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206****923
  • 文档编号:41162484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文化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书 2008-06-01 17:25:40| 分类: 园林景观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现状分析1、地理区位武宁县位于东径 114°45ˊ,北纬 29°14ˊ,处于江西省西北部,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赣边区根据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民俗淳朴,物产丰饶九岭山逶迤于南境,幕阜山绵亘于西北,滔滔修江自西而来,横贯县境,迤逦而东,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岸,境内山岭重叠,岗峦起伏,为九江市的山区县之一2、历史沿革武宁县境,商代为艾候领地,史称“艾”秦时,艾属九江郡汉高祖改称“海昏”新莽名“宜生”汉光武复名海昏汉建安四年(公元 200 年),分海昏立西安县,县治今石渡新峰村西安里晋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改西安为豫宁县南朝陈武帝改为郡,属江洲隋文帝并豫宁入建昌,属洪洲唐长安四年(公元 704 年)分建昌置武宁县,武宁县名从此始唐景云元年(公元 710 年),改武宁为豫宁,县治由西安里迁今石渡乡新华村,至今仍称该地为“新县”唐天宝四年(公元 745),县治由新县迁玉枕山前,即水淹前之古艾镇址唐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复名武宁。

      历唐、宋、元、明、清,沿称至今已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上武宁县曾易名十二次,有“海昏 、宜生、西安、建昌、豫宁”等称谓3、广场基地武宁县城现有人口 5 万余人,目前县城内尚无一处休闲文化广场绿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对休闲、娱乐、文化场所的需求日益强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内选址,兴建武宁县文化广场武宁文化广场位于县城旧人民广场境内该广场为一正方形用地,南侧为影都大厦,北侧为商贸大厦,县城北入口,西侧与城市道路相接,东侧临居住小区(原小学搬迁)广场用地 80 米×84 米,面积为 6720 平方米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广场定性1、规划指导思想①创造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整体形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唤起人们建设和保护家园的参与意识②创造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园林城市,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发展③创造多功能交融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选择要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休闲娱乐场所④创建尺度适宜、环境优美、充满亲切自然氛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2、广场定性广场地处城市道路与商贸大厦、影都大厦之间,其主要性质为体现武宁人文特征,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

      三、规划设计依据1、县城总体规划2、广场 1:1000 地形图3、区域内建筑资料4、县委、县政府改建文化广场的建议四、规划布局1、总体布局依据用地条件,广场设计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手法,强调广场中心,整个广场设计构图简洁大方,刻意追求广场的开阔环境和文化内涵武宁文化广场由横轴“‘武宁文化广场’题刻——时钟花坛——中心广场(主题雕塑与音乐旱喷)——舞台(舞美射灯)”;纵轴“商贸大厦——中心广场——影都大厦”共构而成八根艺术柱廊(象征武宁山水文化八景)分两侧布置,点缀艺术花钵、艺术灯柱等整个广场设计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游人由入口时钟花坛进入下沉式中心广场,时钟花坛寓意与时俱进,旱喷则随着音乐节奏构筑不同喷泉景观,主题雕塑以体现“锄山鼓”的形式出现,一男(击鼓)为主,二女(伴舞)相辅锄山鼓”是武宁县民间独具风格的传统艺术,是在集体劳动中以鼓助兴,击鼓鼓励,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中心广场西南、西北两侧设置漏空硬质铺地,设置体育运动器械,供居民休闲、晨练不规则种植樟树,下设围合座凳中心广场东南、东北两侧布置休闲绿地,内设花坛、叠石、卵石健康步道及座椅等八根艺术柱廊(藤柱)置于草地上,赋予武宁山水文化八景内涵。

      武宁县境青山绿水,山水文化底蕴深厚往东上五级台阶,地形抬高 80-100CM,建一舞台,与文化广场相匹配,点缀舞美射灯、艺术灯柱中心广场可同时供 2500 余人集会散步或开展活动其中台阶既可抬高地坪,丰富立面景观效果,又可作为集会或开展活动的座凳,而入口两侧挡土墙以文化墙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文化氛围轴线立面组织起伏迭落,由静(植物)至动(旱喷),动静结合广场东侧为休闲绿地,广植灌木丛,散植(或点植)乔木,林下设坐凳和座椅,为广大市民提供游憩场所舞台设有下沉式管理房、公厕、更衣室和控制室此外道路交通轴线与主轴线主要由铺装材质或绿化树种的不同来划分2、功能分区整个广场分为五个功能区:入口区、中心广场区、舞台活动区、晨练休闲区、绿化游憩区五、专项规划1、绿化规划①绿化原则在规划中综合利用各种绿化手段,既可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绿化设计应体现系统化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绿化与各类场地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本次规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A、适用生态原理,种植设计与环境设计相结合B、树种选择在功能、生态、形态方面作出合理安排C、局部地段树种选择应体现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大片绿荫。

