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龙溪河流域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探索.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72500432
  • 上传时间:2022-04-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0.4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龙溪河流域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探索                     按照我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工作思路,围绕龙溪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这一主题,作者与课题组实地调研了普顺、高安、包家等7个沿河乡镇,又对县发改委、县农委、县文旅委等6个县级部门展开座谈调研,在基本掌握龙溪河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龙溪河(垫江段)及沿河乡镇的基本情况(一)龙溪河(垫江段)基本情况龙溪河,属于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明月山东麓梁平区明达镇龙马村文家沟,在梁平区境内称高滩河,至垫江普顺镇新桥村半节桥入境后称龙溪河龙溪河(垫江段)全长98.7公里,流域面积1495平方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垫江,起于普顺镇半节桥,止于包家镇陆箭滩汇入长寿湖该流域山水相依、交通相连,地势平坦,产业基础雄厚,是重庆最佳的产业布局地、产业承接地和城市发展带一)沿河乡镇的基本情况1.沿河乡镇地位重要沿河乡镇占据垫江全域的中心地带,龙溪河沿河乡镇共11个,按照龙溪河流经普顺、周嘉、永安、曹回、长龙、高安、高峰、五洞、澄溪、砚台、包家,幅员面积734.42平方公里、占全县48.43%,户籍人口占全县46.18%。

      沿河乡镇经济总量占比高,2019年农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为49.88%2.沿河乡镇农文旅资源独特自然禀赋好,龙溪河(垫江段)24个望娘滩蜿蜒盘转、风景独好,11个沿河乡镇农耕条件好,水患灾害少田园风光美,山水林田塘自成一色,大小水塘库星罗交织,山巧水秀林绿田沃人居环境好,像普顺石龙寨、包家小山村、高峰寇家坝大井村等,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风貌基本成形文化底蕴浓,高安有“清水县”文化,有铜管乐、舞龙狮、秧歌、唢呐、对歌等民俗活动,有“铜管乐之乡”“重庆市农民铜鼓乐特色文化乡镇”“全国特色小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重庆市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等称号,顺河老街老宅古树茶馆商铺欣荣犹在,又有宝鼎山寺庙、三元古桥等名胜古迹,更有嘉庆三年县城官员李晨组织老百姓英勇顽抗白莲教过程中以身殉职的忠义文化3.沿河乡镇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沿河乡镇的水稻生猪水果蔬菜养殖业等产业发展良好,包家壮大柑橘、土鸡土鸭、蜜本南瓜等产业高峰着力发展晚柚、沃柑、雷竹笋、榨菜等产业普顺清水湾鹅业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安食品加工园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旅游业发展基础好,包家万亩橘海、湖畔草原盛名在外。

      普顺境内的迎风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金华山李家湾民宿等康养产业能承接三峡陆上旅游环线,高安首届“龙溪河龙舟赛”的成功举办,有力助推了全镇产业融合和我县知名度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好,高安“清水鱼”远近闻名,“高安面条”驰名全市,高安面业在县内外开设6家餐饮门店,每店年销售额近200万元,被评选为“重庆小面50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础好,沿河乡镇培育引进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数目可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签订定向采购合作协议,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助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4.沿河乡镇治理有效平安建设基础牢,沿河乡镇群众基础好,矛盾纠纷都能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治安形势较好,刑事案件发案数低,群众越级上访案件少,重视发挥新乡贤的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重视农技指导,每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等,重视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沿河路网加紧建设,纵线建设方面,目前高标准沿河规划的“龙溪河产业大道”已完成20%的工程量,属于我县“二环八射八联线”的第八联接线,龙溪河防洪通道,即龙溪河复线路,与龙溪河产业大道形成两岸互补互通,新建跨河桥梁4座;横线建设方面,第1联线(沙周路+普杨路)已建成,第一联线、第三联线、第四射线、第六射线正在建设中。

      二、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持久实干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下,沿河乡镇在产业、环保、交通、水利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有了目前基础扎实的局面,但也需注意以下问题一)连片联动发展不足重“点”上发展,轻“片”上谋划,区域产业和旅游资源重错位布局和示范点打造,轻连片发展和统筹布局,乡村发展步伐缓慢,虽亮点纷呈,但特色优势还没轰然突显,带动力量薄弱,无法形成龙溪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能协同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多年来我县对西大路沿线乡镇投入较多,对龙溪河沿河乡镇发展投入相对较少,发展进度体量已远远滞后于西大路沿线,削弱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二)产业带动发展不强资源要素挖掘利用不足,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弱,沿河乡镇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产业没有做强做精,适度规模经营不够,品质品牌上发力不够,造成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大资源要素整合不足,一二三产业、农文旅融合不够,目前沿河乡镇产业发展形式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长,辐射带动不强三)环境治理成果不佳人居环境改善难度大,目前农村的交通、环境、电力、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民居住选址与习惯仍受小农意识支配,以自家生产生活方便为标准,居住规模小分布散,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要求和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要求不相适应,人居环境改善耗费大,难以短时间完成。

