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最新的钱玄同与鲁迅的明争暗斗16篇.docx

55页
  • 卖家[上传人]:1520****426
  • 文档编号:332374363
  • 上传时间:2022-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2.63K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3年最新的钱玄同与鲁迅的明争暗斗16篇钱玄同与鲁迅的明争暗斗(1) 鲁迅与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友谊的小船是怎样说翻就翻的?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更有情怀 鲁迅一生论敌无数,朋友也不少,如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都是他的老朋友但可惜的是,最终鲁迅和这几个老朋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鲁迅与林语堂1929年8月28日,上海南云楼,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请鲁迅、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川岛等文化界名流吃饭北新书局长期拖欠鲁迅版税,鲁迅忍无可忍准备将其告上公堂李小峰闻讯,请郁达夫向鲁迅求情在郁达夫、川岛等人调节下,双方达成协议,北新书局将徐徐归还鲁迅版税因此,8月28日南云楼这顿饭本是“合好”之局,李小峰与鲁迅重归于好,顺便感谢郁达夫、川岛等人 饭局本来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不料席间,有人忽然提到张友松这个名字,暗示有“奸人”造谣一向心直口快的林语堂没有多想,便跟着别人点头附和张友松是鲁迅学生,也想办个书店,为此多次请鲁迅等人吃饭为拉拢鲁迅,张友松表示自己要以李小峰为戒,决不拖欠作者的版税此话传到外人耳朵里,包括李小峰在内的不少人便以为,鲁迅之所以起诉李小峰便是由于张友松在挑拨离间 鲁迅本来就对张友松的事情非常敏感,一看林语堂点头附和,以为林语堂是在讥讽他,当场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起来,拍着桌子大声喊道:“我要声明!我要声明!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林语堂站起来辩解说:“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两人越说越火,像一对雄鸡一样,互相瞪了足足两分钟。

      后来,还是“和事佬”郁达夫站出来,一手按下鲁迅,一手拉着林语堂和他夫人廖翠凤赶紧离开 筵席就此不欢而散南云楼风波事情虽小,却标志着鲁迅和林语堂这两位老朋友关系恶化而此前,他们还曾互相扶持并肩战斗过,一度是亲密交往的老友1923年,林语堂戴着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高帽回国,经胡适推荐被聘为北大教授其时,新文化运动阵营已经开始分裂,北大文科教授分成两派,一派以胡适为领袖,一派以周氏兄弟为首虽然,胡适是林语堂的恩人,是胡适一直资助林语堂留学,甚至拿出自己的钱“冒充”公费支持林语堂,但天性放逸洒脱的林语堂却选择站在鲁迅一边,加入了《语丝》阵营 在《语丝》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后,林语堂就成为《语丝》“小弟”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并经常参加语丝社活动作为语丝社的精神领袖,鲁迅对林语堂的才华非常赏识,在1925年12月5日和6日主动给林语堂写了两份信,进行约稿两人由此开始交往,林语堂对年长自己14岁的鲁迅非常尊敬,经常请鲁迅指教文章,并追随鲁迅参加了一系列战斗在鲁迅精心指导下,林语堂的文章技巧、思想都上了几个台阶女师大学潮爆发后,林语堂更是坚决跟随鲁迅站在女师大学生一边,不仅写文章论战现代评论派,还亲自走上街头,拿起竹竿和石头与军警搏斗,为此在眉头留下了个伤疤。

      1926年4月,张作霖的奉军开进北京,李大钊、邵飘萍等人被杀,《京报》等报馆被封杀北京一时腥风血雨风声鹤唳,鲁迅也上了“黑名单”,随即离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鲁迅之所以去厦门大学,正是林语堂之邀请,林语堂此时是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 但鲁迅在厦门大学待得并不如意,不到半年便离开了厦门大学,不久林语堂也被排挤出厦门大学又经过半年彷徨后,鲁迅于1927年9月来到上海定居林语堂此时也在上海,闻讯立即赶来拜访,深谈至半夜次日,林语堂再次来访,并于鲁迅、孙伏园等人聚餐合影林语堂见鲁迅和许广平同居一室,有次很傻很天真地问郁达夫:“鲁迅和许广平女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关系的?”不久,蔡元培任院长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林语堂被聘为蔡元培的英文秘书如果说《语丝》时期,林语堂是鲁迅的“小弟”,那么此时,他们已经平起平坐,甚至林语堂成了鲁迅的“恩人”也可能是这种角色的转化,让林语堂不再那么尊敬鲁迅,让鲁迅暗地里感到不爽,从而爆发了南云楼风波 南云楼风波发生后,鲁迅和林语堂开始疏远但两人也很快意识到,这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私下里还是有些交往随着共同参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两人一度又开始交往紧密来往。

