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建中版古代文论笔记整理.pdf

1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170936
  • 上传时间:2018-09-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8.2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导论一、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1. 儒家文化A、 人格主义: 积极方面来说在文学批评中强调文学创作的主体人格形象,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消极方面是对道德的苛求从而遮蔽文学的审美价值B、功利主义: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审美教育功用,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积极作用;弊端是难免被统治者利用C、经学中心主义2. 道家文化A、虚静其心B、法天贵真C、言外之意3. 佛教文化A、吾性本真:儒--- 历史真实,道--- 自然真实,佛 --- 心灵真实B、熟参妙悟:妙悟的前提是熟参C、境界至上二、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1、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A、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B、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C、直寻妙悟的直觉性思维2、批评意识的主体性倾向A 、文学批评中批评家与作家身份的同一B 、特别重视作家人品3、范畴建构的经验归纳性质三、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形态(体制、体式和体貌,即今天所说的体裁、语体和特定风格)1.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源头A、源于《易经》的议论体B、源于《诗经》的诗赋体C、源于《尚书》、 《春秋》的叙事体2.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形态的发展演变A 、先秦无文体,即“语录”或“要言”B 、两汉的序跋和书信体C 、魏晋南北朝骈文和赋D 、最常见的诗话源于六朝,之名始见于北宋E 、唐代伦诗诗F、元明清小说戏曲评点G 、近代受西学影响出现许多带“论”的批评文体3、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话语方式特征诗性与逻辑性相生相济的言说方式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第一节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一、儒道文化在白家争鸣中创生儒家强调教育的效果,而老庄的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精神生命为本,而非以外物为本,以个体心灵为本,而非以社会观念为本。

      二、诗骚作为文学道路和批评传统儒家强调诗的政治理论功用和教育功能,形成了先秦时期以政教为中心的诗歌理论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文艺思想体系是由《庄子》解释中衍生出来的,《诗经》批评可谓社会历史批评,曲骚开启的是美学批评和形式批评第二节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一、探讨了审美与功利的关系1.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审美和享乐,重质轻文,反对形式主义2.墨家:非乐3.法家: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文”是“质”的装饰、附属物偏颇在于没有注意到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二、明确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儒家学说中诗乐都服务于礼,孔子重礼,注重以诗为教化手段三、高扬文艺的“自然”法则老子也偏重于功用,但他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回归朴素的“大道”,以虚静的心境求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四、诗学基本理论1.诗言志—创作目的2.赋诗言志—《诗》的实用价值:在外交场合借诗表达自己的意旨或态度3.观政 -- 《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的美刺作用,通过诗来考察政治得失4.群居相切磋 -- 《诗》的教育价值5.以意逆志 -- 《诗》的接受方法6.从言志到缘情—文学本质认识的进展第三节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学批评一、孔子的文学批评1.兴观群怨兴— -- 引发联想,得到启发观----- 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为“考见得失”群--- 孔安国解为“群居相切磋”怨--- 孔安国解为“怨刺上政”2. 文质彬彬重视言辞及对言辞的修饰,但更重视德;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中和”和“思无邪”二、孟子的文学批评1.以意逆志说以己意逆诗人之意;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2.知人论世说3.知言养气说三、荀子的文学批评1.文艺与礼: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艺观2.音乐与礼第四节《老子》、 《庄子》和《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一、老子的文学批评“道法自然”“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庄子的文学批评1、自然天真之美2、得意忘言3、虚静与物化三、 《周易》中的文学批评思想1.意、象、言2.通变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第一节经学时代的文化一统一、今文学派:以董仲舒为代表,在继承儒家思想时,赋予其形而上学的至高无上性二、古文学派:以王充、杨雄为代表,“轻微言大义而重考古”,反对虚妄之言,认为君子之言必有征验三、马融、郑玄等人打破门户之见,使今、古文之间的矛盾对立得到一定的调和第二节两汉的《诗经》批评和《楚辞》批评一、 《诗经》批评㈠、先秦时期1 、用诗:为了说明事理,或者为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而有目的地引诗2 、评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非常注重《诗经》的道德价值,用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权衡它3 、三种意义上使用《诗经》:教科书;史书;经书㈡两汉时期1. 汉代最独特的一点是把《诗经》作为一门学问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齐、鲁、韩三家今文学派,以及属于古文学派的“毛公之学”。

