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pdf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38315418
  • 上传时间:2018-04-3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58.8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41?图一陶窑遗址位置示意图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 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2002 年元月, 为配合洛阳市有线电视台的基建工程,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现并清理了一处战国至汉代的陶窑遗址 发掘面积 470 平方米, 清理出陶窑 8 座( 编号为 Y1~ Y8) , 灰坑 45个 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遗址位置及地层堆积遗址位于东周王城内九都路南洛阳电视台院内( 图一) 目前已知该遗址东西长 59、 南北宽 46 米 在这个范围以外, 也曾发现过陶窑[1], 所以窑址的实际范围要超过这个面积( 图二) 陶窑遗址的地层堆积, 由于取土的原因使一些窑的窑床裸露在地表以上 第 ? 层为现代扰土层, 厚 0?15~ 0?25 米 该层下压一些灰坑层为汉代层, 为黄褐色土, 厚 0?15~ 0?6 米土质较松, 包含物主要有汉代的筒、 板瓦片, 残陶片等, 该层下压一些灰坑, 陶窑均出在该层下 第 ! 层为东周层, 为红褐色土, 厚 0?45~0?6 米 土质稍松, 包含物主要有东周的残陶片, 该层下压一些灰坑 第 ! 层下为黄色生土二遗迹1? 陶窑8 座 均开口于第 层下 均由操作坑、 窑门、 窑室、 排烟系统四部分组成。

      依据形制和结构的不同分为 5 式∀式1 座( Y8) 位于遗址西南, 方向 2#操作坑位于窑室北部, 在当时地表以下挖成平面为近方形的土坑, 坑壁北壁斜, 余为直壁, 平底 口长 2?7、 宽 2?5、 深 0?7 米 窑门从操作坑? 42?文 物? 2004年第 7 期图三∀式陶窑( Y8)图二陶窑分布示意图南壁向南掏挖而成, 平底, 弧形顶 宽 0?46、 高0?52 米 窑室平面呈圆形, 顶部已塌落, 直径1?9 米 壁呈青灰色, 平直, 残高 1?45 米 窑床进深 1?7 米 火膛作半圆形, 底呈斜坡状, 北高南低, 窑床高出火膛平面 0?7 米 排烟系统是在窑室后壁正中向外掏挖一个烟道, 烟道入口宽0?32、 进深 0?2 米, 然后向上垂直掏挖一个长方形烟囱 上部已破坏( 图三、 七)∃式1 座( Y7) 位于遗址东部, 方向 0#操作坑位于窑室的北部, 在当时地表以下挖成一长方形的土坑, 四壁平直, 底部北高南低 口长 2?5、 宽 2?1、 深 1 米 窑门以小砖砌成, 已破坏 宽 0?45 米, 高度不详, 较火膛底部高出约0?3米 窑室平面作长方形, 长 2?7、 宽 1?6~ 1?7米。

      壁呈青灰色, 用砖垒砌, 东西两壁已遭破坏 窑床底部平整, 残高 1~ 1?4、 进深1?76 米 火膛平面作半圆形, 底较平, 窑床高出火膛平面 0?84 米 排烟系统是在窑室的后壁紧靠底面掏挖 2 个烟道,烟道进深至 0?7 米后掏挖一个垂直向上的圆形烟囱, 直径 0?3、 残高 0?64 米( 图四、 八) a 式2 座( Y3、 Y6) 以 Y6 为例 Y6 位于遗址东部, 是在已残破的废窑上改建而成, 方向 352# 操作坑位于窑室的北部, 长方形 北部被破坏, 周壁平直、 平底 残长 1?4、 宽 2?8、 深 0?64米 窑门已遭破坏 宽 0?76、 高 1?2 米窑室长方形 残长 2?9、 宽 2?1 米 壁呈青灰色,以小砖垒砌而成 窑床底平整, 残高 1?3、 进深2?4 米 火膛平面作半圆形, 平底, 窑床高出火膛 0?2 米 排烟系统是在窑床的后壁上紧靠底面掏挖 3 个烟道, 烟道两边较大, 中间较小, 在进深 0?7 米后掏挖一个垂直向上的椭圆形烟囱, 烟囱下部较大( 图五、 九) b 式1 座( Y5) 位于遗址东部, 方向82# 操作坑已破坏, 形状不明。

      窑门破坏严重,残存的门南壁为砖砌而成 进深 0?5、 高出火膛0?2 米 窑室平面马蹄形, 长 3?5、 宽 2?2 米 壁呈青灰色, 砖垒砌而成 窑床底平整, 残高 1?1、进深 2?4 米 火膛平面半圆形, 底呈斜坡状, 东高西低, 窑床高出火膛 0?5 米 排烟系统是在窑室的后壁近底处分别掏挖 3 个烟道, 烟道两边大, 中间小 烟道进深约 0?3 米处分别掏挖成垂直向上的 3 个圆形烟囱( 图一 二四 )1、 2) D 型1 件( T4 下 H13 ) 2) 拍面方形,满饰小菱形纹, 菱形纹中有一圆孔, 桥形手柄拍面长 14?8、 宽 13 厘米( 图二三 )3) E型1 件( T2 ? 下 H1 )3) 形状哑铃状直径 8?8 厘米( 图二三 )4) F 型1 件( 采 ) 1) 拍面呈圆形, 蘑菇状捉手 直径 12 厘米( 图二三 )5) 柱状支垫Y7 内出土较多, 均泥质灰陶,分为 2 型A 型顶部圆形, 束腰, 喇叭状足 标本Y7) 11 上径 10、 底径 10?8、 高 15?6 厘米( 图二三 )6) B 型顶部圆形, 束腰, 腰部有对称三圆孔 , 喇 叭状 足。

