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二首.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探讨近来人事半消磨”一 句,看仅抽象、客观,实那么包含了大量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概括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边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想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过去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探讨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那么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沉重 了还需留神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掩盖在一种低回寻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对比,假设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告成,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呈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特别难得的二:[回乡偶书二首]思乡诗词《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谙而又目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简朴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这首诗运用比较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久居客地、重返故土的无限感慨和欣慰 诗的开头两句,置身于熟谙而又目生的故土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概括地说领略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感慨凄怆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土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土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泻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土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土,故土可还认得我吗?”──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 三、四句转折活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分外自然的问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真是含蓄风格的典型 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其次首七绝:“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新颖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我们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三:[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回乡偶书》赏析 导语:《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晚年辞官还乡之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诗《回乡偶书》赏析,梦想对你有扶助!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鬓毛摧:指的是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腔调没变更,双鬓却已经花白 儿童们望见了,没有熟悉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仍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置于熟谙而又目生的故土环境中,心情难于宁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