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文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指令性语言.pdf
10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指令性”语言“指令”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有三条:一是指示命令;二是下行公文的一种,对下级机关有所指示时用; 三是指定电子计算机实现某种控制或运算的代码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本文所阐述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进行集中高效学习的一种语言,是教师掌握课堂节奏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是否正确使用“指令性” 语言直接决定了这堂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的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一教学中指令性语言的作用指令性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年段不同,其作用是不同的一)在小学低段, 指令性语言意在培养其良好的听课习惯,吸引注意力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七八岁年龄的他们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较差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当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备,老师以没收玩具或者点名批评的方式限制学生的“动”强制学生听课这时老师虽然抓回了学生的人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抓回学生的“心” ,学生会感觉被捆住了手脚一样难受,处于被动地位的他们,一堂课上下来十分压抑,不仅没学好甚至会思想负担极大所以这一过程中要保持孩子的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能把学习知识当做一种负担施加给学生。
作为低学段的老师应该认识并理解学生的注意力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分散,很难集中保持专注较长时间处于这一心理生理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注意力黄金时间仅仅只有课堂的前十分钟左右,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有赖于老师的“指令性语言”的鞭策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当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齐声朗读时,“小眼睛,看字卡”的指令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拉回到老师即将讲授的知识上,通过反复强化,学生会形成一个老师拿出字卡需要我集中注意力去拼读的意识到了课前准备时间,老师强调“一二,静息”后可以注意观察几个快速安静下来并做好上课准备的孩子,待全班都安静下来后,点名表扬这几个孩子,让孩子知道老师并不是喊了指令后什么都没做而是在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如果完成了老师的要求会得到表扬,这个意识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后,久而久之他们会有听到铃声安静下来做好静息准备的课前习惯养成,集中注意力二)在小学中段,指令性语言可以明确学习要求,启发思维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他们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再满足于接受课堂的教学。
他们依然尊敬老师,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年龄的不断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学习习惯此时老师已经不需要再如低学段那般上课时还强调“一二三、快坐端”或者“小眼睛,看屏幕”,老师的指令应从强调行为习惯转变到更高层级明确学习要求、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上这一学段涉及的问题更复杂、深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思维混乱、语言冗长,其他学生在这时很容易注意力发散到其他无关的事情上,这时老师就需要帮助他们学会倾听, “小耳朵,仔细听” ,在听完后让学生根据前一个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者修改当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聆听同学的回答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后, 自然而然会更加专注于聆听、反思 “请仔细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主人公英勇、足智多谋的句子”等类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令被广泛使用 由于问题难度的加深, 学生会有一个思维惰性,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而是期待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直接给与一个最终答案,这时老师需要运用鼓励性的、激发性的语言启发思维;或者循序渐进地给予指导学生将答案形成并表述出来三)在小学高段,指令性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联想从五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 身心的发展正处于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他们开始有独立见解,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
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 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作为这一学段学生的老师,他们所面对的学生也许不再是会为了老师的肯定而马上坐端正的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于老师上课的教,老师在课堂中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话语权,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前后讨论, 请一位小老师来教教大家”之类的与学生站在同等地位的指令性语言对高年级的学生更能发挥作用在阅读课文的学习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老师抛出了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回答,但是课堂上一片寂静没有学生举手头都埋得低低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思维,可以自己先说说自己的意见在询问学生是否同意或者有其他简介,相互间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指令语言的误区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的小学课堂,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误区就是控制性太强,已经将“指令”升级成了“命令”在课堂中常常会听到 “如果你再不认真听讲, 就到教室后面去罚站”, “某某某,把你手上的尺子拿到讲台上来” , “现在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读课文”诸如此类的指令性语言 教师虽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值得尊敬的,但这种威严感并不能是靠这种逼迫性、 控制型的语言来树立的, 相反,要想树立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要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例如标准的普通话、 工整漂亮的粉笔字,渊博的知识积累等等获得学生的认可。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接受和服从老师的权威的过程,纵使老师需要从宏观上控制教学进度和课堂纪律,但不能以伤害一个学生的心理作为代价当老师罚站某个学生, 或者收缴某个学生玩具时,对学生本人来说,会有种“被逼迫”的感觉,这会使他在同学面前伤害自尊,造成心理恐惧,长此以往,他们会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不愿意与老师直接沟通交流,将自己封闭起来, 在课堂上做一个可有可无无法融入课堂的“看客、观众” ,创造性思维遭到扼杀对其他旁观老师处理过程的同学而言,老师这一行为无疑是“杀鸡儆猴”他们会想老师真凶,下次我要是这样肯定也会是这样的下场,潜意识里也会形成一种恐慌和压力,在这种消极情绪下学习效果势必不会好控制性太强的指令性语言会导致师生之间会增加互不信任的感觉,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感觉被轻视和歧视 于是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会降低,他们与教师、同学间的交流会减少,更有甚至会对这门学科、这个老师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指令性语言在课堂中运用的另一个误区是教师的课堂指令性语言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深入思考,而是趋于随意,想到什么说什么,陈述累赘且模糊,学生无法充分领会到这位老师所提出来的指令要求的目的与意义。
