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蒿素问题”和拉斯克奖评选法——反思当前科技成果评奖问题.pdf
2页中国论坛】C h i n a F o r u m “ 青蒿 日局 素问题’ ’和拉斯克奖评选法 一 、中国公民首次获得拉 斯克奖 素有诺贝尔奖 “ 风 向标”之誉 的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 0 1 1 年度获奖者是 中国8 1 岁女科学家屠呦呦北京时间9 月2 4 日凌晨 ,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 经历、无院士光环的 ” 三无 教授屠 呦呦 ,凭借她所发明的抗虐新药 青蒿 素”登上了设在美国的领奖台,成为第 一 位获此奖项的中国公民 令人深思的是 :青蒿素的发明,一 直是中国科技界引为自豪的成就.但在 奖项林立的中国.却至今没有得到相应 的表彰 ” 迄今为止,全球共有超过3 0 0 人 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有8 O 位在后来获 得 了诺 贝尔奖 .因而 ,拉斯克 奖被 视为 诺贝尔奖 的风向标屠呦呦获奖 .证 明国际社会承认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 也让那段已被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到了 世人面前凤凰网2 0 1 1 年9 月2 9 日在 《 抗疟药物项 目负责人称屠呦呦一人获 国际大奖不公平》一文中涉及到了其中 的隐曲 二、 “ 青蒿素问题” 中国科协主席韩 启德在中国科协 3 0科学中国人2 0 1 1 年第2 0 期 反思当前科技成果评奖问题 张 猛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十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直言当前科技奖 励制度的弊病,重申了一个流行于国际 科学界的传统做法:强调奖励要 经过 时间沉淀和考验 .拒绝授予既没有原始 理论创新.又还没有证明具有重大应用 价值的所谓中间成果。
“ 质量的评定需要专家花更大的功 夫 .需要更加公 开透 明,在重大成 果和 重大项 目评定的时候,是否采用专家实 名制为好,值得考虑 韩 启德认为 :开展健康的学术批 评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利于维护 学术公平公正 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培 育我国风清气正的学术批评风气和土壤 为什么青蒿素在中国没有获得相应 的表彰呢7 韩启德说: “ 青蒿素的发明⋯⋯仅 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 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问 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思 所谓 “ 成果的归宿”,就是功劳挂 到谁名下 青蒿素的发明 无疑涉及一个课题 组乃至更大的团队课题组带头人的上 面,无疑还有层层领导.不下十百 ;课 题组带头人的下面,从专家到杂工.或 至万千 上下左右的 或许早就开始了诸 如署名之类的争执身为科协主席 .连 韩启德似乎都很无奈个中的纠结和争 执 ,只十 白 外人更是无法开解和 明白了 同样性质的问题,应该不仅仅只有 青蒿素这一个当年,在举国体制下. 采取集体攻关的方式 ,集思广益 分工 合作,曾取得过不少骄人的成果.同时 也留下了一些伤人感情的问题。
对此 . 不妨统而称之为中国科技界关于知识产 权的 “ 青蒿素问题” 三、拉斯克奖评选基点: 区分发明与改进 青蒿素问题的实质,并非仅仅是 “ 难 以确定成果归宿”.还在于现行评奖制度 和评奖方法、尤其是评奖方法没有完全落 实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基点上 作为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推荐 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N a t i 0 n a I I ns t i t ut e s of Hea l t h ,N I H)科学家苏新 专谈了推荐理由.其中关于集体项 目的 成果归属的判定标准.对中国科学界应 该是有参考价值的归纳起来.他的标 准注重区分两种性质的对象 .一种 叫 “ 发明”,一种叫 “ 改进 所谓 “ 发 明 ,体现在 两个 方面 : 1 、首倡——第一个指 出研究的方 向把相关研究对象引进科研集体 ,使 集体中每一位成员都知道并开始关注该 对象 2 、首为——第一个发现 了该研究 对象的首要特征,并验证了这一特征的 性质 他介绍说:颁奖给屠呦呦是出于两 个方面的考虑 : 其一、获奖因为三个 第一” “ 从发明到临床应用,青蒿素的研 制肯定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的功劳。
