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doc
19页1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以老子以老子《《道德经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为中心的讨论 林安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本文旨在经由道家《老子道德经》为核心去理解与诠释现代人 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笔者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 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 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 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 ,道家思考的面向是 「自然」 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 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 调「尊道而贵德」 ,以生长代替竞争 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 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 调「去名以就实」 ,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 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型态有一解构之作用能致虚守 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 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这正标识着 「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关键词关键词﹕﹕存有的治疗、自然、天地、尊道贵德、致虚守静、否定性思考 一、一、从中国宗教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意义治疗」」的理论的理论 近十几年来,我谈「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 ,依照「儒、道、佛」区隔成三个 不太一样的治疗方式儒家名之曰「意义治疗学」 ,道家则为「存有治疗学」 , 佛教为「般若治疗学」1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特性在佛教用「般若治疗学」 1 请参见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 ,二 OO 一年七月再版,台北明文书局印行 2 特别着重在缘起性空,道家「存有的治疗学」 (或者用另外的词来讲可以叫做 「道疗」 ) 道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其实是人参赞于天 地之间,儒家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儒家着重在于「人-自觉」这一面,道家着 重在于「天地-自然」 儒家的重点在于「内在的道德主体性」 ,而道家注重的 是「场域的自发和谐的絪缊(蕴蓄)的调节性力量」 如果我们把儒道做个对比的话,明显的儒家的重点在「自觉」 ,道家的重点在 「自然」 ,但这并不意味道家认为人的自觉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人「主体的自 觉」与「场域的自发的和谐的次序」比较起来的话,它认为场域的自发的和谐 的次序比较重要。
2道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到最后会告诉你, 「我们应该着 重在整个场域自发的和谐的次序调养上」 这么问题道家怎么处理,怎么介入呢? 它就说,当我们人参与到天地以后,因为人参与了天地,所以有万物为什么 这么说呢?其实原先「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就是道,由于人的触动触发, 就使得天地万物人我原来通而为一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因为 话语的介入话语的介入使得天地人我万物这个总体的状态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就使得万物从总体状态里面出来这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里讲得 很明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在话语还没有介入以前,唯一的状 态是整个天地元初的状态,而经过话语的介入以后,才使得万物成为万物,所 以话语的介入本身,使得话语变成万物之母 二、道家区隔了二、道家区隔了「「道道」」与与「「言言」」 ,但两者又是连续的但两者又是连续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点出来,就是道家区隔「言」跟「道」 , 「道」 是「不可说」 ,而话语「可说」 , 「不可说」就是「无名」 , 「可说」就是「有名」 「无名」是「有名」更为原本的本原状态,这样一个「道」的状态,必须经过 「话语」才能够将「道」彰显出来。
或者我们用另外的词来说, 「道」的彰显本 身,必须经由话语的介入,才使得彰显走向「对象化」 这是很复杂的存有学上 的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这里,追溯到这里有一个用处就是,道家在谈治疗的 时候,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认为我们必须清楚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问题,所 以我们必须能够摆脱整个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麻烦,而回溯到「存有之道」上 就这一部份来讲,跟佛教哲学可以有些相关,甚至类似,但总的来讲﹕「佛」 与「道」 ,一重「缘起性空」 ,一主「无为自然」 ,他们仍然是不同的 2 道家的「道法自然」 、 「道生之、德蓄之」相对于儒家的「践仁以知天」 、 「志于道、据于德」 是互补而相成的请参见林安梧,2003 年 4 月, 「道」 「德」释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 《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号 334),页 23-29,台北 3 关于这问题,王弼早在二千年前即以「名以定形」来表示,这是极难能的关于此问题伍至 学曾有深入探讨,请间见氏着《老子反名言论》 ,二 OO 二年一月,唐山出版社印行,台北 3 讲「无名天地之始」 ,重点在于原初的场域的空无状态其实,场域的空无状态 并不是我们讲的「有无」相对下的「空无」 ,毋宁说是意识还处在一个「无」的 状态,或者说它是「无意识」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意识」 指的是在「意识」之前,那个意识未发之前的状态因为在未发之前的状态就 是一个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的状态就是你的心还没有激活还没有参与的状态, 而一旦你的心激活了,名言概念就介入了名言概念介入,万物因此而生名 言概念介入了以后,就使得原先总体的彰显,彻底地走向「对象化」的过程 彻底地走向「对象化」的过程以后, 「I-it」relation 这样的 pattern 就出现了 「我与它」这样的一个 pattern 出现以后,彻底对象化的后果,对象物已经离开 存在本身,因为这个对象物已经是话语的介入,而使得它彻底地离开它自己4 三、心灵意识的开显与执定,伴随而生的利益、欲求、权力,会使人逐物而不三、心灵意识的开显与执定,伴随而生的利益、欲求、权力,会使人逐物而不 返返 彻底地离开它自己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心「逐物而不返」 ,心「逐物而不返」就 造成所谓的迷惑,造成一切的烦恼,造成种种其它相关问题为什么在认识的 过程里面,由话语的介入,导致彻底的对象化,而彻底的对象化会造成这些后 果来?