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诗词五首 优质教案.docx
23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诗词五首 优质教案 24 诗词五首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其作品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极高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其诗现存1400多首,广泛地反应了唐王朝从盛而衰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诗被称为“诗史”,让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三吏”“三别”等 2.背景资料 《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都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此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3.知识链接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代把汉魏以后无严格格律要求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在诗句的形式上,既有五言也有七言,还有杂言。
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古诗”,就是这种古体诗,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结庐. (lú) 喧.(xuān) 东篱. (lí) 搔. (sāo) 簪.(zān) (2)古今异义 结?????古义:建造、构筑例:结.庐在人境今义:在条状物上打疙瘩;发生某种关系 国? ????古义:国都例:国.破山河在今义:国家 浑?????古义:简直例:浑.欲不胜簪今义:浑浊、糊涂 (3)词类活用 欲辨已忘言. (名词用作动词,用语言表达) 恨别鸟惊.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浑欲不胜簪.(名词作动词,插簪子)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山气:山间的云气 已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城:诗中指长安城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诗中借指战事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2.全诗翻译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 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春望》一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答案示例: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该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案示例: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示例: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示例:“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 效果 2.试着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以乐景表现哀情,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饮酒》(其五)一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春望》一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饮酒》(其五)一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答案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春望》一诗历来为人称道,学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看法呢?试着写一写 答案示例: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诗人在《春望》一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试将本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课堂小结 《饮酒》(其五)中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春望》一诗中,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