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思考.doc
8页从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到“三纲"的思考周玉萍I(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030024)摘 要:孔子的君臣父子观所要表达的是正名思想,而董仲舒的“纲常论” 所要表达的是“相兼关系”,东汉白虎通会议统治者表述的“三纲”思想,所要 表达的是“从属关系”,这个过程说明学术思想是伴随现实政治娘变的孔子的 君臣父子中,每个人都有独立性,而董仲舒的“纲常论”开始向依附关系演变, 到“三纲”时期,完全变成了依附关系这个变化启示我们:学术繁荣和发展要 以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前提,否则,学术思想就会演变成僵化的理论关键词:君臣父子;三纲;皇权,争鸣考察史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位,各 尽其本份,尊重等级名次在孔子眼里,君臣父子都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当 君胡作非为的时候,臣要劝谦,劝谦不从的时候,应该离开当父亲有错的时•候, 儿子要尽量阻止他犯错误在孔子的思想里,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人 格都是独立的,这与后世“三纲”所要表达的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完全不同探寻 其变化过程可以发现•-些问题一、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意(-)关于君臣涉及到君臣问题,孔子的论述很多《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 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是孔子第一次面对皇帝咨询所表述的 政治思想,孔子率先讲它,因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这里的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乂是什么意思呢从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来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及其形态意 识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君臣父子的名分开始混乱诸侯、 大夫乃至陪臣们企图借助对礼的僭越,使自己得到的权力和地位变成既成事实周玉萍(1964——),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030024 孔子对此万分痛心他认为唯有重新恢复三代的礼制,才能挽救这一混乱的局面 而要恢复礼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论语•子路》)名的具体含义孔子没有说,但从孔子全部的思想主 张来看,正名就是要使停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 符,简单的说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1]即为君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应该合乎“君之名”的内在规定性;为人臣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臣之名”的内在规定 性。
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才会稳定,才会“天下有道”;否则,就会“乱”, 就不和谐,就会“天下无道”正名之后,君臣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也就是说君臣关系是对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假使前提 不存在,那么结果也不存在孔子还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疽 (《论语•先进》),“以道”就是以符合道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道, 胡作非为,那么,臣就应当按照“道”加以谏正如果谏正不被采纳,作为臣就 应终止君臣关系由此看来,君不可随意令臣死,臣也不必愚忠至死君对臣、 臣对君都是对等关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2]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个主张,而旦躬行实践孔子离开鲁国、卫国,都是在自 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的情况下走的,说明孔子一直在实践着“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的主张,“道”是君臣必须坚持的原则臣对君不是毫无原则 地一味顺从,臣应当有自己独立见解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充满了对人和人 格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孔子的继承者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臣父子思想,孟子提出“君之视 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芥,则臣视君如寇仇-"[3]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对君臣双方都要有要求,君首 先要自身按“礼” “义”的要求行事,才能得到臣最大程度的拥戴。
孔子、孟 子君臣观的立足点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主张建立君臣对等的关系二)关于父子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是友爱相亲的,但绝不是“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孔 子家语》记载有《曾子耘瓜》一事可以说明: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 疾乎? “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 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嗖有子曰舜,舜之事瞽嗖,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 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梗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嗖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 失蒸蒸(原字无草字头)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殖而不避,既身死而 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 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4]从这件事来看,曾参在父亲暴怒之下,险些被打死,死里逃生之后乂怕父亲 担心而以弹琴的方式告诉父亲自己还好,这里,曾参认为是孝,而孔子认为曾参 并不懂得孝孔子以舜为例子启发曾参什么是孝,孝就是要动脑子来分析,小杖 则受,大杖则走,不成父之恶。
