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说《过秦论》师法《谏逐客书》双璧生辉.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475013484
  • 上传时间:2024-05-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9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说《过秦论》师法《谏逐客书》双璧生辉    Summary: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稱《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Key:《谏逐客书》;《过秦论》;师承关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司马迁把《谏逐客书》全文收入《史记·李斯列传》,更把《过秦论》引入《史记》作为《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的传赞,颇有引作历史定论之意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1]551,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1]559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谏逐客书》论证秦王用人策略错误,《过秦论》揭示秦始皇守成治国策略错误,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概。

      两文创作一在先秦一在汉初,时间有先后,有学者认为贾谊的文章风格与李斯相近,可惜语焉未详本文拟从贾谊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的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一、贾谊学术思想与文学创作的渊源贾谊曾经师从张苍学习《左传》《史记》张苍本传记载,张苍是阳武人,对乐律历法颇有研究,秦朝时担任御史管理柱下图书汉初张苍受到重用,与萧何、韩信、叔孙通等人一样受命制定典章制度,在汉初文化方面,张苍的影响颇为深远朝廷在民间征集先秦旧书,张苍献《春秋左氏传》[2]315据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记载《左传》的传授谱系,荀况传授张苍,张苍传授贾谊[3]121可见贾谊是荀子的再传弟子贾谊创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多用传统四言句式,偏于说理,而不像同时代其他骚体赋那样着力铺采摛文,讲究讽谕,显然有荀子《赋篇》的遗风文学史家评论说“贾谊的赋兼有屈原、荀卿二家体制”[4]137《汉书》贾谊本传记载,贾谊二十二岁被朝廷徵为博士是因河南太守吴公的举荐吴公与李斯是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而李斯也是出自荀况门下,可见张苍与李斯是同门师兄弟,贾谊与吴公则是同辈师兄弟。

      荀况的学术思想偏重经世致用,传授《左传》,受《左传》行人辞令之美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观点的影响[5]803,荀况创作也追求文采学生李斯得其师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列有“李斯”专篇,称赞李斯的奏议有文采,不同于其他法家贾谊作为荀况的再传弟子,曾在李斯学生吴公手下供事,为吴公赏识,他后来创作《过秦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以气取胜,文采飞扬,很难说没受到李斯讲求气势又辩丽横恣的《谏逐客书》的影响对此,最近有学者考察贾谊的政论文,认为“贾谊的文章风格与李斯相近,都受到了荀子的影响[6]8二、《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谏逐客书》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没有标题;《昭明文选》选录《谏逐客书》归在“上书”类,题名《上书秦始皇》[7]544,今天的标题是后人添加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说臣下上书君王,在战国以前,与一般的人际书面交往一样称“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战国策·燕策二》),范雎《上书秦昭王》(《战国策·秦策三》)秦汉时代建立制度,给帝王的书,称作章表[8]230《谏逐客书》作于秦完成统一前,被归入“书”,萧统编《文选》为有别于一般的人际来往书信,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史记》李斯本传记载,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主持开挖河渠,其间谍身份暴露,秦王采纳了秦国宗室驱逐六国客卿的建议,李斯名列其中,李斯上书秦王随即秦王就废除逐客命令,恢复李斯官职对此,《史记》裴骃的“集解”引《新序》说,在被驱逐的路上,李斯写下这篇震古烁今的文章《谏逐客书》,送达秦王,秦王才派人赶到骊邑,追回李斯[9]2541可见当时形势危急,李斯力挽狂澜于既倒,冒死一搏,竟然绝处逢生,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不久李斯官至廷尉,秦王对李斯言听计从,他的法治主张被秦王采纳并付诸实施,辅佐秦王结束了春秋以来数百年的血腥混战,在统一中国的大业中留下千古功勋秦始皇称帝,用李斯为丞相,此后终秦始皇之世,对位极人臣的李斯给予了绝对的信任,李斯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秦王与李斯君臣遇合,成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无数官僚终身企盼而又难得企及的梦想李斯以一篇《谏逐客书》恰似神医起死回生,立竿见影,不仅叹为神奇,更让人神往仰慕之至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认为“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8]163,李斯如何对症下药落笔成文,其“善说”之妙成为千古文人孜孜不倦用心揣摩的重点汉初天下方定,百废待兴。

      空前强大的秦帝国瞬间覆灭,是纠缠在劫后余生的政治家心头的“结”总结秦朝灭亡教训,为汉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借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这也为那些经历过血火洗礼的汉初文人提供了驰骋才智施展情采的广阔舞台过秦”在当时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9]2699一时间涌现出了陆贾《新语》、贾山《至言》等传世名作雄心勃勃的年轻政治家贾谊也积极参与到汉初总结秦朝政治悲剧的热潮中要想写出既切中时弊又能产生惊听回视效果的雄文,不仅要有历史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政治谋略,还需要有巧舌如簧的雄辩技巧这样,远的如从荀子、张苍那里一脉传承的《左传》的精彩行人辞令,近的包括荀子在内的战国策士纵横捭阖的论辩说辞,都应该是贾谊悉心揣摩学习的范本,至于李斯那篇具有起死回生效力的《谏逐客书》,贾谊凭着师友关系,一定有机会接触到,并且对李斯当时创作的详情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三、《谏逐客书》与《过秦论》论辩技巧比较大多数论者认为《谏逐客书》与《过秦论》的论述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源于作者洞察形势,远见卓识,对自己观点有坚定信心,更兼积极用世的雄心和强烈的说服欲望;另一方面源于作者纵横捭阖、辩丽横恣的雄辩技巧,才使得文章气势磅礴,穿越千年,依然撼人心魄。