      标本 Y7 ) 12 上径 10、 底 径11?6、 通高 14?4 厘米( 图二三 )9) 曲尺状支垫Y4 内出土较多, 均泥质灰陶, 分为 2 型A 型外壁曲尺状, 内壁弧状 标本 Y4)6内有+ 大吉−二字, 外压印一个五铢钱纹( 图二三 )10; 二四 ) 3、 4) B型呈曲尺状, 内有二竖隔 标本 Y4)7外面刻划一字( 图二三 )8; 二四 )5) 窑具1 件( 采 ) 2) 残, 夹砂灰陶 圆形,底平 内有 17 个孔 直径 26 厘米( 图二 二二) 四结语该遗址发掘的 8 座陶窑是继 1957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阳东周王城西北部发现战国陶窑遗址[2]和 1998 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现战国陶窑遗址[3]之后, 发现的又一处分布较集中、 时间跨度较长的窑址 窑址的时代从战国晚期一直延续到东汉从这 8 座窑中可以看出该时期陶窑形状和结构的变化规律 从窑室平面圆形、 后壁陶挖一个排烟孔( ∀式) , 发展到窑室平面方形、后壁掏挖两个排烟孔( ∃式) ; 接着发展到在长? 53?图二四陶器上的文字和戳记拓本1、 2?C 型陶拍( T4! 下 H13) 1)3、 4 ?A 型曲尺状支垫( Y4) 6)5?B 型曲尺状支垫( Y4) 7) ( 均为 1/ 2)方形窑室的后壁掏挖三个排烟孔( %式); 再发展到在长方形窑室的后壁垒砌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排烟孔( ∋、 (式) 。

      同时, 窑床与火膛的高度落差逐渐减少, 这些都是建窑技术逐渐提高、 完善的表现 从洛阳东周王城、 秦都咸阳故址和汉长安城等地发掘的战国至汉时期陶窑遗址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窑室平面有圆形、 椭圆形、 马蹄形、 长方形、 方形等, 烟道主要有单烟道、 双烟道和三烟道 战国至秦汉时期, 窑室平面大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 单烟道 汉代中期前后, 窑室平面大多数为方形、长方形, 两个烟道汉代中期以后, 窑室平面绝大多数为长方形, 三个烟道窑呈马蹄形平面则在西汉较晚期出现[4 ]出土遗物也随着陶窑的时代早晚在形制上有较大的变化 如 A 型陶罐由斜折沿、 方唇演变到平折沿、 厚方唇内凹 A 型陶盆由敛口、方唇较薄、 圆腹演变到敞口、 厚方唇、 斜腹 B型陶盆由折沿、 方唇演变到斜折沿、 双唇 C 型陶盆由敛口、 折腹演变到敞口、 斜腹等文化遗物中的 ∀式筒瓦、∀式板瓦与.洛阳发掘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中的东周 ∀式筒瓦、 % A 式板瓦相近 ∃式筒瓦、 ∃式板瓦与.报告/中汉代 ∀式筒瓦、 ∀式板瓦相近式筒瓦、 %式板瓦与.报告/中的汉代 %式筒瓦、%式板瓦相近 A 型 ∀式陶盆与.报告/中的战国 ∋式深腹盆相近, ∋式深腹盆大量出现于第四期( 即战国晚期)[5 ]。

      A 型 ∃式陶盆与.报告/中汉代 ∃式小盆相近, ∃式小盆为西汉早、 中期[6] C 型 ∀式陶盆与.报告/中的 ∃式折腹盆相近, 折腹盆多且于第四期(即战国晚期)[ 7] 曲尺状支垫上压印五铢钱印与.洛阳烧沟汉墓/中的 (型五铢相近, (型五铢的年代为东汉末年[ 8]综上所述, 从陶窑的发展变化和窑内的出土遗物,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式陶窑相当于战国晚期, ∃式陶窑相当于西汉早、 中期, %式陶窑相当于西汉晚期至东汉, ∋式、 (式陶窑相当于东汉晚期 从出土遗物看, 有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还有盆、 罐、 缸等生活用品产品多样化, 反映了其生产的多品种、 大批量,这是个体私营陶窑生产的特点由于发掘条件所限, 该窑址的取土地点、制作场地以及生活设施等未能发现, 使我们对窑址的全貌不了解 但是这次发掘, 为研究战国晚期至两汉时期的制陶技术和陶窑形制、 结构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摄影: 安亚伟绘图: 尚巧云胡小宝马秋茹安亚伟拓片: 马秋茹执笔: 安亚伟东周王城战国至汉代陶窑遗址发掘简报? 54?文 物? 2004年第 7 期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 国 文 物 学 会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编著 中山大学本书是为纪念著名学者商承祚先生诞辰 100 周年所编。

      刊发了我国大陆和香港、 台湾以及日本、 美国、 法国几十位著名学者撰写的文章 46 篇 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纪念论文, 对商承祚先生在古文字学、 考古学和书法、 绘画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作了回顾和评价, 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二是学术论文, 内容涉及古文字学、 考古学、 古语言学、 历史、 书法史等多个领域, 集中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文章本书印刷精美, 装帧考究, 是近年出版的学术文集中的精品文物出版社2003 年 9月出版16开精装定价 176 元[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资料[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发掘报告/,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年[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战国陶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 2003年第 4期[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 1983年第 3 期;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古窑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1986 年第 3 期; 唐金裕.西安市北郊汉代砖瓦窑址/,.考古/ 1964年第 4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第 1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北官的勘探及其南面砖瓦窑的发掘/,.考古/1996 年第10期。

      [ 5]同[ 2] [ 6]同[ 2] [ 7]同[ 2] [ 8]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 科学出版社, 1959年 责任编辑: 李缙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