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陈情赠友人》诗词赏析.docx
7页李白《陈情赠友人》诗词赏析 陈情赠友人 唐代:李白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向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译文 延陵季子有把宝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他出访观风要身佩宝剑到上国去,心中把剑暗许给友人徐君。
归来之时他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头之树,万古以来都知晓他崇友爱友之心 软弱之夫会由于如此达节而感愧,壮烈之士会由于同学的友情而激奋 鲍叔牙推存管仲给齐桓公,一举之间便成齐国之相 此人若不是有好朋友,哪里会产生青云之上的念头 面临财物绝不任凭取得,推托辞让自己那份给更需要的人 后代之人特别赞扬鲍生的贤明,英名高风已远去真是难以再见 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 友人您啊驰骋美文美词,花聚叶茂自然高上遮掩当时众人 案笔撰作文章伸展力振文风颓波,秉持道德冠于常辈之上 占卜择居就确定住在此地,与您共比邻相傍而居 对云面月弹弄清琴,美酒佳酿欢娱冬春 德性浅薄中道被弃,轻视无视犹如遗弃尘土 英豪之人难逢时运地位未变,自古以来多有艰辛 纵然他人对我疏又远,唯有您应当对我愈发亲近 为了什么如今离居相分,此一相别又要经受多少时日? 无常之风吹挑恶气云黑,掩蔽眼目不行得语 投人明珠期望有所报答,人不理解按剑而恐推而拒之 心有所思采集一把芳兰,欲有所赠还远隔着荆渚。
沉郁郁闷我心如醉,恨积于胸我泪又如雨 愿借东壁之居那点蜡炬光芒,让那余光照我这贫贱的织女 解释 “延陵”句:延陵是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的封邑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 上国:当为鲁国 懦夫:谓脆弱无能之人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且识时务 青衿:为古之学子或学生之服,常以代指学子、诸生和未仕之文士或读书人 “鲍生”句:鲍生,即鲍叔牙夷吾即管仲 尚:超过 逸藻:超逸之文藻 掩映:犹遮掩此为誉美之辞,是谓其友人文采光耀,乃在当时人之上 舒文:《文选》卷二六颜延年《赠王太常》:“舒文广国华,敷言远朝列李善注:“王逸《楚辞注》曰:发文舒词,烂然成章张铣注:“舒其文章 秉德:朱谏注:“秉德,执德也彝伦:犹常伦 卜居:《楚辞·卜居·序》:“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着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后以泛称择地定居 共井:周时行井田制,《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则九家共用一井(《孟子·滕文公上》谓八家)比邻:比者,近也,《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比邻即近邻 “薄德”二句:李白自喻,谦谓中,帝王所都为“中”,此指唐都长安见,此为谒见、晋见捐,即捐献此二句是谓李白曾至长安谒见玄宗献赋之事 豹变:此喻人之地位转变,由贫贱而显贵 离居:离开居处,流离失所此“离居”应为离家出行之意,拟李白作此诗时,或有再度离家的准备 飘风:飘风,无常之风 “所思”二句:采芳兰:《乐府·采兰歌》:“采芳兰兮以赠君子,君子不见兮惆怅如此苏颋《送贾起居奉使入洛取图书因便拜觐》:“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采芳兰”,喻作诗文荆渚:“荆”,胡本作“修”荆渚”,可释为荆楚一带的洲渚;然“修渚”则无可释,甚而不讲按通行李白集是诗为:“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修)渚此殊与文义不通可以试问,李白与其这位友人为“共井比邻”,之间有何“荆楚的洲渚”相隔?窃以为,“荆渚”与“修渚”而者皆误渚”与“堵”字形相近,极易相淆而出讹此诗中的“渚”字本当为堵所谓的“荆渚”实为荆堵堵”者,墙也,如“观者如堵”之“堵”,即意为观者如墙是也兹将“荆渚”改正为荆堵,乃意谓篱墙;若改为修堵,则意谓高墙,二者与诗皆通按改正后,这两句诗当为“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堵如此,可不解而自通。
沉忧:《文选》卷三陆机《拟行行重行行》:“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张铣注:“沉,深也《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愿假”二句:此二句是李白以贫女徐吾自喻,以求借邻友之光,而承邻友之惠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移家兖州与其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谒见唐玄宗,继游吴越、潇湘等地归来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夏秋间 赏析 陈情,犹陈诉衷情友人,按此诗陈述:“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知此“友人”当为李白的近邻诗又云:“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由而可见,李白所向陈情的这位友人,其当时在兖州一带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知名文士想必开头两人友情甚笃,过从甚密,然突遭变故,中途见弃,交道不终感情的裂开,李白为此陈忧积恨,但一如既往,对友情坚忠不渝,并在诗中干脆挑明此中曲折,坦率、真诚地表白自己的初衷,盼望言归于好诗又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由而揣知,李白作此诗后,旋即去往徂徕山之“竹溪” 在详细表达上,诗人着意于感情的形象化与情感之详细刻画。
这主要表达在典故的运用上季札“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54年)春天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着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着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活动有所记录鲍生荐夷吾”的故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诗人说管仲一举为齐国之相,位置青云之上,此全靠好友鲍叔牙所荐,且赞二人交道之高尚李白用季札挂剑和鲍叔牙荐管仲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交友之道,亦以此向友人说明心迹在这友道的标准的根底上,诗人盛赞友人的道德文章,并描述了共井为邻的生活情景惋惜友情好景不长,中道见弃,因此诗人深感“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使如此,诗人仍旧执着于友情与友道,“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但事实上言归于好已不行能了思念至此,“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并发出“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之叹,忧恨交积,语极悲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