这问题就在于,当人的心灵意识从「无意识的状态」走向一个「意识所 及」的事物的时候,会伴随而生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欲求,人们的其它种种权 力,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导致人们「逐物而不返」的状态。
在这「逐物而不返」 的状态里面,非常清楚的它会通过话语本身的一种反控性来表现譬如说原来 你要说它是「A」 ,结果到最后变成「非 A」 这时候你怎么去面对「A」跟 「非 A」的问题?这是道家哲学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在老子《道德经》的 第二章里面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全天 下人都知道那是美,而这时候就变成恶,天下人皆知为善,就变成不善了怎 么会这个样子?会!这就是道家所看到的问题,这问题很严重 在这个过程里面,从名言概念,话语的介入,从「有名」指向一个对象,彻底 的对象化以后,使得那个对象成为一个被决定的「定名」 ,这个定名本身就带有 执着性,这个执着性就带有染污性,这个说法跟佛教颇为接近你要对执着性 跟染污性有所治疗的话,必须通过整个反思,回到本身内在的整体,要做到如 此,我们对于整个话语的介入,要有一个非常高度的觉醒能力所谓高度的觉 醒能力就是,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着在人们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状态, 你要重视那个状态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就是 「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实存的真实的状态﹔而话语介 入的那些东西通通可以被解开。
4 「我与你」 、 「我与它」的对比,取自 Martin Buber,请参见氏着“I and Thou”, translated by Ronald Gregor Smith, The Scribner, 1957,New York. 4 四、介入话语前的真实才是实存的真实,话语介入,问题孳生四、介入话语前的真实才是实存的真实,话语介入,问题孳生 道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它告诉我们,还没有介入话语以前的真实才 是真正的真实既然如此,人间是不是已经充斥着话语的介入的世界,是!譬 如说价值的判定,是非、善恶、对错、美丑它认为如果彻底勘破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束缚到你生命的真实其实所求不多,它一直告诉我们要去 除权力的争夺,告诉我们要「以生长替代竞争」 生长只要有一点点土地就能够 生长,所以重点在于有没有土地土地在哪里?在心基本上,只要有心地, 就能生长至于其它的东西,你不墯入那个竞争,天地就非常宽,堕入竞争, 就非常麻烦我们在民间常听到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这就是典型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意思是说,我不跟你对立,我要避开权力,因为它发觉到,只要是权力 所侵入的东西,如果又伴随着话语,你再怎么用「理性」抗争它所得到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基本上它认为都不究竟。
人落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其实是被隐蔽的 你强调一种客观的法则性,这客观的法则性,当然需要有话语的介入,要不然 无所谓「客观法则」 ,而客观法则是用来约制权力,约制利益,约制贪取占有 非常麻烦的,这些东西搞进去以后,客观法则本身就会有颠倒相,一有颠倒相, 客观法则就会毁损掉而客观法则毁损掉的时候,你又更强调用一种具体的规 范进一步你会发觉具体的规范也不行,所以这时候你会觉得理性的力量实在 太弱,一定要有权力,要有权力的控制 五、客观法则若失去了实存的验证,那客观法则将走向异化,甚至失效五、客观法则若失去了实存的验证,那客观法则将走向异化,甚至失效 道家认为,当人们要用客观法则的时候,其实就要追问客观法则从哪里来?客 观法则从哪里来?客观法则如果失去了人跟人之间真实的感通,一种彼此的感 通,这客观法则是无效的,是容易有差错的而真实的感通从哪里来?真实的 感通其实来自于我们人内在有一种真实的本心,而这个内在本心从哪儿来?从 整个天地人我万物的总体的本源来如果追溯到这个总体的本源,只抓住客观 的法则,抓住具体的规范,或者,你因此相信权力的控制的话,那就完了 客观法则怎么来的?客观法则是因为权力相互抗争,得到一个均衡。
如果依照 道家思想来讲,这是错的,是不可以的因为权力的抗争所达到的均衡是恐怖 的均衡当客观法则稳不住具体的规范,到最后整个 disorder 到很严重的状况, 你只好诉诸权力的控制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打着神圣的伟大的加上权力的控 制,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5 这是华人民间的谚语,代表着道家的民间智能这是华人面对权力、利害的自我保存方法 5 六、正义要是没有回到真实的感通就会有问题,而真实的感通则必须上溯至内六、正义要是没有回到真实的感通就会有问题,而真实的感通则必须上溯至内 在本性与总体根源在本性与总体根源 如果依照道家的思想来看美国处理「九一一事件」世贸双子星大楼的方式,道 家不会这样处理的因为这个处理没有道义法则,它处在一个对抗的局面道 家觉得不应该如此,道家觉得不应该驱策着自己的群体,成为某一个意识型态 跟另外一个意识型态相互抗争,而且它认为,正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回溯到 生命真实的互动感通,没有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的内在本性,没有回溯到整 个宇宙总体的本质,那么这样的正义就会有问题我们现在讲的这一串话其实 是从《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语词转化过来的,在老子《道德经》三十八章里, 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道」失去了就想 到「德」 , 「德」失去了就谈到「仁」 , 「仁」失去了就谈到「义」 , 「义」失去了 就想到「礼」 ,当他们在强调礼的时候, 「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当人们 强调礼的时候,人们内在的忠信已经很薄弱,而一切祸乱就从此而生我们把 这些语词通过刚刚的理解方式,将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