病七日转愈的经验,在五行为心火的成数;“8”为八卦八风,在五行为肝木的成数;“9”是极数,阳爻用九为老阳,应九州、九野、九候的黄钟数,《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数“始于一,终于九”,在五行为肺金的成数;“10”是“9”以后晋上之数,在五行为脾土的成数。

      中医学也用图以示数,即用河图、洛书表示阴阳、五行间的多元时空关系,人体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的关系,其在河图、洛书上的定位规定了脏腑的生理特征如肾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北方则主冬,生数一成数六则有补无泻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概括了“现九会五”的规律,可以用生成数解说五脏补泻用药法则古代医学家在积累大量临床经验之后,以哲学和数学为理论化手段,数学对中医学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用数学模型构建中医学理论古代医学家坚信数的规律也是生命活动的规律,把某些数学模型用为人体模型例如,用有群论特征的五行模型作为人与自然五大系统的稳态特征用有集合论特征的六经模型来概括时序和热病关系的证候《内经》将五行用于表述脏腑关系和特征,建立了五行脏象论;《伤寒论》把六经用于阐述热病按病序演变的六种类型的六经辨证此外,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还有八卦数学模型的八卦脏象等等提出生命是时间函数的科学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老子》称人为“神器”,由“神”和“器”两者构成神”是形而上者能变化妙用的生命机能,“神”体现于时间结构和功能器”则是形而下者的形体,包括器官、骨骼、肌肉、肢节等,是人体的空间结构。

      祖国医学重神而疏器,生命机能称为“神机”,对医生的评价也有“粗守形,上守神”的尺度,把主宰思维并统帅全身生命活动的作用称为“神明”由于对“神”的重视,提出了生命是时间函数的命题即《内经》多次强调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策语缄言恽铁樵称此语为《内经》全书的关键《内经》进一步又提出“化不可待,时不可违”的生命不可逆的特征和西医学重视人体空间结构相比,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结构,重视生命的过程、节律和节奏,有“脏气法时”等论述,这是中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揭示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中医辨证论治讲究“套路”,按套路逐步解决复杂的难治之病,其思维方法和传统数学的解方程的思维是一致的西方数学,以几何和形式逻辑的证明定理著称,中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以问题为中心,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应用问题,西汉时即有《九章算术》问世,把几何问题也代数化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咳逆倚息不得卧”的支饮,就是分步骤、先后使用小青龙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再用半夏,再加杏仁,再加大黄等六步成为一个套路,分别解决不得卧、冲气、喘满、眩冒、水肿和面热如醉的戴阳证的可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数学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数学影响中医思维方式,既赋予了中医学特色,也有其负面作用。

      数学是实验的孪生儿,中国古代数学没有经过缩写阶段发展为符号阶段,因其重实用而抽象性不强,分析思想不占主流,形式逻辑不发达,致使在古代,中国数学思想没有形成推助中医学向实验科学发展的动力主要的问题就是把“和于术数”泛化了人数与天数有相契合者,按“人择原理”,有的被采用了,但如果事事都“人副天数”,则扩大了类比的应用,如“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天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穴”等都不甚适宜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