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赤壁赋》教学设计_2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1810****630
  • 文档编号:210693715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0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的处境,体验的情感,理解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悟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和鉴赏 2、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1、感悟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师范读课文 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 2、关注感情的变化。

      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解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解读赏析: (重点: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 景: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逐层设疑: 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是什么样的景? (景: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点拨: 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 (全体女生读) 3、知人论世: (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段: 情: ⑴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⑵ 学生齐读、体会。

      ⑶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⑷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⑸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无枝可依 情 英雄安在 悲 人生无常 第四段: 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⑴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理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⑵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⑶ 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 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 教师强调: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 ⑷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如下图: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教师强调: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 风月不老,先生未亡。

      六、研究性学习 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 轼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