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小说史复习提纲.docx
13页中 国 小 说 史 复 习 纲 要 一,小说的起源 1.稗官说: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后来张衡在《西京赋》中具体指明"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纪 晓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中提到这个观点, 可见此说影响最大. 2.子史说:指的是书面小说文体学意义上的起源.持此观点的有唐刘知几 《史通杂述》明确提出了小 说的流派, 指出小说史书流也.明代胡应麟强化此说 "小说者,史书流也"小说的母体为史. 3.唐宋说::这是从真正意义上成熟的小说出现的时间来讲的.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但是唐宋时期 对于通俗小说是流并非源,所以此说影响不大. 4.神话说:鲁迅认为各种体例同源与神话,此说影响较大 .保存中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作品是《山海经》5.休息说: 《中国小说史的变迁》鲁迅认为小说是以人们劳动休息时谈论的故事为起源.此说影响较 大. 之所以产生以上分歧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小说的概念认识不统一.有的指口头如 5,有的指书面如 2, 有的指远源如 4,有的指近源如 2.因为人们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小说起源的认识不同.神话传说,稗谈 琐语是文士采集以前的文体 ,记录多散见于诸子文集里,是口头小说之源,是远源.子史说是有学者经过 系统的研究而提出的,是书面小说之源.唐宋小说更侧重于通俗小说不是源头. 二,小说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小说的概念是在动态中发展的.1.《 庄子外物》中最早出现 "小说"一词: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出现蕴含其中2.西汉时, 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明确提出" 小说"的文体概念.至东汉, 荀悦有"小说家者流,盖处于街谈巷议所造" 之说法.而至桓谭,班固,则其说法又更进一步 .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 譬喻 ,以作短书,治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 "这里的 "小说"与后世所说"小说"意义相近,但是仍指"寓言 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则表述: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 巷语, 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 也.……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并列举 15 篇小说名.最晚在东汉时,小说已成为一种独立体裁.3.魏晋六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小说" 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了变化.但仍然是"非有意为小说" , 如干宝《搜神记》《汉武故事》《飞燕外传》 , , ,且多为伪托, 未能有长足的发展.而六朝时期的笑话中也 含有小说因子.4.至唐朝时才"始有意为小说" ,而唐代"小说" 的意义与现代意义极为相近, 属同一级别,为典型 小说. 刘知几 《史通》中谈到小说概念,外延时提出 "史氏流别" ,认为小说可与正史参行,可补正史之 不足.唐朝时期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相互影响, 文言小说在六朝时期达到一个小高潮,而白话小说在宋元 以后得到极大发展.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全面成熟的标志.小说创作家虽然没有专论,但是在故事的开 头或结尾都有作者的议论 ,如《南柯太守传》"浮生纷纷蚁于群 . : "此间出现很多颇有建树的作家, 且故 事多有源流, "xx 曰" 唐传奇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和社会功效, 《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 如 . 如 : , 对后世《聊斋志异》有影响.再如《李娃传》《莺莺传 》 , ,写现实生活, 以" 传"名篇.洪迈评价唐人小 说时说: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 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5.宋元时期, 小说进一步发展.北宋李昉《太平广记》500 卷, 按题材分为 92 类, 是对中国文言小说 第一次大规模整理,被称为"小说之渊薮" 《 汉书艺文志》以来都把小说放入子部或史部. . 《隋书经 籍志》则把它放入地理类中.话本小说则是唐传奇的外延 .而宋金元时期笔记小说和文言小说的并存标志 着雅俗对抗的开始.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说话"《梦梁录》"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 . : 各有门庭. "宋元说话里, 小说为一家,话本对文言小说有所继承.6.明清时期, 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出现了很多作品 .清代纪昀在小说分类上有了新发展, 《 四 库全书》中将小说分为三类:杂事类,轶闻类, 索隐类.这与现代小说分类更为符合.在明清时期, "小 1 说" 概念已趋于成熟.三,小说发展史的分期 1.孕育期——先秦:许多具有小说因子的文学素材出现,文史不分,两者混沌为一体,不是现代意义 的小说 . 2.产生暨维形期— —两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小说十五家, 此时作品多为貌似史事的叙事类作 品, 如 《燕丹子》 . 3.笔记体小说的成熟和史传体小说的发展——魏晋六朝:文学自觉时代, 社会动荡,给小说创作提供 土壤, 产生了大量作品,如干宝《搜神记》 ,多为相陈梗概, 无多故事情节,故后世多以为此时作品不能 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但也有优秀作品.史传小说大量涌现,多与汉武帝皇室故事有关,对宫廷的特殊 题材有浓厚兴趣.4.文言小说的全面成熟, 通俗小说开始产生—— 唐五代:说话, 唐传奇较为细腻婉转,初时有六朝之 风, 后有自我风格 .口头文学开始向案头文学转化 ,但多数作品中有浓厚的口头文学特征.5.小说通俗化—— 宋金元: 话本愈多,完全通俗化,小说达到空前繁荣 ,世俗化,原生态, 直白.6.小说雅化( 文人化)—— 明清: 作品中呈现诸多反思——对自我,对社会的反思, 回归理性,与通 俗化的小说所呈现的感性相对应,使人物承载了更多精神意念 ,更为复杂化,厚重. 作品开始呈现更多的 个人化色彩. 这一时期开始呈现类型化(通俗小说)向典型化(雅话小说)的转变. 《 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均属于累积型成书,都是经历了多个时代,多位作家的改造, , 最终汇集于某一高水平作家点铁成金, 将分散于各个时代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这一时期出现众多价值极高之作.而累积型作品又发展为个人作品的繁荣,如《金瓶梅》 (过渡期作 品)借用《水浒》故事讲述家族兴衰史, 行文大胆. 这一时期作品的艺术性也有长足进展. 7.变革期——近代以后:学习西方写作技法的阶段,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 ,有狭义公案小说出现. 先秦 (孕育期) 四 ,先秦( 孕育期)其他文体与小说关系 先秦处于文史不分的混沌状态,虽然这一时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其他文学体裁对小说的孕 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虞初周说》 ,张衡 《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小说虽然产生较晚,但作为小说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小说因素的产生则是很 早的. 一般认为,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和史传 ,诗歌中,小说的因素较为明显。
