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与干预.doc
11页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与干预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与干预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与干预 攻击性行为,顾名思义,就是有意伤害他人而且不为社会标准所许可的行为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又是 一种不受欢送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它是幼儿身上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开展的重要 方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对家人、同伴甚至老师的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判断、分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判断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由于别离焦虑等因素的影响,在情绪上表现的比拟不稳定,出现了很多具有攻击性的 行为虽然有时候某些幼儿会因为不小心或同伴间较粗暴的游戏而伤害同伴,但更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毫 无理由或出其不意地对同伴甚至老师做出打骂行为几乎每天他们都会尖叫,用手推,用脚踢,用身体 撞等等另外,也有幼儿会唆使甚至联合其他幼儿一起打骂同伴,抢夺同伴的玩具、座位等;或者告诉 其他幼儿某某小朋友很坏,是个笨蛋等来污蔑同伴,使其他同伴不喜欢对方,造成对方的孤立这些幼 儿的行为都已经构成攻击性行为,这些攻击都是有害的,是一种xxx性行为 甚至某些幼儿的攻击性很强,不管是对同伴还是老师,只要是他想得到的东西,就会想尽方法去得到, 而他的方法往往是带有攻击性的暴力行为,最常表现为抢夺同伴的玩具。
在户外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 甚至生活活动中,这些幼儿都会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攻击性例如,当W单独坐在窗前,处于一种游离 状态时,他并不与同伴交往,但如果有同伴影响了他的这种状态,他就会对该同伴做出攻击行为,主要 表现为用拳头打、用指甲掐、用脚踢、咬人等而更多的幼儿最长发生的是直接用口头语言对同伴或老 师进行攻击,主要表现为侮辱〔宁波话脏话〕、威胁〔你再说,我就去告诉爷爷把你抓走〕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根据贝约克基斯等人对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方法,这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以直接攻击为主,通常情况 下,他们都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体或口头语言来攻击同伴或老师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需要攻击的对 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某些幼儿就会借助班级里一些也有轻微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来实施攻击,即间接 攻击此类攻击性行为不多见,主要发生在户外游戏和区域活动时争抢玩具或活动空间 从这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和性质来看,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又以工具性攻击为主由于小班幼儿以 平行游戏居多,本身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时机不多,但往往因为活动空间过小的原因,在受到同伴影响的 情况下,有些幼儿会对同伴做出攻击性行为。
另一主要情况是当其喜欢的玩具被其他同伴拥有时,幼儿 会做出抢夺、推撞等动作来重新拥有玩具的使用权至于敌意性攻击发生较少,一般发生在幼儿心情很 不好,较为烦躁的时候,如被家长、老师批评时因素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社会环境因素还包括了家 长、教师、幼儿自身、同伴和传媒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成长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 境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一〕父母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作为幼儿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幼儿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作用第一,父母对幼儿消极的教养 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父母对幼儿缺乏 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以造成幼儿以后的高攻击性他们常常会采用惩罚、打骂的方法对待 孩子的不听话和淘气,这也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例,L在午睡时无法安静入 睡,坐到窗框上游戏,当老师要求其躺到小床上安静睡觉时,L生气地骂老师“混蛋〞,并骂了很久 后来老师向其家长了解,是因为家长在家生气时都会骂L是“小混蛋〞,于是,L有样学样,在幼儿园生 气时,也会这样骂老师或同伴。
第二,父母的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由于父母过于溺爱 孩子,造成孩子小霸王的个性,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即使在幼儿园也是如此S是家中最 小的孩子,父母及其他亲人都非常溺爱他,无论什么都会满足其要求于是,S养成了想要就拿,拿不 到就抢的个性,在幼儿园中,如果他喜欢其他幼儿的玩具就会直接动手抢过来,要是该幼儿对抗,S就 会做出更严重的攻击行为事后,老师批评他,要他抱歉时,他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没 有错,是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 〔二〕教师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对幼儿来说,每天有将近1/3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这段时间中他们与老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 师对他们的关心、评价以及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深深影响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是小班幼 儿,在游戏时还不具有分享的思想,多数时候想要独占喜欢的所有玩具,因此,老师应该在平行游戏中 多准备一些同类玩具和活动器械,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另外,老师对某些幼儿的消极 评价,如在老师眼里S是个有强攻击性的孩子,老师不希望他过多接近其他同伴,以此来预防他的攻击 性行为但这往往起到反面效果,S喜欢惹事生非来吸引老师和同伴的注意,助长了其攻击性行为的发 生。