      每次民权保障同盟开记者会,有外国记者在场时,林语堂担任英文翻译,鲁迅则任德文翻译,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除了共同参与民权保障同盟活动,两人书信来往也比较密切,其中林语堂还托鲁迅帮他哥哥谋业 民权保障同盟逐渐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他们不能奈宋庆龄、蔡元培如何,便拿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开刀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在中央研究院大门外中枪身亡鲁迅为此气愤地写下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并于6月20日没带钥匙就出席了杨杏佛的入殓仪式,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看到林语堂没有出席,鲁迅很生气地说:“这种时候就看出人来了,林语堂就没有去,其实,他去送殓又有什么危险!”实际上,林语堂此时因为被特务监控出不得门,他后来参加了7月2日杨杏佛的出殡下葬仪式此前,林语堂还写了著名的《论政治病》一文,讽刺国民党政府的丑恶无耻 杨杏佛的被刺,的确打压了民权保障同盟,同盟不久便名存实亡,鲁迅和林语堂也少了往来林语堂随后开始自主创业,1932年主编《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大力弘扬“幽默文学”和“闲适小品”,并因此被称之为“幽默大师”。

      而“铁血战士”鲁迅对林语堂倡导“幽默文学”和“闲适小品”非常反感,认为这是为血腥现实涂脂抹粉 不过,鲁迅此时还是把林语堂当成朋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玉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他劝林语堂不要再写幽默、小品文这种小玩意儿,有这精力还不如多翻译一些英国文学名著鲁迅此话本意是站在朋友角度,为林语堂着想,不想浪费了林语堂的翻译才华,不料林语堂回信说等他老了再做这些事 鲁迅看信后火冒三丈,以为林语堂是讥讽他老了,因为鲁迅自己此时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翻译工作,于是愤愤地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但我至今还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国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能更急进,那当然很好,但我看是决不会的,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其实,这也是误会而已林语堂后来无奈地解释道:“我的原意是说,我的翻译工作要在老年才做因为我中年时有意思把中文作品译成英文……现在我说四十译中文,五十译英文,这是我工作时期的安排,哪有什么你老了,只能翻译的嘲笑意思呢?” 因为这些不经意的误会,更因为鲁迅和林语堂立场越来越远,鲁迅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来的”。

      后来,鲁迅有次参加一场婚宴,看见林语堂夫妇在座,二话不说抬腿就走1935年4月20日,鲁迅写下《天生蛮性》一文,此文只有三句话:“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将林语堂与鲁迅鄙夷的辜鸿铭等人并列,可见鲁迅此时已对林语堂彻底无情无义 鲁迅写此文时,林语堂已远赴美国,与鲁迅从此别离再次听到的是鲁迅逝世的消息,林语堂在鲁迅逝世四天后写了《悼鲁迅》一文在文中,他将自己和鲁迅的关系作了概括:“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从朋友到论敌,从一度和好到终究疏离,林语堂和鲁迅之分手最终还是两人思想立场所致鲁迅对国民性乃至人性充满绝望,乃至满腔怒火,“火发不已,叹兴不已”而林语堂深受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超尘脱俗思想影响,对国民性和人性总体上持乐观态度,因此提倡“幽默”和性灵闲适此外,站在“鸡蛋”一边的鲁迅很反感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绅士”作派,认为他们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瞧不起劳苦大众鲁迅与钱玄同钱玄同和鲁迅本是同门,又是《新青年》的同事,关系不可不谓深厚。