小说因素 1, 先秦诗歌中的小说因素 先秦诗歌中蕴涵大量小说因素.⑴《诗经》 献诗采诗这种方式与"小说"的产生方式——街谈巷议, 出于稗官相似. 而《诗经》中雅,颂部分的神话,国风中的民间故事,现实生活也有小说中的叙事成分. ⑵《楚辞》中大量的神话传说,假设问对的形式,形神兼备的形象描写都为小说提供了创作的基本思 想和基本手法.纪昀, 鲁迅都谈到过小说与楚辞的关系.纪昀: "……然屈原《天问》 ,杂陈神怪, 多莫知 所出,意即小说家言" .鲁迅则认为后世大量人神相恋的作品源于《楚辞》 . 中国古代小说,即使是最通俗的白话小说,作者也往往在篇首加入定场诗.赵彦卫评价唐传奇, "盖 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 ,不仅指出了唐传奇的整体特点,同时也道出了小说的多元 化脉络与来源. 2, 历史散文中的小说因素(历史散文和小说的关系&《左传》中的小说因素) 历史散文同小说一样属叙事范畴.福斯特说:历史家记录,小说家创作. 金圣叹也曾说:《史记》是 " 以文运事, 《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 高手, 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 众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 小说文化和史官文化关系密切. 历史与小说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它们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这个"共 通"的东西其实就是虚构想象 .钱钟书先生就此有过一段中肯的评述: "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 情,悬想事势, 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 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比如《左传》中介子推与其母的对话就完全是作家合理的想象虚构.史家 " 2 写史是一个追溯的过程,需要遥体人情,悬想,这就产生了虚构的成分. ) 先秦最具代表性的史传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小说因素.⑴《左传》①极具故事性 ,叙事性的故事情节. ②客观呈现式写法.③记言记事有很多虚构成分.⑵《国语》偏重记言,很多篇章有小说因素, 如吴越相 争,开创了以人系事,以塑造人物为主旨的先河 .⑶及《 战国策》则进一步发展,是纪传体散文的萌芽, 塑造了大批成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小说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谓先秦"小说" ,共 12 种, 《汉志》中记载 9 种,其中依托古人者七, 曰《伊尹说》《鬻子说》《师 , , 旷》《务成子》《宋子》《天乙》《黄帝》 , , , , .记古事者二, 曰《周考》《青史子》 , .后来纪昀编《四库总目》 又加三种: 《山海经》《穆天子传》《汲冢琐语》 , , .以上作品,虽然具备小说因子,但非现代意义的小说. 孕育期小说的特质 —— ——文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 孕育期小说的特质——文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 这种混沌体现在小说创作上的动机混沌和形式混沌 1.动机混沌 :无意识的创作.小说的雏形,街谈巷语, 本为一种口头创作,在这种丛残小语似的文学 体裁萌发之时,并没有产生"小说 "这一概念, 所以它最初只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 2.形式混沌:文史哲不分.文史哲不分,是先秦文学的特点之一,而先秦"小说"也由此带有这种特 质.在先秦,历史散文和小说之间界限模糊,具有小说因子的作品孕育于其他文体之中,但是具备小说的 特点,这种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晰 :⑴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Eg.神怪,英雄⑵故事情节结构,以 人记事,以事记人, 通过情节发展来刻画人物.⑶写作方法上打破了单纯的叙事模式,并有虚构的写作手 法. 先秦时期因其混沌的状态,很多小说因其孕育的母体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母体的特征 ,因此形成了中国 小说"文备众体"的特点,而其中议论说教的成分也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 五,两汉小说的发展状态 两汉在小说史上属于小说的雏形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也逐渐脱离母体文学,有了一定量的作品 出现, 且具有能与其他文体区别的特征 ,并被史家,目录家单列为小说类.诗词歌赋都对小说产生了巨大 影响. 在两汉时期,论及小说文体的有刘向父子, 荀悦,桓谭, 班固,张衡等人,这证明小说已具有一定的 独立文体地位. 但汉代人眼中的" 小说"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小说.当时的"小说" 具有以下特点: 1.是文人记录的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2.经过文人加工.3.形式是丛残小语.4.喜用譬喻, 夸张,想象 等手法.5." 治身立家,有客观之辞"—— 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 《汉志》所录小说十五家,到了梁代仅存《青史子》 ,至隋亦佚.鲁迅说"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 一真出于汉人" ,现在标明为汉人小说的作品一般都为文人方士的伪作.这些作品中较有影响力的有 : 《燕 丹子》 ,被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汉武故事》《神异经》 ; ,伪托东方朔, 仿《山海经》而作; 《西京杂记》 , 记载两汉逸事传闻的笔记小说. 两汉时期, 六,两汉时期, 其他文体与小说的关系 1 诗赋与小说关系密切 ⑴汉赋对小说的影响: ①假设其事,主客问答. ②征材据事,铺张洋溢.后世小说中很多描摹人物, 对景物的描写, 多用俗赋来表达 .③对偶排比, 散韵相间.④文人赋对说话艺术有很大影响,如华丽的辞 藻, 客观细致的描写 ,生动的想象, 对后来章回小说描写人物服饰,环境都有影响. ⑵乐府民歌中有很多 "缘事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