但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 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 2 3 项 目组二是 谁提取出有1 0 %抑制力的青蒿素三 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 2 3 项 目组 ,第一个提到1 O O %活性.第一 个做临床实验 .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 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其二、关键看谁先想到 拉斯克奖的评奖委员们在决定给谁 颁奖的时候 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 , 而不在乎是谁操作的他们 “ 不会把 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 ,而会颁给告 诉你做这件事的人 ” 也许有其它人在屠呦呦的小组里 做过实验 ,某种意义上他是亲手做这件 事情的人 ;但他是屠呦呦的手下 实验 的想法是来自居呦呦的 “ 云南 山东首先提取 出了高质量 的青蒿素 ,这并不奇怪 ,可能这两个地 方的原料质量很高屠呦呦保存了两封 信 分别是云南和山东方面写给她的, 信中称: 感谢你们 ( 按 :指屠呦呦) 在会上提供的信息.你们给我们很多启 发 这也证明.这两个省如果不是受 到启发,根本研究不出来他们的工作 不 叫发 明 .叫改进 ” 总之.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大家都有贡献 .但关键得看谁是最初的 贡献者科学总是一步步地往前走 ,不 可能让所有有关的人都获奖 四、拉斯克奖评选方法: 自我申报和同行提名 科学技术奖的评选 ,除了要有明确 的原则 ,还应该有行之有效、实事求是 的遴选方法 目前为止的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 拉斯克奖的评选方法的门道 关于这种方法 ,凤凰网2 0 1 1 年9 月 2 9 日在 《 抗疟药物项 目负责人称屠呦呦 一 人获 国际大奖不公平》一文中透露 说 : 对于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李国 桥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李国桥是广州中 医药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疟疾专家、青 蒿素发明获奖人之一 、多个青蒿素复方 的发 明人 “ 李国桥 回忆说 ,去年底 ,有位 美国知名的医学教授推荐他填写一些表 格 ,用于申报拉斯克奖,表格的最后有 一 个问题是: 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 , 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7 “ 李国桥当时填了两个人,第一个 是屠呦呦 ,第二个是罗泽渊2 0 1 1 年拉 斯克奖日前揭晓,屠呦呦获奖 从而成 为该重要奖项历史上第一名获奖的中国 科学家 “ 李国桥落选.当初推荐他的美国 教授向他解释 : 当时推荐了两个人, 但最后只定了一个人。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拉斯克奖评奖 委员会的做法之高明: 1 、请参与该发 明项 目的人员填写 表格表格的内容是其本人在该发 明项 目中所做的工作 2、 回答一个问题 : 如果你获得 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7” 要求按顺位提出两名获奖者候选人并说 明理 由 第一条相当于本人申报,第二条相 当于同行专家提名因为提名者本身就 有获奖候选人资格,所以他们的意见贴 近事实、值得信赖 显然,获得项目组成员中最多数专 家提名的研究者,就是最佳候选人 这种方法,是名副其实的同行专家推 荐,可以保证提名的可靠性I~B ,-J - ,这样 做也等于获得了同行专家们的无私的评审 意见.从而保证了评审的客观性 五、小结 鉴于我国现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历史 和体制 ,在科学技术发明成果的知识产 权归属问题上出现种种影响进步与和谐 的矛盾 ,例如 “ 青蒿素问题 ,都是可 以理解的为了保护我国科学技术界协 同攻关、团结奋斗的良好传统、保护我 国科学技术队伍的稳定和壮大、保护当 事各方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必要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根据 青蒿素问题”带来的教训, 参照拉斯克奖的评奖原则和评奖方法, 不妨将集体类科研项 目的评奖分为两个 类型.一类是科学发明奖 ,一类是科学 贡献 奖。
科学发明奖只颁给发明人 .即成果 的首倡、首为者凡是申报该奖项的人 员,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同时提名两 位候选人 ,并予以排序、说明理由 科 学贡献奖颁给参与项 目改进工 作的人员如果是一般性改进 ,有此奖 项足矣如果是重大改进 ,应参照发明 成果鉴别标准予以鉴定,确认属于发明 的 .参照科学发明奖处理 同时.国家有关方面应该考虑如 何加快完善我国科技成果保护制度 ,使 科学研究成果安全、迅速地转化为生产 力,增收增值 ,为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加 油给力圈 【 参考资料】 1 、2 0 1 1 年 9 月2 1 日 《 北京晚报》 2 、2 0 1 1 年9 月2 5日 《 北京晨报》 5、 h t t p : / /n e ws . i f e n g . c o rn / re& i n l a n d / d e t a i l 一20 1 1一O 9 / 2 9 / 9 5 6 O O O 1 — 0 . s h t m l 《 抗 疟药物项 目负责人称屠呦 呦一人 获 国际 大奖不公平 》( 凤凰 网2 0 1 1 年9 月2 9 E 1 )。
2 0 1 1 年第2 O 期科学中国人 3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