      D、结合广场功能和特点,尽量多选择低矮花灌树种②绿化规划入口区以修剪灌木丛为主,结合时令花卉,形成整洁、美观的入口环境景观晨练广场以种植大乔木――香樟为主,可蔽阴避日绿化游憩区则以修剪灌木丛为主,形成色带和色块,简洁而明快,该区为绿化之重点,结合散植和丛植,形成开阔的大草坪效果为使广场春、夏、秋、冬四时都有景观且富有变化,绿化规划应选择春鹃、夏鹃、栀子花、红叶李、杜英、苏铁等树种2、道路竖向规划文化广场地势四周高中部低,用地呈正方形,南北长约 80 米,东西宽约 84 米根据广场地形地势特点,结合广场总体布局要求,规划竖向强化广场东西景观轴线,以达到简洁、最佳景观效果规划由广场入口沿东西景观轴线处理成高低起伏的台地,入口位于广场西侧,下 10 级台阶是前庭铺装硬地,再上 5 级台阶布置演出舞台,中部是一个下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为休闲绿地、林荫广场主游路纵坡为 3.6‰,为了便于广场雨水的排放,规划草坪地面按 5‰坡高设计,铺装硬地按 2.5‰坡高设计,旱喷池下池 0.5 米3、给水规划水源引自城市给水管网,广场内用水量主要有旱喷喷泉用水和灌溉草坪用水喷灌用水按 3L/㎡次计,给水引入管管径为 DN100,管材采用给水 PVC 管。

      4、排水规划广场排水体制为合流制,采用直径 300mm 的排水管进行排水其中广场硬地采用雨水口收集雨水,同时广场旱喷检修时排水也通过雨水排水管广场内雨水分两路排入市政排水干管雨水量计算2273(1+0.78gp)暴雨强度公式:q= (t+10)0.79Q=ΨqF综合径流系数 Ψ=0.45汇水时间 t=5 分钟5、电力规划本广场电源由 10KV 架空电力线引出一根埋地电缆至广场附近变压器,由变压器引 380/220 三相四线至配电间(交接箱规格为 800*600*200)广场主要有管理用、照明及旱喷用的水泵用电负荷,容量较小,广场内电力线采用聚氯乙稀绝缘乙烯护套电力电缆埋地敷设负荷计算:预备小型舞台 10KW,喷泉水池灯光及水泵 50 KW,各种灯具用电量 10KW整个广场用电负荷为 70 KW照明灯的外形选取尽量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广场更加美观和独特广场外沿布置现代式庭园灯,间距控制在 6 米,草坪灯间距控制在 6 米以内,其它庭园灯间距为 15-20 米6、电信规划规划在广场入口两边各设一个磁卡亭,共 4 门,管理用房设 1 门,广场共需 5 门通信线由广场西侧城市道路通信线引入,广场内通信线采用埋地敷设。

      六、投资估算:(一)地面工程项目序号工程名称工程量单位(元)金额(万元)1平整场地6970㎡9.80/10㎡0.682C20 混凝土层3390㎡40.20/㎡13.633花岗石贴面1583㎡100/㎡15.834广场砖1807㎡80/㎡14.465漏空砖1290㎡50/㎡6.45小计51.05(二)花坛、花池项目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工程量单位(元)金额(万元)1花岗岩饰面花坛260 m100/m2.602不锈钢栏杆50 m360/m1.80小计4.40(三)绿化、风景石项目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工程量单位(元)金额(万元)1草坪3250㎡10/㎡3.252花木17.563风景石20 吨1500/吨3.00小计21.81(四)建筑小品项目序号工程名称工程量单位(元)金额(万元)1控制室、更衣室50㎡1000/㎡5.002雕塑15.003藤柱24.004文化墙2.505座椅、坐凳6.00小计52.50(五)给水排水 12 万元(六)电力电信 8 万元(七)总计 149.76 万元附 用地指标一览表用地名称占地面积(㎡)百分比(%)硬地铺装339048.64%园林绿地189027.12%草坪种植砖129018.51%汗泉瀑布2103.01%舞台190(含地下建筑 50㎡)2.72%广场合计6970100%苗木一览表树种名称数量(株)树种规格杜英2h 250cm香樟6¯12cm剑麻2050cm龙柏球100030×40苏铁2h 100长红继木800040×40春鹃120040×40夏鹃60040×40含笑60040×40瓜子黄扬1200040×40金叶女贞400040×40大叶黄杨750×50山茶50045×45栀子花340×40红叶李2h 250四季鲜花若干注:所有草坪均为四季青草。

      龙城柳州的正题上,在南朝梁代大同年间,即公元 540 年,南方的马平郡即今 柳州市,始有传见“八龙见于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为龙江,于畔建龙城县 即今柳州柳城县唐贞观年间约公元 634 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 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 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 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柳州龙城郡”从历史的角度说,虽然朝阳或者 其他地方或曾名龙城,但是绝对没有这个郡称,加上朝阳市并非地理上原来的 “和龙城”“龙城县”,所以公共认可的历史和文学认为龙城是柳州的一个别称文 人骚客的诗句也似可为证,元陈孚《柳州道中》:“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龙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