      龙溪河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近3年通过执行河长制,开展河道清漂保洁工作等,龙溪河生态环境大为改良,但由于工程项目所需资金量大,涉及部门多、整改难度大等问题,龙溪河生态环境保护仍需较长的整改时间四)文化深度融合不够文化发掘保护不够,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但苦于发掘保护不足等历史原因,文化遗存受损较大,非遗传承几近枯竭,文化史料编修滞后,给农文旅深度融合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农耕文化挖掘利用不够,旅游产品的生产本质上就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农耕文化是农业文明的载体,但我们的挖掘利用不足文化再生产不够,文化是影响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哲学、宗教、艺术、习俗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总和,是沉积下来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沿河乡镇的人民质朴善良,勤劳智慧,但缺乏对劳动生活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精神价值的挖掘利用五)基础支撑发展缓慢一是路网体系未实现互联互通,龙溪河流域道路体系总体讲是村社道路发达、干线缺乏,沿河乡镇之间、旅游线路之间、乡镇接县城之间的路网规划建设滞后在龙溪河产业大道未建成之前,纵向流域两岸只有S206开南路(普顺至高峰段)为省级三级公路以外,其他200公里道路为四级路或等级外的农村道路;横线连接的14座大桥,只有5座桥梁形成了节点交通枢纽,其余因农村道路等级低而形同虚设。

      交通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不够,建设“四好”农村公路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建设用地调整慢,一方面,农村道路建设用地调整压力大,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10—2017)第10项第1006条规定,宽度8米以下的农村道路建设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可以不征用土地,导致乡镇建设用地调整周期过长,调整压力大,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另一方面,其他建设项目用地调整压力大,按照规定,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保障项目用地需纳入实用性村规划,这增加了项目建设难度三是乡镇公共服务待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缓慢,不利于“垫江晚柚”等品牌农产品开展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服务市场的理念不足,对业主、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引导扶持不够,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机制创新缓慢六)乡村人力资本不强部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政府应该大包大揽,把个人家庭发展置于乡村振兴之外,不愿出力出钱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沿河乡镇劳动力人口基本在外谋生,留守人员以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为主,缺谋事创业、居家谋生的青壮年劳动力乡村能人不多,业主、合作社经营能力不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缺乏,产业发展观念老旧,思想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三、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对策建议龙溪河流域沿河乡镇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特色,发展潜力较大,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既体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又促使形成我县“一带一路”(龙溪河示范带与西大路沿线)经济发展大格局,进一步的建设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一)整合资源,科学推动建议整合县级各部门的资金支持,整合相关财政资金,实行资金打捆使用、专款专用,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投入建议实行分阶段、分年限、分地段建设,根据各部门资金来源情况,实行部门包干完成责任制,先重点建设好沿河乡镇,继而建设好龙溪河流域其他乡镇二)统一规划,连片发展一是抢抓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调整机遇,重点谋划沿河乡镇,紧扣我县“三区两地一节点”,抓住我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用性村规划编制机遇,找准优势,明确定位,确定发展思路和具体抓手,明确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村规划等法定规划中,力争将沿河乡镇的重点事项、重大项目纳入市级乃至国家战略规划,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保障项目实施建设二是优化布局,强化旅游产品开发,通过龙溪河沿河乡镇路网建设,加强龙溪河旅游景区间的互动和全域空间连接,将龙溪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融入大三峡旅游环线发展,推动农文旅商业态融合发展;树立“城镇、乡村、产业、旅游”融合一体理念,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规划等与文旅发展规划相结合,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使城镇、农村等建设项目与文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相互配套。

      三是科学规划,连片发展,密切联系有技术实力的服务机构,深入调查研究,重视“点”上带动与“片”上发展相结合,制订切合实际的规划以便长期执行三)聚力资源,盘活山水一是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兴办产业,善于发现挖掘珍惜本县、本镇资源,着眼本土资源兴办产业、挖掘文化,适当借力,盘活山水二是善于发掘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好龙溪河以及沿河乡镇旅游资源,形成错季旅游业态,把龙溪河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成魅力山水田园、乡村休闲乐园、生态康养颐园三是着力体验性推进农文旅、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农耕文化增强农事体验性,将游客的出行、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集合化,在愉悦身心、体验审美、文化传播、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继续推动实施“互联网+”,推动农网融合,培育壮大线上线下一体的产业流通销售平台,形成稳定的市场消费群体,增强市场影响力四)保护生态,久久为功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加快构建以龙溪河沿河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的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二是加强龙溪河流域环境保护不放松,按照市第2号总河长令,持续抓好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三乱”问题整治行动,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快实现河畅、水清、岸洁的目标。

      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不达标的生产经营业主的监管惩罚力度,以儆效尤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督促有关企业稳定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加强龙溪河水环境的协同共治,协同长寿、梁平深化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农民对生活环境改造的需求,继续开展农村五项革命,加快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进度,把沿河乡镇改造成生态宜居的新家园五)融入文化,增强内涵一是挖掘利用沿河乡镇文化,可增强农事体验性、兴建名人文化馆等方式展现农耕文化,进一步挖掘利用沿河乡镇历史文化和铜管乐、舞龙狮、秧歌、唢呐、对歌等民俗活动二是注重文化再生产,依据沿河乡镇的产业人居特色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沿河乡镇确立乡村振兴精神,如沙坪毕桥村箩篼湾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