      单就论辩技巧而言,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两文的思路、手法以及语言风格有以下的相似之处第一,以时间为轴,用赋的手法铺叙事实,以事明理两文高屋建瓴,纵论古今,不做一般的抽象推理,却以七八成的篇幅,顺着时间纵轴,用赋的手法横向展开铺叙事实,言之有据,以事明理,让自己的观点在事实的铺叙中显现,柔婉中见犀利如《谏逐客书》,首先回顾历史,列举秦缪公四方求士,孝公用商鞅,惠公用张仪,昭王用范睢,秦国四代著名君主借客之智力奋发作为,“功施到今”的事实,并用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启发秦王反思接着笔写现实,矛头直指秦王本人,先列数秦王重用异国的奇珍异宝,反讽秦王用物而不用人的荒谬又叙五帝三王海纳百川,网罗天下,反衬秦王逐客,“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现实这用人与用物的情形,都在具体的时空中一一展开,人有名有姓,物真切可感,并且人与物并列,连類比物,观点蕴含其中《过秦论》则勾画了秦从兴起到灭亡百有余年间恢弘的历史画面:秦孝公胸怀野心,用商鞅变法,内强实力外斗诸侯,开疆拓土;此后诸侯合纵,叩关攻秦,谋士如林,猛将如云,士众百万,惠文、武、昭襄等五代秦王“蒙故业,因遗策”,追亡逐北,分裂山河;秦始皇横空出世,“奋六世之余烈”,荡平六国,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陈涉人微力薄,阡陌崛起,“天下云集响应”,秦朝瞬间覆灭。

      叙写汪洋恣肆,不蔓不枝,秦崛起强盛势如破竹与瓦解覆灭顷刻之间的史实,耸动视听,令人深思秦汉文人先后相随,善于用赋的手法铺采摛文,不仅像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说的秦世杂赋、汉初骚体那样用来抒写幽眇宜修之情,夸饰山河风物之丽,还能借以论事说理,并沾溉后世,蔚为大观第二,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揭示论点《谏逐客书》全文有四组对比:秦国四代先王求士用客成就霸业、五帝三王海纳百川无敌于天下,与秦王“逐客以资敌国”,“树怨于诸侯”相对比;秦王喜用异国之物与驱逐异国之客相对比;秦王“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的作为与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的野心相对比;此外,秦国四代先王求士用客成就霸业与先王当初如果“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即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相对比如此,古今对照,正反并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开篇亮出的中心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秦论》贯通全篇的是秦国本身先盛后衰、前强后弱、雄霸百年与顷刻灭亡的纵向对比,又有秦与六国、陈涉与六国、秦与陈涉的横向对比,这些对比从纵横两个维度,揭示了强大不可靠、武力不足恃的现实,并顺势提出秦的灭亡根源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第三,叙事铺陈善用排偶,骈散结合,句式多变,遣词灵活,富于文采。

      首先,善用排偶,气势雄壮排偶不仅句式整齐美观,而且语音节奏变幻犹如乐手击桴鼓,雷公打霹雳《谏逐客书》和《过秦论》中排比与对偶俯拾皆是,而且大多两者融为一体据莫道才先生《骈文通论》中的统计,《谏逐客书》中对偶之句有四十多处,如“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种句子排比中兼容对偶,它始终紧扣秦王的霸业雄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依据《平水韵》,这几句话句末,音调悠长的平声“多、流、深”、音调上扬的上声“勇、壤”与音调由高到低直促有力的去声“众”“大”“庶”相交错,最后用音调短促有力节奏感强的入声“德”字煞尾,犹如后世诗词韵脚用去声和入声字,读起来短促有力,有阳刚豪壮之气与此相似,《过秦论》中,“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南北东西对举,渲染了秦国四面出击、鲸吞蚕食的凌厉之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依据《平水韵》,这组排偶句末的“烈、合”是入声,“内、下”是去声,读起来节奏感强,语势一步步增强,渲染了秦始皇威烈骄横不可一世如此排偶叠用,讲求音调节奏的审美效果,可谓开一代创作的先河,清人李兆洛称《谏逐客书》是骈文之祖,聂石樵先生认为“骈文正式形成于西汉”。

      [10]279其次,骈散兼行,参差错落,波澜起伏,相映成趣如《谏逐客书》第二段中,“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陛下说之,何也?”先用七个动宾结构的骈句极力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而陛下说之,何也?”就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领起,然后连用六个主谓结构的否定性骈句展开铺陈如此,骈散错综,正反对比,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与之相似,《过秦论》文末议论秦亡原因的两段文字:“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赢粮而景从先用散句起笔,接着用转折连词“然”领起,连用五个对偶铺叙陈涉之弱并且,在排偶内部插入“非有”和“而”,使得排偶前后句意关联紧密,节奏整饬而有变化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先连用六个句末有“也”的判断句组成一组排偶,铺叙秦、六国与陈涉的强弱对比,再用“然而”反转,一句设问“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挈领起来如此用散句带动骈句,长短结合,疏密有致,读来荡气回肠,文末中心论点的揭出恰似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再次,排偶句式多变,遣词灵活,富于文采《谏逐客书》中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四句排偶,整体看是动宾补结构,但细分,前两句与后两句结构有明显差别。

      取”“得”“迎”“来”四字尽管实际含义一样,都是“招揽”的意思,但这样写就显现“招揽”方式发生变化,各具特点,从而突出秦穆公从四面八方变换手法广纳人才这种近义词串用,避同取异,避免了同一个字重复使用的累赘雷同,又取得意有进而话不重的表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