〔三〕幼儿个体和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其本身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某些幼儿从小在家中或外面模仿学习了很多脏话及粗 暴行为,本身的道德开展水平并不高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高,因此增加了他们的 攻击性行为尤其是那些易冲动、易怒且多动的孩子,当他为了获取其他同伴的玩具、保护自己的物品 或争抢座位时,就很容易对同伴做出攻击性行为另外,有些幼儿喜欢在小团体中称老大,所以当其他 同伴有违反纪律和行为标准的行为时,他会很生气地站出来制止,且多用言语攻击再者,幼儿的攻击 性行为还与他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喜欢与同伴交往,常常单独游戏因此 ,在处理一些游戏冲突时解决方法较少,社交技能相对缺乏,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排斥,于是会错误地 将同伴的排斥理解成同伴对他的不友好和厌恶,从而引发他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 〔四〕传媒的暴力传播也会引发或增加幼儿的攻击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 的种种方式在这个电子科技高速开展的社会里,幼儿越来越多地接触动画片、小游戏等加之幼儿的 模仿性强,极易受暗示等原因,传媒中那些暴力情节渲染对幼儿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W就经常嚷 嚷着自己是黑猫警长,并把小朋友当做“一只耳〞,要把他们都抓走而G也会变身成奥特曼打班里的 “小怪兽〞这些都在无形中引发甚至增强了幼儿的攻击性,使他们常常因为模仿那些危险的动作而伤 害到同伴 〔一〕强化法 强化法是行为矫正法中的常见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干预技术 【实施过程及效果】: 1.刚开学第一周,S就已经抢了好几个小朋友的玩具,老师跟他讲道理时,他总是说“他抢我玩具〞, 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不听老师的教育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攻击性行为不仅没有收敛,甚 至越演越烈,还把F的脸抓开了老师先与家长沟通,但他爸爸没有说什么就走了然后老师又和妈妈 交流,妈妈说他在家很受宠,他们也不知如何教育是好于是我们决定采用正强化的方法,用鼓励、奖 励等来教育S每次S想要抢同伴的玩具或攻击同伴时,老师就会建议、鼓励他用语言来要好好地与同伴 交流,询问同伴的意见“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吗〞,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不要使用攻击性行为 而且老师还会用小红花或五角星来作为他今天好好表现的奖励,并与他约定明天也要表现的好经过一 段时间的共同努力,S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
2.虽然S的例子显示正强化法很有效,但是对于某些幼儿似乎效果不大于是我们再次商量,决定采用 第二个方案——负强化在W想要发脾气打人的时候,我们会抓住他的手,让他不能攻击别人如果他 想摆脱这种束缚,就必须放弃攻击他人的念头和行为而且,我们会适当地限制他游戏的时间和范围, 如果他想得到与其他同伴相等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也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能有攻击性行为的 发生这个方法作为辅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的效果 〔2〕惩罚法 惩罚法在幼儿园中也是教师教育幼儿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惩罚的方式主要有批评 、剥夺和暂时隔离 【实施过程及效果】: Y在进餐和午睡时的表现都不太好,常常在餐桌上大声讲话,向同伴吼叫;午睡时入睡困难,并发出噪 音影响其他幼儿睡觉等起初,老师只是提醒他,让他快点进餐,不要与同桌幼儿大声交谈或争吵入 睡时,老师也会在一旁监督他,或轻声哄他入睡,但这似乎效果不佳于是我们讨论决定要加重对他的 惩罚当Y又在餐桌上与同伴大声争吵时,老师会马上介入,将他们分开,并批评他们要是情况没有 好转,老师就会告诉他们用完餐后不能与同伴一起游戏,必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剥夺他们游戏的权 利。
直到他们停止争吵并乖乖吃完所有的饭菜,静坐一会儿后才被允许去游戏在午睡时,如果Y不能 安静入睡,而且影响了其他小朋友,老师先提醒告诉他再不好好睡觉就会请爸爸来接他Y很怕爸爸, 于是他就会乖乖入睡但有时候,这个方法也不能让他入睡,那么老师就会将他的小床稍微搬离其他幼 儿,将他与其他小朋友暂时隔离开来,即使不能到达让他安静入睡的目的,也能防止他影响其他小朋友 这样批评、剥夺、暂时隔离三管齐下,Y在进餐和午睡时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起色,进餐时常常能安静 吃完;午睡时,虽然还不能很快入睡,但他也会安静地躺着,不去影响其他小朋友 〔3〕增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水平较低,自制力弱,当同伴间遇到社会性冲突和矛盾时,常常用攻击性行为 来解决冲突老师就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和矛盾的技能和策略,以减少和控制他们的攻击 性行为 【实施过程及效果】: S在游戏中从来不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或游戏,他喜欢独占所有喜欢的玩具因此,他与班里的其他幼 儿相处的并不融洽,常常在游戏中发生一些争抢玩具的攻击性行为因此,老师帮助他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他想要得到某样玩具时,先用和蔼的语气询问同伴是否能让我也玩玩这个玩具,并且将自己的玩具 与同伴交换。
如果同伴同意他的要求,他们就交换玩具游戏;如果同伴没有容许他的要求,S也不能用 攻击性行为来抢夺玩具老师还用一些童话故事来训练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站在同伴的立场上 来体验、思考问题,最后问他们是否还要攻击同伴,他们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否正确久而久之,那些 幼儿在遇到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时能主动与同伴协调,自己处理冲突和矛盾,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了, 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也渐渐减少了很多 〔4〕给幼儿发泄情绪的时机 小班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发脾气,他们有些是对自己生气,有些那么表现为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性 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宣泄情绪的正当途径和方法,如在户外活动时仍飞盘、到隔壁的区域游 戏等 【实施过程及效果】: 当幼儿想要发脾气时,老师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