      2.宋代朱熹认为风雅颂是三经,是“做诗的骨子”,赋比兴是“里面横串的”“三纬”后人多采用朱熹的说法,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赋比兴是表现手法3.与先秦相比,汉代人更明确地从实用尤其是道德教化的观点批评《诗经》,赋予它强大的社会功能郑玄就明确指出讽喻是人们创作《诗经》的直接动机4. 《诗经》是道的体现, 汉代将其作为文学批评的终极价值标准,用它权衡一切文学作品二、 《楚辞批评》1 、在文化一统的经学时代,汉代人都将有无道德功用作为评判当时文学创作的标准,甚至直接把其他文人的作品与《诗经》相比附,一切依《诗经》立意2.不同的态度: A、刘安从内容形式的方面肯定《离骚》,认为“其文约,其辞微”,也赞扬其品格,“其行廉”B、杨雄班固等人质疑班固援引《诗经》言语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的行为;以经书为准绳,批评屈原作品中大量借神话传说抒发情感、增加想象力的行为C、王逸强烈反对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贬抑,认为《离骚》 依托《五经》以立义第三节《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一、 《淮南子》的文学批评1 、 《淮南子》原名《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其宾客集体编撰的哲学著作,内容驳杂,兼采道、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

      2.重要的理论有形神气论、虚静说以及天人感应说,也强调《诗经》的认识和教化功能3.独特之处还在于对《诗经》等文学作品、 音乐创作的动因,又说明它们之所以能产生一定社会作用的原因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1.汉代文人自觉创作的大量涌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对象2.《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的批评模式3.明确提出“发愤著书”说第四节班固、王充和王逸的文学批评一、对文人及其作品的认识1.先秦时期的“文学”:含学问或文物、文献的意思2.文章:礼乐法度;书籍;文辞;一切书写下来的文本,包括书和单篇作品3.王充的“文德说”,德即事物的内在的内容,一方面“德”藉“文”而显,另一方面,“德”决定着“文”二、文学批评对象的扩大在两汉文学批评中,议论得较多的是赋这种文体,批评模式基本上与《诗》相同,即非常关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道德教化式的评论杨雄和班固都以是否具有讽喻价值来权衡赋三、文学创作论1.班王逸往往结合作家心里及其生平经历探讨作品的成因,如对屈原的评价上2.从创作目的解说文人创作的动因,如屈原“忧愁幽思” 、“赋以讽谏”3.班固和王充还分别提出了“求文章成名于后世”和感事而发之说。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玄学兴盛与佛学东渐一、汉魏之际的儒学式微、庄学复兴桓灵二帝时期,宦官专权,制造两次党锢之祸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原则和抽象思辨风格,成为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二、玄学三期以道释儒、儒道兼综用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儒学经典三、东晋南朝玄佛双修、三教合流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一、创作理论的革新“诗缘情而绮靡”动静相济的内涵二、鉴赏理论的完备鉴赏才性鉴赏方法论三、作家理论的深入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性第三节曹丕《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一、曹丕《典论·论文》1. 文气说以“气”论文和文人,是《典论·论文》最突出的贡献“文气”说要义有三:A.“气”指作家自然禀赋、个性气质, 不同于孟子“浩然之气”中的伦理道德色彩B.他将文气分为“清”和“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C.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2. 文体论“四科八种”3. 文章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独特之处: A.将文学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人格和生命B.曹丕极力推崇的文章之中,包括为汉儒所轻视的辞赋和诗歌4. 作家论批评文人相轻、贵古贱今和贵远贱近二、陆机《文赋》主要内容是谈如何创作文章的问题1. 论创作心理A.创作发生论:“玄览中区” “颐情典坟”B.创作构思理论:展开想象活动、形成艺术形象、运用语言传达C.创作灵感论2. 论文体风格“诗缘情而绮靡”文体风格具有多样性的差异3. 论审美标准应、和、悲、雅、艳五个标准艺术表现技巧上面文章应构思精巧、遣词造句应妍丽、声韵配合应和谐第四节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一、刘勰《文心雕龙》(一) 、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1. 文之枢纽A.第一层:提出写作的根本标准《原道》、 《征圣》、 《宗经》B 。