存在这种误区的老师常常是随意地提出规则, 却忘了讲规则在课堂中深入地、 刻意地在学生头脑中进行一个强化的过程, 使得学生记忆中的规则杂乱无章这一错误使用指令性语言的必然危害是当老师希望学生做什么时,学生会出现大量与老师行为预设有出入的行为, 或者学生之间会相互询问猜测老师的意图,这就会影响指令的实际效果、频繁打断老师的教学过程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指令性语言(一)正确把握“指令性”语言的使用量正确把握“指令性”语言的使用量,是说“指令性”语言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首先,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差,因此“指令性”语言不能过少地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师的 “少说” ,但课堂中的指令性语言不能被忽略,因为这是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要手段学生的注意力有个保持曲线,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专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老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讲课开始时, 学生的兴趣激增; 中间有一段时间, 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在20 分钟左右,中高年级学生一般在40 分钟左右老师应结合教学步骤在重点环节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对于教师所给出的指令, 从接受到理解做出反应, 从理解到创造, 通常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指令过少,学生在思维分散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地提醒,这一节课他的有效学习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指令性语言的缺失会将教师的教学带向不好的极端完全没有老师对课堂环节的梳理提示, 学生会很茫然于下一步该干什么而没有老师对课堂纪律的宏观把握,学生很容易错过知识点,错过思维能力的锻炼过程其次,老师的“指令性语言”也不宜过多如果老师的指令过多、繁杂,学生会产生疲劳感,渐渐的对指令的反射会动作缓慢或者置之不理过犹不及”一词能很好地概括当指令性语言被老师在课堂中滥用的后果,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达指令却收效甚微后,老师应该做的不是机械重复地再次下达指令,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指令为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学生不能理解老师想让他们干什么呢, 还是孩子们的情绪、 学习兴致不高, 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无趣乏味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当学生因为某个感兴趣的话题七嘴八舌议论时,老师说“小嘴巴”,这时老师期待学生齐答“闭闭好” ,但实际情况也许是靠近讲台的几个学生意兴阑珊的附和着,更多的同学是根本不回答, 或者回答了之后继续讲话。
这时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有价值的兴趣点,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讨论, 这也是一个舒缓学习压力、 放松心情的契机 待大部分学生停下讨论,教室归于平静后, 老师再以亲和的语气说 “看来小朋友们对于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请一两位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 同时又完成了一次语言表达的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 提示教学环节的指令性语言使用过量,会给学生一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课堂成了老师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只能当一个看客,课文的理解是老师步步紧逼的下硬挤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学生自己循序渐进的感悟而形成的,丧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指令性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量的确定不仅受小学生听课注意力时长、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还受到教学步骤的干预 低年级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所以一般老师会在开始上课时下达一个指令使全班同学进入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状态当到了识字环节时、 老师或出示生字卡片或出示幻灯片,由于这是教学重点,老师又需要下达一个指令, 确保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生字上来当到了写字环节, 为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会说“同学们, 写字时要记得我们的写字歌头正、身直、手平、足端,胸离桌子一拳,头离桌子一尺”。
算下来三至五个口令足矣 适度原则应该理解为老师既达到了下达指令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二)精心准备,思考在课堂中适时准确下达指令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到了要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汇, 而且有的时候还说的词不达意, 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与领悟教师所讲的内容要想使“指令性语言”在课堂中适时地提出,不显得突兀就要求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教师可以上传已有的教案、课件到网络上,这也就致使一部分老师直接借用网上已有的课件教案,备课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当老师心中只有一个粗略大概的教学步骤时,他也许根本就没有细细揣摩过各个环节应该如何下达学生学习的指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为学生上每一堂课之前应该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固有的课堂习惯等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的各个环节不同的指令性语言把不同的环节给学生任务时将要提出的指令性语言作出合理的预设、 安排反复揣摩思考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能够令学生理解、领悟只有理清了教学思路、 熟悉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及其相关的指令性语言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井井有条,不至于手足无措除了预设在正确的环节使用“指令性语言”做到适时提出以外,教师还应该考虑自己的语言是否明确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去达成,做到准确地下达指令。
例如在一堂精读课文的课堂上, 老师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体理清文章脉络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那他应该下达的指令应该是 “同学们, 现在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儿”而不是只说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既不提示阅读是要求默读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