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实录--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11页《石壕吏》教学实录环节一:【一位“矛盾”的诗圣】一一5分钟板书:石壕吏一一杜甫师:李白、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但二人风格却迥然不同李白,“诗仙”,抬头望,从《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生:直挂云帆济沧海齐答)师:感受他的浪漫飘逸;而杜甫,他向下看,看江山社稷,看黎民百姓,从《春望》 中的“国破山河在?生:城春草木深齐答)师:感受他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受后世瞻仰,被誉为一一生:“诗圣”师:在兵荒马乱,满目疮痍之中,杜甫走出了朝廷的小天地,踏入了悲声载道的乡野 山村,用枯瘦的手,泣血的文字写下了著名的《石壕吏》那何为“圣人”?生:忧国忧民的人,心系苍生的人师:见解独特,言之有理结合史料会更加准确,请坐屏显】:《说文解字》释理一娶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日:“娶者,声也言闻声知情师:圣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用自己的口与笔将这些声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 来可是有时圣人也会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不信,我们来一探究竟师:齐读,明故事开展的要素生:(齐读)配乐师:时间?生:晚上师:地点?生:老妇家里师:事件?千年之后朝圣者伸手拂过那句句诗行如夜深重如血殷红微颤指尖触到的定然是你那瘦骨嶙峋的胸腔里藏着的那颗兼济天下的高贵的灵魂师: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 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 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一一《杜甫传》 望大家都能在生活的斜风细雨中,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翱翔!下课,同学们,再见!生:刘老,再见!生:抓壮丁征兵)师:主要对峙的人物?生:老妇和官吏师:结局?生:老妇随军做饭师:圣人温恭守恪,却难以改变平民的悲剧命运他遇到的矛盾是?板书:矛盾生:【矛盾】一一诗人作为旁观者,目睹了有吏夜捉人,夜久不眠却无能为力的事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诗圣子美也倍受内心的煎熬,他为何如此?让我们一 同走进《石壕吏》的字里行间环节二:【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一25分钟师:请大家先找出原句概括故事的开端、开展、高潮、结局进而一字立“事二生:暮投石壕村生:有吏夜捉人生:听妇前致词生:请从吏夜归师:再请大家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老妇和官吏的形象请用一个字概括老妇和官吏的形象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句苦!板书:吏一一妇生:(齐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板书:怒一一苦师:一个的身份是?生:官板书:官师:一个的身份是?生:民板书:民师:水火不相容胳膊拧不过大腿一个在?生:呼呼叫)师:一个在?生:啼啼哭)咬文嚼学咬文嚼学电/,,“去鱼.箕附张忏的”・友不、11**付内矢:内遇速俯蜷包.名义黑・不.用,・,■*,:出♦*尖放声艳笑师:词源如是解释一一呼,声音尖而高,迅速。
啼,放声地哭我们请两位同学带着 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还可以融入自己理解的台词生:演绎师:绘声绘色,请一位同学来点评即兴发挥生:我感受到了老妇的凄苦和官吏的蛮横师:确实如此,再次用掌声感谢两位同学为我们呈现的精妙还原这哪是在询问啊? 这清楚就是在?生:逼问咄咄逼人)师:再不把男丁给我交出来,我就给你好看赤裸裸的威胁师:一官一民,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冲突尖锐,矛盾立现两者形成了鲜明的?生:比照师:官吏为何怒?生:交差完成任务不耐烦,等候多时师:老妇为何苦?生:(1)三男 已矣痛失爱子之苦(痛苦)副板书:痛苦(2)室中……完裙一一家境困窘之苦(困苦)副板书:困苦(3)老妪……晨炊一一力凄应征之苦(凄苦)副板书:凄苦师:诗歌开宗明义,而逼问的背后,二者的目的已然清晰请一位同学帮我们补全对 话师:现在,带着对诗歌的理解男生读石壕吏,读出逼迫与凶狠女生读老妇,读出 无奈与苦楚生:齐读师:这就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副板书: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 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这就是一位矛盾的诗圣,因为他深处一个苦难的时代而无力改 变。
师:《世说新语•言语•》一一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苦难的时代影响的不仅仅是 一个人,更是?生:一群人生:一个家庭生:千千万万的家庭生:整个社会生:乃至整个国家师:请以“我从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的句式来说生:我从 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家破人亡生:我从 句诗(词语)里面,看出了当时的妻离子散师:一切,源于?生:安史之乱师:源于战争屏显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e)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 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 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在前一年(公元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会华州任所,途径新安、 石壕、潼关等地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为了大多数百姓幸福安定的正义战争诗人 自己作为唐朝的官吏,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面对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师:这个苦难的时代下一个无眠的夜晚只是缩影作者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我们 常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