      正是钱玄同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稿”,而激将得鲁迅从抄古碑的落寞中走出来,重整旗鼓走上了战斗道路为什么他们会失和呢?这也貌似是因为一件小事所致1926年6月,顾颉刚发表的《古史辩》引发轰动鲁迅不赞成古史辩观点,更讨厌顾颉刚,不断撰文抨击而钱玄同却支持古史辩,并与顾颉刚愈走愈近,故而与鲁迅越走越远1929年,鲁迅回北京探亲,去孔德学校拜访马隅卿,恰好钱玄同也在座看着名片上所印“周树人”三字,钱玄同笑着问:“你的姓名不是已经改成两个字了吗?怎么还用这三字的名片?”一向严肃的鲁迅正色道:“我从来不用两个字的名片,也不用四个字的名片!”鲁迅这是在讥讽钱玄同用的四字笔名“疑古玄同”,于是钱玄同脸上也布满了阴云就在这时,鲁迅最讨厌的顾颉刚又走了进来,鲁迅见此立刻起身离开,从此再未与钱玄同相见 在给许广平的信中,鲁迅描述了这次邂逅:“途次往孔德学校,去看旧书,遇金立因(即钱玄同),胖滑有加,唠叨如故,时光可惜,默不与谈”《两地书》出版后,钱玄同看到此信,回应道:“我想,‘胖滑有加’似乎不能算作罪名,他所讨厌的大概是‘唠叨如故’吧不错,我是爱‘唠叨’的,从(民国)二年秋天我来到北平,至(民国)十五年秋天他离开北平,这十三年之中,我与他见面总在一百次以上,我的确很爱‘唠叨’,但那时他似乎并不讨厌,因为我固‘唠叨’,而他亦‘唠叨’也。

      不知何以到了(民国十八年我‘唠叨如故’,他就要讨厌而‘默不与谈’但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事,他既要讨厌,就让他讨厌吧 鲁迅逝世后的第五天,钱玄同写了《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在回忆了与鲁迅的平生交往后,钱玄同谈了自己对鲁迅的评价,认为鲁迅的长处有三:他治学最为谨严;治学是他自己的兴趣,绝无好名之心;他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抉发中国社会的痼疾,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用处的” 同样,鲁迅也有多疑、轻信、迁怒三大短处: 多疑往往使鲁迅“动了不必动的感情”,轻信往往使鲁迅与曾“认为同志”的人“决裂而至大骂”,迁怒常常使鲁迅以自己的好恶为准则,“本善甲而恶乙,但因甲与乙善,遂迁怒于甲而并恶之”(这似乎说的就是钱玄同和鲁迅的关系,鲁迅本善钱玄同而恶顾颉刚,但因钱玄同与顾颉刚善,遂迁怒于钱玄同并恶之)鲁迅与刘半农鲁迅与刘半农原本关系也不错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相比较,鲁迅更亲近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刘半农,常常与之聊天闲谈刘半农曾为鲁迅写过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被公认为是对鲁迅准确的评价,鲁迅自己也没有反对但刘半农因为是“鸳鸯蝴蝶派”出身,常被留美学生讥讽为“浅”,故而一气之下跑到国外读了个博士。

      1926年春天,回国后的刘半农重印《何典》,邀请鲁迅写序鲁迅在短序中直言道:“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此话惹得刘半农很不高兴,书出版后,虽然送书给了鲁迅,但没有签名 1928年2月27日,刘半农在《语丝》4卷9期上发表文章《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刘半农在按语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明正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事实上,林则徐被罢职后,发配新疆伊犁充军,并未在“印度舁尸游街”4月2日,鲁迅在《语丝》4卷14期上刊登了读者来信,指出了这个错误,惹得刘半农又是不爽,从此不再给《语丝》投稿,也基本上中断了和鲁迅的来往1928年8月4日晚,李小峰在上海万云楼那次请客,客人中也有刘半农,但鲁迅和刘半农“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鲁迅后来还曾以刘半农为例,批评提倡白话文运动的一些战士胜利后不再为白话文战斗,反而拿古文字来嘲笑后进青年 1932年11月20日,鲁迅到北平探望母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