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平平常常一牛蒡 牛蒡.docx
4页平平常常一牛蒡】 牛蒡 牛蒡为药食皆宜之品,李时珍日其“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其益人〞并在本草纲目中详载其“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公元940年前后牛蒡传入日本,并被培育成优良品种,现日本人把牛蒡奉为营养和保健价值极佳的高档蔬菜,且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和纯粹的口味,风行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并引起西欧和美国国民的关注,认为牛蒡可与人参媲美,称为“东洋参〞美国著名保健专家艾尔敏德尔博士在抗衰老圣典中将牛蒡誉为“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良好工作状态的温和的营养药草〞 牛蒡是一种两年生草本根茎类菊科植物,株高1~2米,主根肉质,粗壮,茎直立,多分枝,略带紫色,被白色黍毛;基生叶丛生,长40~50厘米,叶片卵状心形至阔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或呈微波状,叶背密被白色柔毛;头状花序排列呈伞房状,管状花,紫红色牛蒡含有牛蒡苷、蛋白质、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它有促进血液循环、去除肠胃垃圾、防止人体过早衰老、润泽肌肤、清肠排毒、降低胆固醇和血糖等作用,因此又被誉为大自然的最正确清血剂现代药理实验证明,牛蒡的药理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促进生长作用;②抑制肿瘤生长作用;③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牛蒡果实,即牛蒡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其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牛蒡子是一种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恶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故又名“大力子〞图经本草云: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那么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牛蒡子含牛蒡苷、脂肪油、甾醇、维生素B1、牛蒡酚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脂肪油占25%~30%,药理实验说明,牛蒡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抗菌的作用国家药典规定,牛蒡子含量测定以含牛蒡苷计算,不得少于5.0% 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成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风疹、麻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及痈肿疮毒等症,属于解表剂中发散风热药本草求真论日:“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本草正义载明:“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那么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那么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牛蒡子临床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配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毒较甚者,常与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如证治准绳中的牛蒡汤;配伍荆芥、桔梗、前胡、甘草等药,可治疗风热咳嗽,痰多不畅等症牛蒡子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常用于治疗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牛蒡子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到达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痛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假设配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可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同用,可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代表方剂如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 牛蒡子一般用量为6~12克,内服煎汤,4~9克;或人散剂外用可煎水含漱 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药理实验提示,过量使用可引起动物中枢神经兴奋,因此用药不可过量。
牛蒡的肉质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有含量测定分析,每100克牛蒡的肉质根中约含水分87克,蛋白质4.5克,碳水化合物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5克,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比胡萝卜高100倍以上;还含有钙240毫克,磷1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他多种营养素;尤其是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丰富,如具有健脑作用的天门冬氨酸占总氨基酸的27%,精氨酸占18%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牛蒡根药用可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和痈疽疮疥等症 牛蒡茎叶含挥发油、鞣质、黏液质、咖啡酸、绿原酸和异绿原酸等成分,药用有消炎、镇痛作用有人用炒牛蒡叶治疗头痛烦热和急性乳腺炎等病症效果良好配料以牛蒡叶500克,精盐、味精、葱花、猪油各适量做法是将牛蒡叶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以清水过后切成块状备用;油锅烧热,下葱花煸香,投入牛蒡叶、精盐,炒至人味后放味精,出锅即成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