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资格考试 7个经典心理学效应.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36603323
  • 上传时间:2023-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学中的7个经典心理学效应1. 蝴蝶效应:  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的,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解:小小的烦躁--压抑和郁结--爆发  大的爆发有时会是小的不快的长期积累和郁结  所以不可忽略小的情绪让它郁结在心中  同时大的爆发,也许并没有明确唯一的原因,而是小的事件的堆积、累积  2. 齐加尼克效应:  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解:工作的紧张确实有点无解  不过“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任务完成紧张就会解除”  所以尽快完成任务就可以解除紧张了  同时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不会紧张的  于是紧张只存在于任务未完成而又没有做任务的间隙里  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好了  而且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  这样可以维持张弛间的平衡  有张有弛也很好  总之解法大致为:全身心投入尽快解决提高心理承压能力任务分解[NextPage]  3.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解:期待是一种力量也就是指心理暗示的力量潜意识的力量4. 蔡戈尼效应:  起源——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

      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症状——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解:实际上同齐加尼克效应  5、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解:其实就是一种从众效应  一个人打破窗子,则一个人承受此心理压力,两个人,则两个人分担……以此类推  大家都这样做,于是做这件事的心理压力也就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  总觉得人的行为模式可以最简单的用内外心理压力来描述  因为行为无非是主动被动两种  主动可视为是内在心理压力驱动的结果  被动可视为是外部心理压力驱动的结果  一般而言处于内部心理压力>= 外部压力时会比较好  分析此案例  外部压力减小(都把玻璃打破了,那自己打破了也没什么)  内部压力驱动(人本来就不喜欢遵守规则喜欢放纵破坏)  内部压力>外部压力于是就产生了大家都来打破窗子的行为[NextPage]  6、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

      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解:要认识到人的性格是立体的、360°的,不可以偏概全  7、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解:要意识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同时某一方面的属性是由环境和性格共同决定的心理学中的几个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 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