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
19页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内容: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模块围绕两个模块可以开展“读诗、吟诗、写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如同一个诗人,或者同一季节等主题,搜集古诗,或打印或手写,自己小组装订成册,封面、插图自己设计,先在小组内吟诵,再与其他小组交换诵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始写诗,从仿写到自己创作,素材全是自己最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如多彩的童年,纯洁的友情,斑斓的秋天,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风雨雷电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让学生学会写诗,整理好了自己的诗集,留下了学生成长的脚印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执教者共1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诗歌的资料教学过程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1)指名读“活动建议”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四、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修改意见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诗经·采薇》 《春夜喜雨》执教者。
共1 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2.自学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修改意见教学过程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执教者共1 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2.了解古诗的特点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去了解诗歌,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跟随诗人一起到诗歌的王国去继续遨游吧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①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② 解释个别词语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见:同“现” 听取:听到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茅店:乡村小客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飞鸿影下:雁影掠过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①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修改意见教学过程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
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五、拓展延伸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