      第二层:写作发展的基本方向《正纬》、 《辨骚》“执正驭奇”的基本原则2. 论文叙笔《明诗》到《书记》共20 篇,涉及 23 种文体,前十篇是有韵之文,后十篇为无韵之笔论文体的方法“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3. 剖情析采论述从情到采的各种写法,从今天看大致可以归作创作论和批评论两大块(二) 、 《文心雕龙》的创作批评论1. 创作论从《神思》到《总术》共24 篇A. 创作构思《神思》虚静、《养气》养气、语言传达( “积学储宝” ;“笔固知止” )B. 结构风格布局《镕裁》:“是以草创鸿笔 ,, ” ;结构《附会》将文体结构分为情志、事义、辞采和宫商四部分,在《章句》中谈到文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风格《体性》、 《定势》、《风骨》C. 练字造句文章文辞运用要与文章结构内容和风格协调一致,不能片面追求字句的华丽2. 批评论从《时序》到《程器》A. 论文学与现实在《物色》篇中涉及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在《时序》中涉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B. 论作家之才性在《才略》和《程器》中体现他持才性离异的观点C. 论批评之方法《知音》端正的态度,充分的准备,“六观”的方法二、钟嵘《诗品》(一) 、基本内容1. 止乎五言2. 分品论诗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3. 推源溯流《国风》、 《小雅》、 《楚辞》是他对五言诗人风格追源溯流的三大源头(二) 、文学思想主要见于序文之中1. 诗歌性质 --- 吟咏情性A.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特别强调对“怨”情的抒发:曹植“情兼雅怨,体被文质”B. 古诗“多哀怨”;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2. 创作原则 --- 自然直寻3. 审美旨趣 --- 滋味有余A. 认为运用赋比兴三类艺术方法,使风力与丹采结合,才能较好表现作者情感B.喜以形象化的语言论诗,开批评史上“意象批评”的传统第四章隋唐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主要表现在诗歌与散文两大领域,理论特征主要有两点:1. 诗论与文论的分道扬镳; 2. 政教中心与审美中心论两大文学思想流别的对立与统一。

      第一节儒释道文化并立与融合一、隋唐儒学的复兴1.唐朝统治者支持儒学的力度比隋朝更大2.儒学的复兴主要表现在经学的兴盛(孔颖达《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和儒学与佛教的抗争成鼎立之势这两个方面韩愈坚定地站在儒学“道统”的立场上反对佛教之“法统”二、隋唐佛学的鼎盛1. 佛教的兴盛体现在: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事繁兴,宗派林立;高僧仰仗朝廷,士僧交游广泛2.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表现在:以“境”论诗;形象比喻,论文评诗;促使了诗僧群体的崛起;佛教对唐诗的全面渗透(题材的广泛;色彩的清淡;语言的通俗)三、隋唐道学的繁荣1.统治者尊崇道教,奉老子李耳为始祖2.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创作上诗文中求道成仙思想的体现,游仙诗的出现, 想象丰富奇特, 意象瑰丽, 意境优美; 批评上从殷璠、 皎然到晚唐司空图,品诗评文力主兴象神韵,提倡“韵外之致”、“意外之象”、“味外之旨”四、儒释道文化的融合1.在儒家影响下, 产生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2 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完整版】.docx 最新补考2022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补考2023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1[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5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1[1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3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4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育婴员专业技能证书考试题库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