似乎在暗示着老妇家的悲剧这里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 索,大家找出来生:暮一夜一夜久一天明师:一暮一朝,一明一暗,预示着结局生: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师:杜甫的生命里经历的每一个“不眠之夜”都是他独特的生命映像,每一首诗中夜 色既有“自然的夜色”,又是“时代的夜色”一一唐代走向衰亡的暮色,在他悲情的诗歌里, 我们看到了茫茫夜幕中那个终夕不眠的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他那份融入时代与生命的忧国 忧民的全部情思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的情感厚度到达了顶峰官兵一何?生:野蛮,凶狠,蛮横师:老妇一何?生:可怜,无助师:战争是一何?生:残酷师:作者对妇人一家是?生;同情板书:同情师: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生:憎恶板书:憎恶“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JpT以意建志,是为得之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孟子•万章上》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一一《孟子•万 章上》提到的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师:那是一个哀鸿遍野的时代,战场厮杀声震天,将士们冲上去,然后如枯草一样倒 下来,血流成河那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村道上哭声震天,成年的孩子被迫走上战场, 再也没有回来师:那你呢?请以这样的格式去推人及己。
生:如果我是老翁,我将师:在古代,你是一位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勇士生:如果我是老妪,我将 0师:在古代,你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花木兰一样的英雄人物生:如果我是官吏,我将 O师:在古代,你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善官师: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苦闷的灵魂,为何郁郁难解因为忠于君I上忧国难/ 而下?生:心系民I下怜百姓师:为何如此?是什么思想在左右着诗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风雨一生屏显】: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杜甫生于河南琪县唐玄宗开元六年(718), 7岁一一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15岁一一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25岁,漫游齐赵一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玄宗天宝七年(748), 37岁,居长安一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44岁,安禄山反叛一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48岁,途径新安、石壕一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50岁,居成都草堂一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59岁,从长沙往岳阳,离世生:传统思想师: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做君主 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 的样子环节三:【一类“真实”的诗史】一一10分钟师:杜甫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主张“达 那么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纵观杜甫诗作,甚至是杜甫的一生我们了解到杜甫他即使 穷也要济天下屏显】: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况乃王师顺,抚养甚清楚一一《新安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一《石壕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一一《潼关吏》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一一《新婚别》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革卑……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一一《无家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一一《垂老别》师:我们从这些节选的诗句中看到的应该是个无比矛盾的杜甫,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 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但百姓为这场战争作出了沉重的牺牲,他又极为同情对于发动叛乱的安史之流,他切齿痛恨,对于酿成灾祸却不管人民死活的统治者,他也感 到无比的愤慨。
中国古代史籍大多记载帝王将相的生平、宫闱政变、会盟征伐、郊庙祭祀 等,对于百姓的生活鲜少记录,只有杜甫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时期普通百姓惨痛的生 活状况和情感经历,杜甫的诗歌享有“诗史”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诗歌里表现出来的“仁 爱”思想一脉相承于孔圣人的儒家思想,所以称杜甫为“诗圣”也不为过师:什么样的诗歌可以被称为“诗史”?板书:诗史生:反映民族苦难生:反映社会状况生:反映国计民生生:反映百姓真实生活师:诗史一一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 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生:如《蒿里行》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蒿里行》中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一一曹植《梁甫行》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代大诗人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从事创作时间长,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反映时代的主要矛盾一一 民族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部诗歌之中同时,陆诗的风格也接 近杜甫,因而也获得一代“诗史”的美称名篇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生: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又是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后期学习杜甫,多记述民族的苦难和自己战斗的历程,表现 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如《正气歌》、《过零丁洋》、《金陵驿》等,历来有“诗史”之誉师:“一朝春风得意,半生穷愁潦倒”这是杜甫人生的真实写照身世悠悠,往来浮沉, 始终不变的是那份爱国忠君的拳拳深情和致君尧舜的耿耿初心!师:这节课我们识得一位矛盾的诗圣,论得一个苦难的时代,一类真实的诗史师:读《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