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合集.docx
44页目 录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不完整)及详解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 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解1.进奏院状2.《新青年》3.法兰克福学派4.《新华日报》5.中东通讯社二、简答题1.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
2.说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对抗战的作用3.略述1986到1991俄罗斯新闻改革及其影响4.谈谈你对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的看法三、分析题1.谈谈你对公民新闻的认识,以及公民新闻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与延续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 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不完整)及详解考试科目:825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台湾“报禁”2.《论出版自由》3.黄远生的“四能”4.李普曼5.《大清报律》二、简答题1.史量才的办报活动2.技术在媒介形态变化中的作用3.前苏联新闻体制的特征三、论述1.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口号的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谈谈你的认识 2.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的异同,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对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的认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台湾“报禁”答:(1)自1951年起,由于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也由于台湾时处“动员戡乱”时期,台湾当局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布多种法令与限制措施,称作“报禁“政策2)主要内容① “限证”1951年6月10日,台湾“行政院”以行政命令规定:“台湾省全省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为节约用纸起见,今后新申请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应从严限制登记。
这项以节约用纸为由,明示严格限制颁发报纸登记证的“限证”措施,是最早见于法令的明文规定1952年11月29日,台湾当局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第27条规定:“战时各省政府及省直辖市政府为计划供应出版品所需之纸张及其他印刷原料,应基于节约原则及中央政府之命令,调整辖区内新闻、杂志之数量此法与上述训令相互辉映,同样以节约之理由,明示台湾省各地“调整”辖区报纸与杂志数量,以进一步严格限制新报的出现② “限张”台湾当局于1950年12月底,规定各报减缩篇幅,最多以一大张(对开)为限;1967年4月,台湾当局修正“战时新闻用纸节约办法”,放宽 报纸篇幅限制为两大半张,最后则放宽为三大张此即“限张”③ “限印”:台湾当局另于1961年6月规定:“新闻纸社必须在核准登记之发行所所在地发行,不得在印刷所所在地发行出版品此一规定,严格阻碍了报纸的发行业务与发行能力④另外,还有“限价”,报纸不能自由决定报纸售价,必须经由有关机关单位的同意才能办理,形成另一种限制,此即是“限价”措施以及“限纸”:台湾当局对报社进行白报纸的分配与管理,报社不能够自行决定购买白报纸的数量,而必须透过主管机关统一核发3)在“一报五禁”的情形下,台湾报业大环境呈现畸形发展。
尤其是“限证”措施,从1960年后,在台澎金马地区发行的日晚报一直维持在31家,没有新报产生;一直到1988年1月1日取消“限证”措施,对台湾报业的家数限制才告解除2.《论出版自由》答: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撰写了《论出版自由》一书,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论出版自由》是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1)弥尔顿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各项原则,但却提出了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控制出版言论自由的有力论点,强烈谴责了当时整个封建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2)主要观点①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弥尔顿特别强烈地反对专制 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来做自由的讨论”,认为这才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自由②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③ “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弥尔顿强烈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地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力正是从弥尔顿的这些思想里,西方新闻界逐渐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这就是“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
3)主要内容①揭示书报检查制度存在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知”的权利②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制出版的政策③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3.黄远生的“四能”答:(1)黄远生,先后任《少年中国》、《庸言》、《申报》、《时报》、《东方日报》、《东方杂志》、《论衡》、《亚细亚日报》的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他尤其善写新闻通讯,是我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为“报界之奇才”黄远生的文集《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2)黄远生的“四能”是指,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① “能想”,是指“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② “能奔走”,是指“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③ “能听”,是指“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④ “能写”,是指“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3)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加强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这既是黄远生对记者的要求,也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4.李普曼答: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日),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代表作《公众舆论/舆论学》1)1922年他写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李普曼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拟态环境”、“刻板成见”)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 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它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另一个就是“刻板成见”①李普曼认为,人们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②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3)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5.《大清报律》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3月14日《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②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③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④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⑤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⑥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⑦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⑧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⑨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
《大清报律》同旧法制相比,具有了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的色彩,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精神实质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它旨在控制言论,而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二、简答题1.史量才的办报活动答:史量才,名家修,原籍江苏江宁,后移居松江(今上海市)史量才曾担任过《时报》主笔l912年买进《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九一八事变后,他的爱国热情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并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九一八”事变前①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②大革命失败后,史量才全心意发展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英美式 报业托拉斯但国民党当局使他的托拉斯构想失败③ 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但是,十多天后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继而又有淞沪抗战2)“九一八”事变后① “九一八”事变后,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