由此看来,孔子是反对愚孝的,他认为孝要有孝 的智慧,而不是父亲愿意怎样就怎样,儿子必须忍受《孝经•谏争章》关于“争子”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终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洋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乂焉得 为孝乎? ”从这些篇章可以看出,孔子在父子关系上是反对愚孝的:“有非而从,成父不 义,理所不可孔子眼里的父子关系,是兼有爱的情感,也兼有理智的父子关 系,不是一味顺从的父子关系,父与子各有其独立人格,在追求真善美上达成一 致二、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君臣父子观在汉代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君臣父子各自独 立,到具有主次的“相兼”关系,再到具有依附关系的“三纲”,儒家思想被彻 头彻尾地改造成了强化封建统治的工具一)董仲舒时代的“三纲”孔子的君臣父子观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变成了纲常论,人的独立性消减了, 而人生依附关系却出现了。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联系的汉代大一统的封建 统治下,皇权得到加强,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 孔子、孟子君臣父子论,用阴阳说揉合起来,加以改造,提出了一套,阴阳、君 臣、父子、夫妇相兼,阳、君、父、夫为主的理论《春秋繁露•基义》言:“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 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 得分功,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 地兼功于天……“阴阳二物,终岁各壹出壹其出,远近同度而不同意阳之出也,常悬于 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 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 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 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仔细分析董仲舒的说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王道之三纲”,只是对•阴阳、 君臣、父子、夫妇“何为主,何谓辅”的分析而已,并不存在“君要臣死,臣不 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意思,双方既然是主辅、共存关系,就不是 一方可以消灭另一方的关系,这与阴阳共存是一个道理。
董仲舒作为一个学者, 给皇帝提出政策建议,但并没有将己陷入一种随时可能死亡的境地所以这个 时候的“三纲”与东汉白虎通会议之后的“三纲”仍然存在本质上的不一样三 纲”最终发生了变异,从“相兼”变成了纯粹的附属是在东汉以后)“白虎通会议”与“三纲”的最后形成东汉年间,随着太学的设立,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对于儒学的学术研究也在 国家倡导下,繁荣起来,以至于学派林立,学派之间彼此争论不休在这种情况 下,西汉王朝和东汉王朝各自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而这两次学术会议都有皇 帝的参与,并依照皇帝的意思裁决学术问题,形成官方答案,以化解派系纷争 其结果是学术纷争没有了,儒学被改造为符合皇帝思想的官方学术第一•次学术会议是汉宣帝召集的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宣帝诏萧望之、 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S、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 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并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 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所辑奏议共一百五十五篇, 今俱佚仅在唐杜佑的《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片断从这些情况来看,这次会议 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不久又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会议是汉章帝召集的。
公元79年(建初四年),朝廷效仿石渠先 例,再次组织了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魏应,淳于恭,贾逵, 班固,杨终等参加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 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 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 议肯定了 “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 化,绝对化《白虎通德论》卷七“三纲六纪” 一节是这样记载的: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 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 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 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 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勉 勉我王,纲纪四方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 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 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 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
夫妇法人,取像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六纪者为三纲 之纪者也师长君臣之纪也,以其皆成己也;诸父兄弟父子之纪也,以其有亲恩 连也;诸舅朋友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纪助也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名寝坚也,属志自坚固《春 秋传》曰:“君处此,臣请归也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 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夫妇 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昏礼》EI:“夫亲脱妇之缨《传》曰:“夫妇判合也这里所阐释的“三纲”,保留有半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使儒家思想带有天意神 学的强制性同时表达了对皇权、父权、夫权为“纲”的强制性,臣、子、妻都 必须“以礼屈从”于他们,从属关系成为君臣父子关系的核心,而且“三纲”以 君为臣纲为首,把封建皇帝统治的权威放在了第一位,为皇帝的无限权力提供了 理论依据由此可见,皇帝在将儒学抬到独尊地位的同时,也开始了依皇帝意思改造儒 学的过程从董仲舒、到汉宣帝、汉章帝,逐渐将儒家学说改造得完全符合皇帝 的要求,成为皇帝统治的工具儒学也逐渐完成了它僵化的过程被改造之后的 汉代“三纲”与孔子的“君臣父子”己经完全不一样。
三、从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到“三纲”的思考孔子立足于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君臣父子各有其独立性,而董仲舒立足于维 护君主权力,所以君臣父子“相兼”,有主有次,虽然。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