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刍议.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743337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刍议    王玉萍【摘 要】本文从同情心是儿童道德成长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儿童同情心缺失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同情心的培养几点看法,以期对儿童品德教育有所帮助Key】儿童 同情心 培养独生子女在我国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长对孩子倍爱有加、有求必应,以至大多数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惯性他们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很少去关心别人,缺少应有的同情心甚至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也不知道去感恩、回报他人一、培养儿童同情心是他们道德成长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情心是人对于境遇低于自己或正在遭受不幸的人的一种怜悯关怀和无私帮助的情感与品质,它不仅是对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对正义者的支持,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道德情感的核心要素同情心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它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助人、分享、谦让等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行为,而且被看成是亲社会行为中最主要的动机源一个人的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已经开始出现萌芽有研究发现,1~2岁的儿童就能对周围人的情绪作出直接反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特别是自我中心逐渐消退,儿童不仅能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更多的观察和体验,而且出现大量同情与助人行为。

      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的同情心培养有助于儿童道德自我的内化和形成,是儿童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儿童以后顺利融入社会、形成良好品德、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儿童同情心缺失的原因1.社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一是社会中一些负面现象给孩子心灵造成了阴影市场经济下,由于人们过于功利,以至于出现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反常社会现象如救助街头跌倒老人的救助者却被家属认定为撞倒老人的“肇事者”,这就等于告诉孩子,弱者不必同情,不然还会招来麻烦还有一些人把街头行乞作为一种致富的途径或职业,在引起人们普遍不满的同时,使懵懵懂懂的孩子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如此以来,就不难理解课堂上这样一幕师生间的对话:某班主任请同学们谈谈对街头乞丐现象的看法,全班四十多位同学竟几乎一致认为对于乞丐应该以“痛打落水狗”的方式对待理由很简单,他们不是贫穷,都是骗子,不值得同情二是学校教育的乏力学校是儿童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现行学校德育更多的是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和教学任务,使品德教育课成了对儿童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说教课,而不是引导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懂得同情心是一种善良美好的情感,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结果是教育者应付以完成课时,孩子听起来枯燥乏味,这与国外品德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课改组专家曾在德国听了一节小学生的公民课上课铃响了,女教师走进教室,边走边说:同学们,大家像我一样,把你们的外套脱了吧接着又说:再像我一样,用你们的双手把它穿上等同学们刚穿好,她又说:请将你们的外套重新脱了,然后用你们的一只手将外套穿上坐在下面的中国专家实在不明白这位教师要做什么,这时这位教师又说:同学们请将你们的外套继续脱掉,像我一样放在你的课桌上我现在的问题是:请不要用你的双手,穿上你的外套于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一会儿,有个别的孩子用自己的嘴去叼别人的衣服领子,然后从后面给同学穿上,大家用同样的方法,不一会就穿好了同样是品德课,德国教师的教法更直观、更形象,注重让孩子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孩子也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确实值得中国教师学习2.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家长们对孩子更多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了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儿童道德特别是同情心方面的培养如北京某小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生鸡蛋,要求孩子在一个星期内无论上课还是回家都要随身携带,用心呵护好这个鸡蛋,一周后交回学校学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从小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要学会关爱生命,学会感恩,要具有同情心可当孩子们把生鸡蛋带回家后,许多家长纷纷打给学校,要求学校取消这一活动,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虐待原本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却在家长的反对干涉下不了了之一些家长由于怕孩子吃亏,受别人欺负,对孩子进行消极方面的教育如叮嘱孩子出门在外要少管闲事;当有人寻求帮助时要尽量远离,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等另有一些家长甚至教唆孩子在学校要蛮横、霸道,确保自己不会被别人欺负3.儿童生活中缺乏同情关爱他人的体验由于课业负担的沉重和城市居住环境的限制,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与外界的沟通也越来越少,从而生活体验不足,情感方面不够丰富,很少能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在生活中经历的挫折太少,使他们在不经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的行为据报道:一位想自杀的学生,路途中遇上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朋友,还说,“老同学,这些以后我再也用不上了,全给你了这位同学拿了钱就回家了,而他的同学却跳河自杀了事后,当人们问起这位同学的朋友时,他说:“我以为他在开玩笑试想,如果这位朋友稍微留点心,体贴、关爱一下自己的同伴,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三、儿童同情心的培养1.引导孩子强化自身体验,引发儿童的同情心要让孩子具有同情心,首先要让孩子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去体验痛苦、悲伤、高兴、气愤等情绪和情感,为同情心的形成埋下良种如当一个孩子被别人抓破脸痛哭时,要及时地告诉他:你的脸被抓破很痛,而你也抓破了别人的手,他会有什么感受,也会很痛的经历了这样的体验以后,这个孩子的抓人行为就会变少在生活中,还可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经历的回忆,达到换位思考去体验别人的心情如当孩子生病时,家长应引导教育孩子,“你生病了,你很难受,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同学生病时,也会很难受,所以你也应该去帮助同学”,等等2.以境导情,培养儿童同情心儿童的同情心是在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儿童营造一个美的情感交流空间,使儿童得到一定的熏陶,达到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的境界如孩子生病时,老师要主动打问候孩子过生日时,老师要首先要给孩子一个真诚温馨的祝福让他们从老师关爱的话语中得到安慰,逐步学会去关心、爱护别的小朋友同时,要合理利用幼儿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境导情,以情入情,用激发儿童同情心的素材,来调动儿童的同情心如《助人为乐的小蜜蜂》、《快乐小天使》、《关心别人的小猴子》等等。

      3.让孩子在模仿中激发对周围人的同情心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期的孩子喜欢模仿,更善于模仿,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经常对周围的人表示同情,对有困难的人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他就会模仿成人的行为,逐渐变成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4.善于发现、保护儿童的助人行为,呵护儿童的同情心1~2岁的儿童,在自我中心逐渐消退的同时,会出现大量同情和助人的行为当幼儿能察觉到别人的困难、需要,而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帮助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加以保护,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从内心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呵护孩子以同情关爱之心待人,对他们一生良好品行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5.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培植幼儿的同情心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左右儿童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观点采择能力迅速提高,是由“复制式心理”向“解释性心理”过渡的重要时期所以,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加强对幼儿进行教育,能促进孩子情感的丰富和深化,提高孩子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为其同情心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和家长要注意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有调查表明,爱惜小动物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肆意摔打小动物的儿童均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并缺乏同情心。

      所以,要通过儿童喜爱的各种方式,引导孩子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护自己周围的小动物,关爱自己的同伴;还可以通过激励孩子对大自然动植物和同伴的同情爱护,来培植幼儿的同情心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